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傳玉
(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 410151)
近年來,發生了一系列“留守兒童”意外事故。“留守兒童”問題現已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1]。根據國發〔2016〕13號《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全面建立由家庭、政府、學校盡職盡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體系。2019年5月,民政部、教育部等10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意見》,意見要求專人負責兒童關愛服務工作,鄉鎮人民政府明確專門的“兒童督導員”、村(居)民委員會明確專門的“兒童主任”負責兒童關愛服務工作[2]。可見,留守兒童問題已經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兒童健康,心理健康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只有兒童心理健康,才能在成長過程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正處在心理發育的重要時期,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健全,導致在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中會遇到比正常家庭兒童更多的問題,容易產生焦慮、抑郁、苦惱等各種不良情緒,由于得不到及時的疏解,無法及時滿足其心理需求,易變得煩躁、脆弱。根據調查,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更多的是性格上的缺陷,普遍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嚴重,相對不服從管教,更有甚者還盲目沖動、打架斗毆,表現出自私、孤僻、任性、暴力等缺陷。行為習慣較差,對學習缺乏興趣,低年級兒童中出現膽小怕事、不敢回答問題的現象,高年級兒童對學習信心不足,開始迷戀網游等等。此外,留守兒童由于疏于看管,極易被不良社會風氣感染,走向違法犯罪邊緣。根據調查發現,留守兒童未成年人犯罪率較非留守兒童高,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留守兒童在強迫癥、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怖、敵對、偏執等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要高于非留守兒童。2018《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3]中針對留守兒童的情緒狀況進行過一項調查,顯示非留守兒童的愉悅狀態得分顯著高于留守兒童,離父缺母和離母缺父留守兒童都表現出了對父母中缺失一方的怨恨,在煩亂與迷茫兩種消極情緒中的得分也顯著高于其他各類學生,并且留守兒童的逆反期已提前至小學五年級,善于將真我一面掩藏。可見,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需要引起關注,迫切需要得到一定的心理輔導與干預治療。
繪畫藝術治療是以繪畫創作活動為中介的一種非言語性心理治療,通過來訪者、繪畫作品和治療師三者之間的互動,將來訪者潛意識內壓抑的感情與沖突呈現在紙上,使來訪者內心的沖突在繪畫的過程中得以抒解與滿足,促使來訪者人格的整合與完善,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繪畫藝術治療由精神分析學家南伯格(Margaret Naum burg)創立,以弗洛伊德的無意識與壓抑理論為基礎,以精神分析療法中的自由聯想、解釋等為主要治療技術[4]。心理大師榮格曾在繪畫心理活動中,注重自發性并鼓勵患者用繪畫的形式自由表達自我意象,通過繪畫治療過程回溯過去發生的心理問題,他嘗試繪畫曼陀羅圖案,從而緩解了自己很多心理癥狀,積累了大量繪畫治療的經驗。英國兒童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在研究兒童的時候,也使用了大量繪畫的游戲,并發現繪畫游戲會透露出兒童很多心理信息,如親子關系、兒童的心結等。在中國,繪畫心理治療近10年才被重視起來,童玉娟、孟沛欣、嚴虎等均對繪畫心理治療進行了相關理論和實踐研究,積累了很多實踐經驗。現在中國繪畫心理治療也已得到心理咨詢、美術教育、兒童教育等行業的廣泛認同,成為心理評測及干預治療的有效手段。
