付浩樸(遼寧鐵法能源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鐵嶺 112700)
我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對于促進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發揮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煤炭產業中生產方式粗疏、消費方式恣放,在煤炭資源型城市發展的過程中,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大氣污染問題。相較于普通城市來說,受到機動車尾氣排放增加等因素的影響,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空氣污染壓力更大,對煤炭資源型城市人們的生存環境和身體健康形成較大危害,是需要相關部門高度重視、亟待解決的關鍵環境問題。
我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較多,通常位于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以三線四線城市為主,此區域內的生產力水平不高,缺少高新技術產業,為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建設,常常付出了嚴重的環境代價,導致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大氣污染呈現出了大氣污染物體量大、污染中的特點。煤炭資源型城市在開采煤炭的過程中,爆破、鉆孔等各個環節均會產生大量的粉塵,再加上大量的礦石、原煤、礦渣等肆意堆放,使得粉塵隨意散落到城市周邊等各個區域,整體的煤炭資源型城市大氣污染物體量大、污染重[1]。
煤炭作為燃煤發電、煉焦的重要能源,也是我國具有傳統優勢的基礎性能源之一,開發和使用煤炭的形式簡單、粗放,回收燃煤積塵的裝置單一、效果不高由于整個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煤炭產業缺少先進的技術支持,最終使得煤炭產業排放到大氣中的有害氣體種類主要以NOX和SO2為主。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大氣污染種類特點及其危害與人們的身體健康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尤其是對于煤炭產業的員工會形成相對比較嚴重的影響[2]。
我國的煤炭產業主要集中在東北、西北、華北等地區,大量的開采和利用煤炭資源,造成了該地區內的煤炭資源型城市出現大量大氣污染物的擴散現象,煤炭資源型城市常年被大氣污染的問題影響,嚴重威脅著煤炭資源型城市居民的公眾健康,對其它產業的經濟建設和發展也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相關調查資料顯示,可吸入顆粒物和SO2超過國家規定最高限制的煤炭資源型城市,其人均公共衛生損失和經濟損失嚴重,體現出了煤炭資源型城市大氣污染的地域性危害特點[3]。
目前我國對于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大氣污染問題高度重視,逐漸加強了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大氣污染治理力度,但是結合現階段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大氣污染治理現狀來看,存在相關法律法規政策不健全的問題,整體的大氣污染控污標準較低。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規定的PM10污染物排放量的具體限值標準為例,年平均一級和二級分別是40μg/m3和70μg/m3,增加了臭氧8小時平均濃度有關的限值指標和PM2.5平均濃度限值指標,但是和歐盟、WHO、美國相關的環境空氣標準相較,差距仍舊十分明顯。另外,有關治理大氣污染問題的相關法律法規可操作性不強,以《大氣污染防治法》為例,該法律屬于單項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規定的是企事業單位或個人污染大氣環境需要承擔的行政責任,缺少具體的、操作性較強的措施,針對性不足,無法落實法律法規的執行[4]。
對于煤炭資源型城市來說,煤炭產業、化工企業、煤電企業作為區域內的支柱型產業,正是當地的利稅大戶,當地政府的考核對于經濟增長指標的重視遠高于對環境指標的重視。煤炭資源型城市的政府為了政績考核,常常忽視了環保監管,控制大氣污染的監管力度較弱。對于具有污染性特征的企業落戶,把關不嚴格,煤炭資源型城市始終存在“重經濟、輕環保”的陳舊理念,導致煤炭資源型城市進入了一種惡性循環的狀態中,無法實現城市的轉型和升級,嚴重限制了煤炭資源型城市大氣質量的改善[5]。
煤炭資源型城市中用于治理大氣污染的環保資金短缺,環保資金投入和環保政策落實有限,導致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大氣污染治理效果始終有待提高。煤炭資源型城市的政府財政作為提供環保資金的主要渠道,存在投入不足的問題,我國的財政支出逐年增高,但是投入到環保方面的支出在國家財政支出總額的占比不高、呈現出較為緩慢的增長形勢。在我國當前環境污染基數大、缺少先進的環境治理技術情況下,環保資金投入亟待提高,煤炭資源型城市政府有必要加強作為財政主渠道的環保資金投入比例,加強政府補助的力度。
