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顏氏家訓》為中心的考察"/>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汪俐
(湖南大學,湖南 長沙 410082)
家訓是家庭教育過程中規范性的語言及文本載體,它歷史悠久,伴隨家庭、家族的產生而產生,是父祖對子孫、兄對弟、夫對妻作出的訓示和教誡,對家庭和家族成員具有勸諭性或約束性,內容主要包括傳統儒家文化中的修身和齊家兩個方面。修身的重點是培養子女的品德修養,謙、清、恭、慎、孝、悌、敬、友等都是德育的重要類目,還提出要勤學、勉學。齊家則首先是強化孝道,運用儒家的綱常倫理思想對睦親、理財和理事等事項作出管理和規定,以此維持家庭生活的正常運轉和家庭關系的穩定和諧。
家訓具有說服力強、通俗易流傳等特點,在傳統文化藝術社會化傳播的歷史上有獨特地位和重要作用。這不僅建立在以家庭為本位的社會結構上,還有賴于古代家國同構的宗法家族體系。我國古代獨特的家族系統使得傳統的家庭教育不僅僅局限于父母——子女的小家庭內,而能覆蓋到人口眾多的大家族,甚至地緣廣闊的同姓村落中去,通過鄉約、族規、家訓、家范等形式,對整個家族的成員作出道德上的規范和約束。而這些族規和家訓,則是成員們遵照、仿效的指導性文件,將其中包含的儒家倫理思想和內圣外王的修養論散播到家族各個角落。家訓由此成為古代傳播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媒介之一。如今封建時代已去而不返,但家庭本位的社會結構依然存在,不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消失,因此家訓依然可以成為傳統文化藝術實現社會化傳播的有效方式。
《顏氏家訓》作為我國傳統家訓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不僅在分析其與封建時代傳統儒家思想社會化傳播時具有典型意義,也對研究家訓這一媒介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普及促進作用上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
《顏氏家訓》是我國南北朝時北齊顏之推的傳世代表作,在中國家訓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部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內容以傳統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齊家和以忠孝為中心的倫理觀念為主,涉及倫理、修養、文學、音辭、宗教、民俗、養生諸方面,目的在于教育顏氏后代如何處世為人。歷朝歷代均多次刊刻,給社會帶來極大影響。它是從古至今最具代表性的家訓著作,流傳范圍廣泛,上至統治者,下至黎民百姓,凡涉家中日常教育莫不提及此書,可謂影響深遠。
日本學者守屋美都雄認為:“《顏氏家訓》的卓越性,只有在與前后各類家訓進行比較后才能真正確立。同時,《顏氏家訓》超越一般‘家訓’概念,具有了內容極其廣泛的文獻形態,其原因也只有當它在家訓史上所占地位被明確之后才能有所理解。[1]”這話有兩層意思,一是《顏氏家訓》與其他家訓相比,確有卓越之處,它既上承了兩漢魏晉家訓教子懇切的長處,又下啟了唐宋明清家訓內容詳實化、規范化的風潮;二是《顏氏家訓》在性質上已經超出了傳統家訓的概念,不僅限于“整齊門內,提撕子孫”之用,還有了“軌物范世”的功能,將教導對象的范圍擴大至了整個仕宦家族,甚至深入到了平常百姓的家中。而《顏氏家訓》蘊含內容的豐富性使其不僅成為了一部家訓類專著,還“兼論字畫音訓,并考正典故,品第文藝,曼衍旁涉”,考證了文字音韻,涉及到了書法藝術類等其他學問。