繪畫心理評估主要包括命題畫和非命題畫兩種形式,命題畫可以根據設計好的命題要求兒童來畫,如畫我的夢想、我的家人、家庭動態圖、學校動態圖、自畫像、房樹人、完形畫等主題。常用命題畫繪畫心理評估與干預形式主要有房樹人測驗、畫人測驗和樹木畫測驗等。非命題畫不限主題,由兒童自由發揮進行繪畫。
房樹人測驗是最為常用的方法,要求被試者在提供的紙上繪制包括房子、樹木、人的圖畫,通過畫面整體、繪制過程、畫面內容解讀被試者心理狀態,了解被試者心理現象、功能,為臨床心理診斷和心理干預服務。房樹人測驗最早是由巴克(Buck)于1948年在美國《臨床心理學》雜志上對其進行了系統的論述,日本學者曾針對經歷過海嘯災難的兒童進行房樹人測驗,發現經歷過海嘯災難的男童更多表現出焦慮、被動、不穩定性、可變通性差等特點[5]。在房樹人測驗中,房子通常代表的是被試者對家庭的透視,房屋作為人居住的場所,可以引起對家庭、親人的聯想。房屋有許多象征意義,避難所、對家庭的熱愛、對外界的開放等。通常情況下,如果孩子所畫的房子位于畫紙中央,窗戶大、門多,孩子的性格相對開朗外向。如果孩子把房子畫的巨大無比,那他極有可能是渴望親情或是有難以抑制的沖動。樹是生命的化身,成長的象征,象征成長歷程、生命能量、支持系統和生活感受等。而人則代表被試者的自我認知,象征自我形象、自我認同度,個人的信念和價值觀等。
畫人測驗是最基本的圖畫技術。通常考察繪畫者的3個方面,一是智力、成熟度,二是情緒狀態,三是人格特點,如自我意識、自信、攻擊性等等。對于兒童來說,畫人測試還能了解其聽力障礙、神經系統疾病、適應性問題及個性問題等,在實踐中發現兒童對人物形象的某一部位不斷夸大或歪曲,往往是因為兒童的此部位不正常或者有障礙,如:有聽力障礙的兒童在畫人時通常會忽略耳朵,半身癱瘓的兒童會把自己一側的胳膊或腿畫得特別短。烏林(Wulin)在實踐中注意到身體受到損傷的兒童會在肖像畫中將自身的一些情況表現出來,他在與有身體損傷的兒童接觸過程中發現,兒童會在圖畫中運用夸張、省略等方式來表達他們對身體缺陷的情感體驗[6]。此外,兒童所畫的人物畫一般有自己和身邊的人,如自畫像、家庭成員、好朋友、老師等等,還有可能是自己喜歡的或看過的書、電視中的人物等等。一般來說,人物畫中兒童細致描繪的地方代表了他的重視程度,有的孩子反復刻畫頭發,有的孩子仔細繪制每根睫毛,兒童在人物畫中反復刻畫或者缺失的部分要多觀察、詢問畫者本人及家屬,多方求證和解讀。
樹木畫投射測驗由瑞士心理學家科赫創立,是主觀測驗的一種,在限定主題的條件下讓被試者進行繪畫,通過繪畫來分析其人格和潛意識,更深層次觸及人的心靈。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樹木與人的關系十分密切。樹木的成長與人的成長有相似性,通過畫樹不僅可以考察一個人的成長歷程,也能反映一個人對成長的感受。樹干的粗細、樹冠的形狀、樹的種類、果實、樹根的大小及形狀都是樹木畫測驗中會涉及的要素。通常來說,樹木畫測驗能幫助快速了解來訪者,以建立良好的關系,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媒介幫助來訪者表達。兒童所畫的樹強調的成長高度就是他自己的化身,當兒童有創傷時,可能在樹干上發現異常之處或類似樹疤的傷口,樹上的疤痕是成長過程中受到創傷的標志,樹干的粗細代表生命力的旺盛程度,過細的樹干,往往代表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支持和支撐。而粗大的樹干代表著旺盛的生命力。有些兒童會畫果樹,果樹上的果實在兒童的發展中具有正向積極的象征,果實的大小和多少代表著目標、想法、希望的大小和多少等等。