煤炭資源型城市的企業在環保自主投入方面存在嚴重的不足,企業的環保意識薄弱,更是無法將綠色環保理念落實到企業實際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大氣污染防治法》已經針對企業處罰方面的金額進行了調整,從原有的1萬~10萬元上升至10萬~100萬元,加大了企業的環保壓力。但是很多的企業仍舊對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重視不足,認為在節能減排中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較多,和企業處罰金額相比節能減排投入更高,因此缺少主動綠色生產的意識,環保自主投入不足。尤其是私營的中小企業更是態度消極,忽視了環保技術的升級、環保設備購置等舉措,甚至采取多種偷排手段,加重了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大氣污染問題[6]。
通常情況下,煤炭資源型城市作為重點能源基地,有著雄厚的工業基礎實力,但是存在工業布局不合理的問題,直接導致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大氣污染問題加重,因此針對煤炭資源型城市大氣污染問題的治理和管控,有必要從提高資源利用率、優化產業結構著手,提高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煤炭產業技術水平。充分挖掘和利用煤炭資源,推動地區經濟的綜合性發展,實現“一次利用”到“多次利用”的轉換,將單一利用變成廣泛利用,促進資源經濟價值的提升,加強污染防治的力度。通過合理的產業結構調整,構建多元化的支柱產業格局,將煤炭、冶金、醫藥化工、電力、機械制造等產業相結合,全方位改善和優化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大氣環境。
煤炭資源型城市的財政收入來源主要以煤炭產業的收益為主,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國際市場煤炭價格降低、煤炭產能被壓縮等,政府的財政收入有所減少,對環保方面的投資不足。此背景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大氣污染治理仍舊需要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環保從來都是關乎民生的重要事業,煤炭資源型城市當地政府應強化自身的環境治理主體作用,增加環保投資比例,保證每年的財政支出中固定劃撥治理環境污染的資金,真正做到嚴格審計、??顚S茫l揮政府財政撥款關鍵的治理環境污染資金來源支撐作用,穩定、持續的提高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大氣污染治理效果[7]。
結合煤炭資源型城市實際的氣候特點、城市發展特點,加強綜合整治大氣污染問題的力度,大力倡導低碳、節能、環保、綠色理念,最大程度低保護煤炭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保證煤炭資源型城市一定的綠化覆蓋率,控制煤煙污染排放和二次揚塵問題,針對機動車尾氣等加強管控力度,加強城市的綠化建設,落實綠化造林等措施,利用綠色植物等調整空氣的溫度、濕度,全方位保護城市空氣質量,降低噪音、凈化空氣。
引起煤炭資源型城市大氣污染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導致的,因此治理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大氣污染問題要從根源入手,加強對排污企業的管控,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針對SO2排放的控制,應強化焦爐煤氣脫硫環節,增加脫硫設施在企業中的投運率,提高排放物的脫硫效率。對于結構減排加強管控,制定和落實企業淘汰制度,采取末尾淘汰的方式將消耗高、排放高、污染高的企業淘汰掉,拓展優勢企業的環境發展空間。強化污染物管控,針對節能減排加強管理力度,嚴格監管煤炭資源型城市區域內的重點工業污染源,最大程度的減少大氣中污染物的排放量。
煤炭資源型城市中的龍頭企業以煤炭、電力企業為主,對于當地的經濟建設和發展發揮著關鍵的作用,企業的體量大、規模大,針對以上企業應積極鼓勵其加大環保資金的投入,采取自籌的方式增加治污基金,通過優化組合、增效減員等途徑,促進企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強化礦業集團的組建,走礦業集約化的發展道路,構建起優化組合的模式,采取礦井小循環圍繞礦區大循環的方式,實現煤電企業的一體化建設和發展。開發民用新領域,借助煤層瓦斯抽排的方式實現變廢為寶,降低煤炭安全生產的風險,造福周邊的民眾,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節省資金投入到環保節能中,增加新型的減排裝置,致力于構建綠色、節能型的企業生產模式,提高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環境治理效果,實現現代化的企業轉型升級[8]。
綜上所述,對現階段我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環境污染現狀進行分析發現,目前的大氣污染問題仍舊存在,威脅著煤炭資源型城市居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應對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大氣污染問題,要在解決多年以來積累的大氣污染存量基礎上,針對未來可能產生的大氣污染增量,積極引進新技術、增加環保財政方面的預算。制定切實有效的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強化大氣污染治理的效果,最大程度的消除煤炭資源型城市的大氣污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