漢魏六朝是家訓史上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家訓無論形式還是內容,較之前代,都有了質的改變。先秦家訓具有形式上的單一性(口頭家訓)和思想內容上的零碎性,雖然涉及到家庭倫理的諸多方面,但都沒能進行充分的闡釋和演繹,無法形成系統性的理論。而漢魏六朝時期文獻式家訓的產生,標志著家訓開始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是為了教子訓家這一明確目的而作,具有獨立的、著作式的“家訓”創作意識,不再零散地存在于先秦諸子的語錄典籍之中。《顏氏家訓》正是家訓發展到這一時期,結出的第一顆碩果。它的出現代表了六朝家訓發展期的結束,和隋唐家訓成熟期的開始。唐宋時期的家訓雖然數量很多,結構、內容也豐富完備,但總的來說,只是六朝家訓文化在新時期的延續。正因為《顏氏家訓》集以往仕宦家訓之大成,在內容、結構等各方面都達到了前無古人的高度,而它又是傳統家訓理論的奠基著作,對后世的家訓都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如司馬光的《家范》和《居家雜儀》、朱熹的《朱子家禮》和《小學》等家訓名著都受到了它的影響,而這些后世家訓因為在性質上更趨近于單純意義上的家訓,也更接近于具有社會意義的倡導和教化,使得它們終究無法對兼具社會意義和多重學術價值的《顏氏家訓》實現整體上的超越,故而《顏氏家訓》作為中國仕宦家訓的成熟著作,又擁有了后無來者的地位和價值。
首先,《顏氏家訓》開啟了后世家訓不僅旨在訓家,還兼有范世的創作意圖。《顏氏家訓》的撰寫目的雖說并不是為了軌物范世,但其中蘊含的豐富內容和思想、以及作者切切婆心的情感勸誡,使得它在客觀上已然具備了范世的功能,明代張璧評價《家訓》:“以禔身,以范俗,為今代人文風化之助,則不獨顏氏一家之訓乎爾![2]614”正是此種觀點的佐證。《家訓》中的很多思想比如早教、睦親等都具有普遍性,能夠滿足百姓日常教子訓子的一些需求。因為有了這樣的先例,后世家訓紛紛在思想內容、體例設置上對其進行模仿和發揮,有些還有意增加社會風俗教化的內容,使之超出訓家的范疇而成為俗訓,譬如《袁氏世范》《琴堂諭俗編》等。因此自《顏氏家訓》始,家訓這一文化形式便已超越個體家族的范圍,開始具有軌物范世的功能和越來越大的社會影響力。
其次,《顏氏家訓》涉及范圍相當廣泛,對于研究南北諸史、《漢書》、經典釋文、《文心雕龍》、音韻學等都有助益。顏之推以其淵博的學識、傳奇的人生經驗和體悟,使得《顏氏家訓》不獨為一部家訓史上的著作,還兼具有史學、社會學、文字學、音韻學、藝術學等方面的文獻價值。
沒有任何一部家訓可以像《顏氏家訓》一樣,直到現在還能廣泛流傳,在社會上產生一定影響,它在內容、分量上都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家訓的真正代表。《顏氏家訓》作為家訓的典型之作,在推動傳統文化與藝術社會化傳播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視。
顏真卿撰《顏氏家廟碑》記載:“孔門達者七十二人,顏氏有八”[3],這八人是顏回、顏無繇、顏幸、顏高、顏祖、顏之仆、顏噲和顏何,其中以德行著稱的“復圣”顏回評價最高,他是儒家學者世代尊崇的典范。子孫后代皆秉承先祖顏子的儒家思想和儒雅德行,非常重視文化教育,致使顏氏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在政治、學術、藝術、社會行為上都履行儒家傳統的家族。
顏之推作《家訓》的本意即為“整齊門內、提撕子孫”,而非“軌物范世”,故此書對于顏門子孫來說意義非凡,受益于《家訓》而將顏氏門楣發揚光大者不可勝數。顏之推的三個兒子:顏思魯在隋任東宮學士,唐時則任秦王府記室參軍,為其父編訂文集及作序;顏愍楚在隋為內史官,后被貶至南陽,著有《征俗音略》二卷;顏游秦隋時為典校秘閣,唐時歷任廉州刺史、鄆州刺史,著有《漢書決疑》十二卷。作為長孫的顏師古則“少傳家業,博覽群書,尤精訓詁,善屬文”[4],官至中書侍郎,撰《五經定本》,著《漢書》注、《匡謬正俗》八卷;四世孫顏元孫精于書跡真偽的鑒別,撰有我國最早的形體字典書《干祿字書》;五世孫顏真卿歷任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勛爵升至魯郡開國公,階高二品,地位極顯赫,除為世人所稱道的書法名聲外,還有文字訓詁方面的諸多成就,編有《廬陵集》《臨川集》《韻海鏡源》等;六世孫顏詡“謹禮法,多循先業”“一門百口,家法嚴肅,男女異序,少長敦睦,子侄二十余人皆服儒業”[5]……“自復圣之先……其后歷晉、宋、隋、唐千余年,名人碩士,垂聲實載籍者,固不可勝數”[2]617。