在引導兒童進行自由繪畫時,需要多種方式來引導兒童進行繪畫、打破兒童防御心理。首先要以興趣為導向建立多種形式相結合的繪畫干預模式,兒童天生具有繪畫的興趣,在繪畫中他們盡情宣泄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情感,得到心理的滿足,但由于家長或老師對繪畫作品的指點或點評,導致很多兒童不敢畫或者為了迎合別人的喜好去畫,逐漸喪失了繪畫的興趣。因此,對于部分繪畫興趣逐步減弱的兒童,首先要建立起他們繪畫的欲望,重塑繪畫自信。從引導興趣入手,選擇兒童相對熟悉、感興趣的主題進行,讓兒童參與到繪畫活動中來,打破防御,多鼓勵,以正面語言進行心理引導,讓其體會到繪畫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繪畫藝術治療在對兒童繪畫進行解讀及干預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團體接龍繪畫、彩繪曼陀羅、多維添加畫等多種形式結合,調動兒童參與繪畫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達到情緒宣泄、情感抒發、溝通表達,提升自我認識的目的。其次,要以游戲活動引導兒童進行美術創作,兒童的性格因人而異,有的是外向活潑型,有的內向慢熱型,建立良好的關系是進行繪畫治療及干預的前提。大多數孩子是不排斥繪畫的,但由于環境的變化及相對不熟悉的人要求兒童進行繪畫時,通常兒童有一定的抵觸和防御心理。通過繪畫前的游戲活動不僅可以建立良好的關系,還能打破其防御心理,對于性格內向、膽小的孩子,通過游戲活動能提起兒童的繪畫興致,干預之前鼓勵孩子玩顏料、玩水、折紙,在紙上進行胡亂涂抹,繪畫藝術治療前常用的“官兵追強盜”的游戲可以很好地調動兒童參與繪畫的積極性,其游戲過程是兩人一組,每人挑選一種顏色的畫筆,一人扮演強盜在前面跑(用畫筆在紙上任意涂抹),另一人扮演官兵在后面追,直到兩色筆交叉重疊,官兵追上強盜,之后兩者互換角色進行第二輪游戲。此外,在干預過程中還可以將手工、拼貼、泥塑等方式融合進來,讓兒童感受不同材料的特點,充分調動兒童參與創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在創作過程中有滿足感、成就感、獲得感。再次,可以結合本土民間美術元素進行繪畫干預,任何一個地域都有自己的本土美術資源,留守兒童大部分長期生活在自己的家鄉,在親情缺位的情況下內心封閉,容易產生孤獨、敏感自卑等心理情感,影響著兒童身心健康發展。而本土民間美術元素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與留守兒童有著天然的情感認同,在進行繪畫藝術干預時,可以結合本土民間美術元素,將地域美術融合進來,通過本土民間美術消除溝通壁壘,建立起基于情感認同的橋梁。此外,將本土民間美術融入繪畫藝術治療還有利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能培養兒童的民族自豪感。
建立良好的互信關系是心理咨詢及干預的前提,兒童也不例外,對于叛逆的孩子來說更加重要,強制要求其繪畫很有可能導致兒童敷衍了事,有戒備心理。因此,繪畫分析的第一步就是建立關系,只有在建立關系的基礎上,兒童才會放心大膽地表達,建立互信關系的途徑有很多,輕松愉快的繪畫環境、繪畫前的游戲活動、兒童感興趣的話題都能幫助打破防御,獲得兒童的信任,這樣兒童才能放心大膽進行繪畫。
兒童繪畫,通常天馬行空、想象力豐富,僅靠畫面解讀不夠準確,還要觀察其繪畫行為,包括接受繪畫要求時的態度、對畫材和顏色的選擇、繪畫時的狀態和表情、跟其他人的溝通和交流等。還要觀察兒童繪畫的過程,先畫什么、后畫什么,哪些地方進行了反復刻畫等等,兒童進行繪畫時,通常最先開始畫的部分是兒童比較重視或擅長的部分,通過觀察兒童的繪畫行為及繪畫過程,來輔助判斷兒童當下的心理狀況和情緒狀態。
解讀兒童繪畫之前通常要求孩子對畫面進行自我描述,通過孩子的描述輔助讀懂孩子的需求及當下的狀態,同時可以綜合多幅畫的信息,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兒童的畫通常包含表層內容,即顯而易見的內容,也包括關聯性和象征性內容,切忌完全按照繪畫心理分析理論及步驟進行盲目分析,要多做正向解讀和引導,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兒童時期是人身心發展、知識儲備的關鍵時期。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由于生活環境不穩定,與父母相關的情感缺失,容易在身心健康方面出現系列問題,將繪畫心理治療應用到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評測與干預中,能有效地疏導兒童的負面情緒,但在應用繪畫治療干預兒童心理問題時,需要注意干預的方式方法,從而通過繪畫治療來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