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馬志國
建立在他人身上的安全感怎能可靠?假想的溫情怎能永遠溫暖心靈?來看看人們可能會走入的誤區吧!
難道還有人分不清“別人是別人,我是我”嗎?生活中難免有人會對一些事情感到困惑:為什么越是想和同事走近點,他們越是疏遠我?為什么我總是主動為大家做事,到時候卻沒人顧及我?為什么他沒有和我一起去逛街,卻和別人一起去了?為什么我的秘密都說給她,卻聽不到一句她的心里話?為什么我給好友提個意見,他卻對我不理不睬了?
為什么他們有這樣的人際困擾?就在于他們沒有分清“別人是別人,我是我”,沒有學會給“我”劃清界限,用心理學的話說,是心理上沒有形成明確的自我界限。
在人際關系中,能分清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力范圍,既能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就叫有了明確的自我界限。
人出生前和母親連為一體,出生后雖在身體上與母親分離,但心理上與母親還是一體化的。所謂長大成人,就是“我”與母親逐漸心理分離的過程。先是有了“我”的感覺,后是知道了“我”的名字,3歲左右才真正理解“我”的存在。隨著慢慢長大,與母親越來越能心理分離,也就越來越分清了“別人是別人,我是我”。
但是,有些人一直沒能與母親徹底心理分離,也總是分不清“別人是別人,我是我”。于是,由分不清自己和母親的界限,心理上與母親保持一體化,泛化到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界限,似乎總是期望與他人融為一體。這樣的人,一方面過多地對他人展露自己的內心,過度地依賴他人,希望他人替自己做決定;另一方面過多地想了解別人的內心,想讓別人依賴自己,希望幫別人做決定。
已經長大的人,為什么沒有形成明確的自我界限?因為他們總希望從彼此界限不清中得到“好處”。一是得到安全。心靈沒有真正長大的人,潛意識里總會覺得,同另一個人變成一個人才有安全感,于是就模糊了彼此的界限。二是得到溫情。觸摸一件毛茸茸的邊界不明的物品時,我們就會感到某種溫情。心理上也是如此,我們覺得與一個人界限不清時,也仿佛感到來自他的溫情,為了這種溫情,就更加界限不清了。三是控制他人。自我界限不清的人往往不太自信,不能肯定別人會對他好,為了控制他人對自己好,就會不分彼此地依賴他人。可是,建立在他人身上的安全感怎能可靠?假想的溫情怎能永遠溫暖心靈?希望人格變得獨立,與他人形成健康的人際關系,只有走出“親密無間”的誤區。
W誤區:你是我的唯一
心路:用幻想去苛求別人,只會讓雙方變得過度依賴并喪失獨立性,最終葬送彼此的感情。不管彼此關系多么密切,仍是兩個獨立的人,彼此還應有各自的一片生活天地。
W誤區:我們親密無間
心路:親密無間,并非理想的人際關系模式。再親密也應“有間”,如果親密到“無間”的程度,便會失去自我,朋友之間若親密到失去距離,也將失去美。需知每個人都有一個“人際氣泡”,都需要一個獨享的心理空間。
W誤區:你要對我的事負責
心路:別人可以為你提供幫助,但幫助你不是別人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完全依賴于別人的幫助,不能使你真正擺脫困難和痛苦。應有的選擇是,靠自身的力量和智慧創造自己的生活。
W誤區:我的想法你應該知道
心路: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沒有人可以做你肚子里的“蛔蟲”。再親密的人也不可能時時刻刻想到你的需求,更沒有人天生就“應該”知道你心里在想些什么。需要別人的時候,就要及時表達。
W誤區:我需要的時候你怎么不在
心路:誰都不是你的影子,不可能時時刻刻跟隨在你身邊。不要期待他人“從天而降”,更不要指責他人沒有“從天而降”的本事,最能隨時幫助你的人是你自己。
W誤區:一家人不說兩家話
心路:一家人應該親密一些,但一家人也需要各有各的界限。父母、子女、丈夫、妻子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更重要的是,你身邊的人并不都是你的家人。
W誤區:你欠我一筆感情債
心路:每個人計算情感的方法不同,這感情債又怎么還呢?不可把感情當成控制他人的砝碼,付出感情最好不圖回報,這樣,你心里不僅有安全,還有安詳。
總之,我們應該努力讓自己的心靈成長、成熟,學會分清“別人是別人,我是我”。這也就需要在家庭、職場,以及所有的人際交往活動中,走出自我界限的心理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