顏氏之所以顯達,與《家訓》一書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在顏氏后人心中,《家訓》有著非同一般的教育功能,它不僅教導子孫要繼承德業,還傳授以治家睦親之法,在顏氏的家族教育中一直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首先,他們認為《家訓》“識該”或者“該括百行,貫穿六藝”,意即從內容上來說,《顏氏家訓》的涉及范圍相當廣泛,它不僅提出了處理家庭問題時的一些規范,還包含了顏之推為人處世和為學等各方面的思想經驗總結。其次,他們又稱《家訓》“寓意極精微,稱說又極質樸”“稱名小而其指大,舉類邇而見義遠”,這是從寫作手法上說《顏氏家訓》言辭精妙,用語質樸、通俗,所舉例子亦以小見大,寓意深遠。顏之推在《家訓》中多次援引發生在身邊的人和事為例,使思想觀點更容易為后代接受,訓誡效果更強。最后,他們提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祖宗切切婆心,諄諄誥誡”,顏之推通過對自己半個多世紀人生經驗的總結,在《家訓》中表達了對子孫后代的殷切希望,他感情真摯、言辭懇切,以致千年之后再看也“只如當面說話”,苦口婆心勸誡子孫的長輩形象依然鮮活,似乎不因時空的變幻而有絲毫更改。正因為“其心危”“其慮祥”,使得《家訓》具有了超越時空的延續性,不僅“益于當時”,還能“裨于后世”,歷經千年而不殞。
受到《顏氏家訓》熏陶、家風忠義的顏氏家族,是后世仕宦家族之人學習與效仿的榜樣,這就導致了后來儒家士大夫對其的大力提倡和推廣,使得《顏氏家訓》中的儒學思想進入了社會化的第二個層面——儒家士大夫階層。同時,顏杲卿、顏真卿等顏氏后人因其帶有傳奇色彩的事跡與偉大的藝術成就,在民間也有一定的影響力,這也是后來《顏氏家訓》文本流傳民間、千載不佚的重要原因。
“自黃門(之推)、御正(之儀)至君父叔兄弟眾子侄揚庭、益期、昭甫、強學十三人,四世為學士、侍讀。事見柳芳續卓絕、殷寅著姓略。少監(師古)、少保(惟貞)以德行詞翰為天下所推。春卿、杲卿、曜卿、允南而下……多以名德、著述、學業、文翰交映儒林,故當代謂之學家。[6]”顏真卿在《顏公神道碑》中的這段話,說明顏氏家族在繼顏之推之后出現了眾多在名德、著述、學業、文翰、藝術上有所建樹的學者,他們都名留青史,為后人所稱道。實際上,顏氏家族在當時雖稱不上是超一流的世家大族,但自三國時期步入士族之列,歷兩晉南北朝至隋唐實現一族興盛局面,歷經六七百年不衰且后代多修學好古、光善門楣之人,這些足以令顏氏成為仕宦家族以德業傳家的典范,無怪乎袁衷稱其“家法最正,相傳最遠”。
此外,顏氏還可謂是書法世家,工于此技者不在少數。其中最負盛名者當數顏真卿,他的楷書被稱為“顏體”,與唐末柳公權并稱顏、柳,對后世影響極大。
顏氏一族不僅秉承了先祖忠義、孝悌、剛正、清廉的優良家風,還在經學、文學、文字音韻學及書法上有諸多成就,在當時及后世的仕宦家族中都是十分令人矚目的。如此顏門,僅為眾多士大夫家族中的一個縮影,隨著士大夫們以儒學傳家的觀念愈來愈強烈,故《顏氏家訓》勢必會因符合士大夫對治家訓子的需求和期望,而在這一階層中產生重大影響。
《顏氏家訓》是一部仕宦家訓的成熟之作,其內容、思想反映的是一個仕宦家族的家長對后代立身、治家、處世的殷切教導,對儒學立身的士大夫階層具有強烈的借鑒意義,司馬光所著《家范》、劉清之撰《戒子通錄》、孫奕撰《示兒編》等家訓名篇都曾多次節選、引用《顏氏家訓》中的原文以資借鑒。顏之推在文中論述的士大夫人格修養方法和以忠孝為中心的倫理思想,得到了后世士大夫在傳授家學、家業之時的重視,如《家范》對《顏氏家訓》中“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教婦初來、教兒嬰孩”等觀點作了“誠哉斯語”的評價,并認為文中所述“愛子不均”的現象“為通論也”。《顏氏家訓》中還多次對魏晉以來的不良士風——奢靡浪費、不學無術,虛偽浮華、清談玄學,趨炎附勢、投機鉆營等一一進行了批判,同時對秉承優秀家風學風的士族,如蘭陵蕭氏、河東裴氏家族,給予了肯定和褒揚,這些發生在身邊的鮮活的例子,能對后世仕宦家族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客觀上符合了士大夫們治家的需要。
