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顯隆,郭曉晗,李明華,張萍,楊建波,荊文光,魏鋒,馬雙成
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北京 100050
中藥材是中醫藥事業傳承和發展的的基石,中藥材的質量是確保中醫臨床安全有效的關鍵,對決定中藥飲片、成方制劑及相關產品的質量具有基礎性和根本性作用。傳統認為,藥材的基原、產地、加工和炮制是決定其質量的關鍵。從“質量源于生產”的理念,道地性和生產規范性是中藥材質量形成且保持穩定的重要保障。多年來,在中藥材資源過度開發、一些野生藥材資源瀕臨枯竭的背景下,中藥材的種植/養殖已是中藥材生產的主流。但隨之而來的非適宜產區盲目擴種,造成道地性喪失、藥效下降;并且在中藥產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道地藥材資源開發無序、品種創新不足、種植/養殖規范化程度不夠、質量安全意識不高等問題,影響中醫藥持續健康發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藥發展,明確提出推進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全面提升中藥產業發展水平。加強道地藥材資源保護和生產管理,規劃、引導、加快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推進規?;?、標準化、規范化生產,強化規范生產(人工種植/養殖或野生撫育)操作,對中藥材生產全過程進行有效的質量控制,可以穩步提升中藥材質量,增加優質藥材供給,這是保證中藥材質量穩定、可控,保障中醫臨床用藥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同時有利于中藥資源保護和持續利用,促進中藥材生產的規模化、規范化和產業化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生活的需要,對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國家藥品監管力度的持續加強以及全行業質量意識的逐步提高,中藥材及飲片的質量得到了顯著的提升。近年來藥品監管部門加大對中藥材及飲片的監管力度,2013—2019年組織全國中藥材及飲片市場抽驗每年6萬批次左右,全國市場質量抽驗結果表明,中藥材及飲片的合格率呈現逐年提升趨勢[1-6]。市場上的中藥材染色、增重、摻偽、造假、硫磺熏蒸等現象得到有效遏制。然而,由于中藥的產業鏈條長、質量影響因素多,加之受資源緊缺、市場需求不斷擴大、基層從業人員專業技術缺乏、質量意識薄弱等多種因素影響,雖然表面上看總體合格率在上升,但中藥材及飲片質量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主要原因還是由于盲目跨區引種和生產環節規范化不夠,導致中藥材整體質量下降。
古時候,藥材主要依靠野生資源就能夠滿足用藥需求?,F代,隨著人口增加以及中藥現代化的發展,野生資源已遠遠不能滿足中醫用藥需求,種植的藥材已經成為中藥市場的主流產品[7]。近年來,隨著國家中醫藥政策的實施及各地對中醫藥產業發展的重視,中藥材的種植有了更大的發展。隨之而來的,在中藥材的種植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遵循傳統中藥道地產區共識、盲目追求產量而輕視質量的跨區引種、“北藥南移”和“海拔降低”等不適宜引種情況。如防風藥材從北方引種到安徽等地,性狀和內在化學成分含量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亳州等地種植的防風性狀變異大,母根短而膨大,側根多,有再生莖。非道地產區種植的防風中色原酮的含量也比道地產區種植的防風低。
另外,中藥材的生產與加工是保證中藥材質量的重要環節。除了道地性對藥材質量有影響,生產技術和采收加工等因素對藥材質量也有影響[8];在采收與加工的過程中,操作粗放、不規范,也直接影響中藥材的藥效。在生產規范性方面,常見的質量問題多由生產操作不規范和過程控制不完善所致。品種基原不清、良種繁育缺乏、雜交變異多、病蟲害綜合防治不當、不按規定使用農藥、濫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生長年限不足、采收季節不當、加工方法不合理等導致藥材質量下降。如半夏、三七、前胡栽培性狀變異大;麥冬、黨參等過度使用生長調節劑(“膨大劑”“壯根靈”)提高產量;藥材不到年限采挖、不到季節搶收等情況屢見不鮮。另外,一些企業質量意識薄弱,為了降低成本,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規定的最低限量種植藥材,導致整體藥材質量水平下降。應該說未嚴格遵循道地性和生產環節不規范操作嚴重導致了中藥的整體質量下降,應引起高度重視,道地藥材規范化種植勢在必行。
與化學藥品、生物制品等人工制成品不同,中藥材的質量主要稟賦于其適宜生長的自然環境。中藥材次生代謝產物往往是其發揮藥效的物質基礎,這些成分是藥用植物在外部生態環境的影響下產生的,其形成和累積與各種生態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的生態環境差異較大,生產的同種藥材質量差異也較大[9]。經過世代傳承的中醫臨床,總結出了各種優質藥材的最適宜產區。這些最適宜產區的土壤、氣溫、濕度、光照、微生物環境等因素綜合作用形成道地藥材。長期以來,道地藥材是人們傳統公認且來源于特定產區的藥材[10-11],是優質中藥材的代名詞,道地性也是優質藥材質量形成的核心因素。2017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對道地藥材進行了明確定義,并提倡道地藥材種植。
道地藥材的質量形成有賴于特定的自然環境(土壤、濕度、氣溫、日照等),同時與其特定的種植/養殖、加工、養護或使用方式直接相關,不同的環境和加工處理方式造就不同品質的藥材。道地藥材的“優質品牌”是歷經幾千年的中醫藥實踐經驗總結并傳承下來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社會生產實踐的變遷,部分道地藥材的產區或適宜產區有所改變,但大多數道地藥材的質量評價仍然繼承了傳統的認知,通過道地藥材的規范化種植來提升中藥品質,增強中藥療效仍然是唯一選擇和必由之路。道地藥材往往是獨特資源、特色產業,由于過度采挖,造成野生資源蘊藏量下降,如冬蟲夏草、川貝母、紅景天、防風等野生藥材資源面臨枯竭的境地。無序地采挖導致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加快推進野生品種馴化,推廣藥材撫育技術和仿生栽培,發展道地藥材種植,保護瀕危藥材資源,不僅有利于保障道地藥材供給,同時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農業農村部會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制的《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8—2025年)》中明確提出“加快發展道地藥材,增加優質藥材供給,促進中醫藥產業發展,利于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生活的需要?!币虼耍l展道地藥材不僅是中藥質量的保證,更是促進資源保護和環境友好的重要舉措。以優質藥材的代名詞“道地藥材”為抓手開展規范化種植基地建設,可有效推動道地藥材產業鏈全面升級,提升道地藥材品種選育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優質道地藥材供給能力,實現優質道地藥材穩定有效供應,進而提高中醫藥診療效果,是傳承發展傳統中醫藥的有效舉措。
要保障藥材種植的道地性,應采取以下措施:1)加強政策方面的引導,國家對道地藥材進行中藥材種植基地布局設計,制定中藥材主產區種植區域規劃[12]、制定國家道地藥材目錄。每一種中藥材都有自己適宜的產區,應當提倡種植道地藥材,保證藥材質量。為了杜絕追求經濟利益盲目引種的情況,需要國家在決策層面上,統籌安排,進行區域劃分,規范每個藥材規范種植的地域。2)加強道地產區藥材與非道地藥材標準研究,建立道地藥材標準體系。道地藥材與非道地藥材之間沒有很好的區分標準,客觀上不能為道地藥材正名。只有對道地藥材進行深入研究,形成質量評價標準,才能讓道地藥材占據主導地位。
中藥材的生產包括人工種植、養殖及野生撫育。如果道地性是優質中藥材質量形成的內核,那么規范生產就是優質質量的保證。質量來源于生產,過程的規范性是質量的保證,僅有道地性,沒有規范化的生產技術和操作,照樣不能生產出優質的中藥。國務院印發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重點任務中也明確強調推進中藥材規范化種養殖,全面提升中藥產業發展水平。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組織起草了《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修訂稿)》。規范種植養殖是確保中藥材質量的根本。隨著中藥產業的飛速發展,中藥的資源緊缺和整體質量下降問題日益凸顯。人工種植/養殖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緩解了中藥材資源緊缺的問題,國家推行規范化種植養殖20多年以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常用大宗藥材實現了規?;N植,形成了一批規范種植基地[13],但規范種植還需要加強。目前,中藥材整體生產水平相對落后,規范化、規模化生產比例偏低,以農戶為單位的種植養殖占有很大的比重。農戶為單位的種植養殖方式組織化程度低,缺乏統一的管理和技術指導,并且產地分散、規模小、采收加工沒有統一規范,隨意性很強,導致中藥材質量參差不齊。因種植規范性不夠導致的大量質量問題比較多見,如在不適宜產區引種、生長年限不夠、采收季節不適宜、產地加工方法不規范、濫用農藥(殺蟲劑、除草劑、生長調節劑)等盲目追求產量、不重視質量的問題比比皆是。由于目前大多數常用中藥材都是人工種植/養殖,而大多種植基地是以農戶個體零散種植為主,種植戶大多缺乏質量意識和專業培訓,因此這些疏于質量管理的種植方式造成當前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劣質或不合格的中藥材,降低了中藥材質量的整體水平。
要做到規范化生產中藥材,需要做到:1)建立良種選育基地,形成種子種苗標準,中藥材從野生馴化到家種,栽培歷史較短,品種的穩定性有待提高,種子種苗問題是藥材種植中的薄弱環節之一[14]。對中藥材品種進行選育,對于保證藥效與野生品的一致性及解決連作問題具有重要意義。2)繼續加強種植環節的規范性,保證種植土壤的微生態治理、田間操作標準化、規范使用農藥等。目前,中藥材的連作問題,主要是種植土壤的微生態發生了變化,有效維護土壤的微生態環境,對于解決連作問題,提高中藥材種植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由于不同藥材的生長特點不同、藥用部位不同,其田間操作的處理方法也不盡相同,建立規范的田間操作方法有利于提高藥材質量的一致性。2020年版《中國藥典》四部中規定了藥材及飲片中33種禁用農藥不得檢出,已寫入四部0212藥材和飲片鑒定通則中。3)規范產地初加工,中藥材的產地初加工也是中藥質量形成的關鍵環節。傳統的加工方式雖然是中醫藥的一部分,但大部分是基于手工業,不能適應現代化中藥產業的發展。農民散戶進行產地初加工的現象仍然存在,由于其質量意識淡薄,往往不能進行規范加工,造成藥材質量下降,甚至將好藥材加工成劣質藥材、毒藥材,嚴重阻礙了中藥產業的健康發展。因此,應提倡和推廣一些科學、合理、可行的新型產地加工方式,在使用前應做充分的研究和驗證。鼓勵企業在產地建立加工基地,加強采收、凈選、切制、干燥、分級、保鮮、包裝、貯藏等各個環節的設施及現代化加工裝備建設。同時可推廣應用冷凍干燥、節能干燥、無硫處理、氣調貯藏等新技術,做到綜合利用,避免資源浪費,提高藥材質量。制定適合創新產地加工方式的技術規范,實現中藥材產地加工規模化、自動化、規范化、標準化,從而提升藥材種植加工產業化水平。
另外,在實施規范化生產的基礎上,加強管理和保障措施非常重要,包括質量檢測體系、追溯體系為主要任務的道地藥材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道地藥材全程質量管理體系,完善投入品管理、生產檔案記錄、產品檢測、合格證準出等制度,保證中藥材質量安全。加強追溯體系建設,覆蓋種養、加工、收購、貯藏、運輸、銷售等各環節,實現來源可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
《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8—2025年)》在基本原則中明確提出要“堅持標準引領、綠色發展”。所謂標準引領,不僅僅是產品標準,還包括道地藥材生產、加工、貯藏、產品等一系列技術操作規范和質量標準。在加強規范生產的過程中,應加強生產技術規范、生產管理規范、質量控制、質量評價(或質量等級)等系列標準的建立和完善,推行中藥材優質優價,才能有效推進中藥產業健康發展。其中,質量評價標準是中藥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長期以來,中藥質量評價只有底限,即《中國藥典》中規定的基本標準,沒有評判質量優劣的等級標準,因為中藥材的質量受自然環境和人為干預影響很大,其質量等級是客觀存在的。質量等級標準是評價質量優劣、維護市場公平和公正的有力工具。傳統上,中藥材在商品上的等級劃分,是根據不同產地、重量、大小等因素確定的;然而,隨著中藥產業的迅速發展,中藥材及飲片傳統商品規格等級劃分已經不能很好的與其質量相關,商品規格等級無法滿足種植中藥材的質量評價要求。產品的質量僅以《中國藥典》進行低限控制,致使優質藥材和劣質藥材均符合《中國藥典》規定,體現不出優質藥材的優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整個行業缺少以質量與安全為核心的等級評價標準,缺乏評價中藥材及飲片生產規范程度和水平高低的認證標準,導致優質優價難以體現、劣幣驅逐良幣、市場公平、公正嚴重受損,嚴重影響到中藥產業的健康發展。因此,構建中藥材質量等級標準體系,推行中藥材質量評價和質量等級優劣認證,對規范市場秩序、推優驅劣,引導和督促產業發展,驅動行業內部結構調整和升級,樹立優質品牌,做強做大中藥產業,保障中藥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道地藥材規范化種植行動及基地產品市場生命力的有力保障。目前,已有部分中藥材品種形成了質量等級標準,極好地推動了該品種產業的健康發展。如西紅花是名貴的藥用植物,其商品規格及市場價格制定主要依據外觀及產地,評價指標缺乏客觀性,市場價格差異較大,為消費者造成困擾。針對這種情況,中國中藥協會組織10多家西紅花產業相關企業,在《中國藥典》2015年版的基礎上,增加西紅花特征性成分苦番紅花素作為質量指標,并以西紅花苷Ⅰ及西紅花苷Ⅱ的含量之和作為等級標準的劃分依據,制定了《西紅花質量等級》團體標準?!段骷t花質量等級》團體標準(T/CATCM 002—2018)規定了西紅花的性狀、鑒別、浸出物、檢查、含量測定、等級劃分、檢驗方法。適用于西紅花生產、流通以及使用過程中的質量分級。該標準區別于傳統以藥材大小、粗細、重量、外觀等指標來區分藥材商品規格的等級標準,是行業內第一個以“質量等級”區分藥材飲片“商品規格”的標準。
總之,中藥的質量是其防病治病安全有效的保證,質量和安全問題不解決,中藥產業發展及中醫藥事業難以為繼;質量評價標準不建立,公平公正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無法保障,中藥優質產品難以培育。以藥材道地性和規范生產基地建設為引擎,加強創新研究和保障體系建設,構建中藥材質量等級標準體系,勢必會對解決中藥行業質量問題、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對傳承好、利用好、發展好祖國中醫藥事業具有基礎性和根本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