《顏氏家訓》在士大夫中廣為流傳的原因,除了上面所說的適應他們教育子女的需求外,還包括顏之推涉及文學、文字學、音韻學等諸多方面的學術成就。這些成果集中體現在《家訓》的《勉學》《文章》《書證》以及《音辭》等篇中,具有相當大的學術價值,經常為后世學者議論和征引。譬如古往今來為無數學者所津津樂道的《勉學》篇,黃侃《文心雕龍札記》把它和《文章》篇并提:“嘗謂文章之功,莫切于事類,學舊文者,不致力于此,則不能逃孤陋之譏,自為文者,不致力于此,則不能免空虛之誚,試觀顏氏家訓《勉學》《文章》二篇所述,可以知其術矣。[2]144”對顏之推嚴謹的學風和廣博的學識表示了欽佩和贊譽。而《書證》《音辭》兩篇,闡述了顏之推對文字、音韻的認識,展示了他深厚的國學功底,他與陸法言合著的《切韻》有很多地方便取法于此二篇,另有北宋郭忠恕《佩觽》引用其中6處,元洪炎祖《爾雅翼音釋》引用6處,清陳延敬等編《御定康熙字典》引用42處,清莊鼎泫等編《古音駢字》引用8處,陳遷敬等編《御定偑文韻府》引用639處,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此外,《顏氏家訓》還是一部指陳南北風俗、描摹當時人物的歷史文獻,文中所記載之史實可以與官史互相印證,并互為補充,它是作者顏之推用親身經歷和生活經驗所寫就,對研究魏晉南北朝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南宋王蘋在輯錄其八世祖王棨所作詩賦時,將之命名為《麟角集》,“蓋取《顏氏家訓》‘學如牛毛,成如麟角’之義,以及第比登仙也”[7];宋御史李庚撰《詅癡符》,“此三字本出《顏氏家訓》,以譏無才思而流布丑拙者,以名其集,示謙也”[8],史書還記載南宋樓鑰“引紙大書《顏氏家訓》‘子弟累父兄事’”[9]來教育子弟等等,此處剛好與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中的家訓佚文“子弟固能累父兄,父兄亦能累子弟者”相印證。《家訓》在士大夫階層中的地位之高、影響之廣,由此可見一斑。
家訓作為代代相傳的訓誡子孫的文本,是士族家長用以傳續家學及禮法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作為仕宦家訓代表作的《顏氏家訓》,無論是家學的傳承,還是教誡、說理之懇切,都能被后世的世家大族在教誡子孫及撰寫本族家訓時,當成教本典范和效仿目標,而得到相當的重視。在沿用和效仿的過程中,《顏氏家訓》便不可避免地得到了儒家士大夫階層的大力提倡和推廣,從而擴大了它在民間的影響力。
《顏氏家訓》促進儒學的社會化不僅體現在自身文本的廣為流傳,更重要的是它通過對后世其他家訓形式在體例結構、內容設置、思想構成方面造成了深層次的影響,將所宣揚的修身、齊家思想和以忠孝為中心的倫理觀念,和音韻、書法等藝術元素,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滲透到了平民百姓的家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古代的儒家文化社會化傳播的進程。
《顏氏家訓》自問世以來,便以內容的廣博、體系的完備、思想的深刻、說理的懇切引來了后世創作、制訂家訓者的參照與效仿。此前的家訓大多內容簡短,或只就一事發表感慨,或寥寥數語,缺乏系統性,故而集以往仕宦家訓之大成的《顏氏家訓》作為傳統家訓理論的奠基著作,被后人冠上了“家訓之祖”的美名。這也導致后世出現的各種家訓形式及作品都或多或少沿襲了《顏氏家訓》的結構、內容和思想方面的優點,如鄧淳《家范輯要》和呂坤《閨范》等的編目方式就參照了《顏氏家訓》按內容分類編目的體例;司馬光《家范》《居家雜儀》、劉清之《戒子通錄》和陳宏謀《養正遺規》等家訓名篇均節選并收錄了《顏氏家訓》教子、治家、勉學等其他篇章中的文本內容;朱熹《小學》《朱子家禮》和朱柏廬的《治家格言》在內容及思想上也對《顏氏家訓》有所借鑒。這些都是后世家訓著作中的代表,它們同《顏氏家訓》一起對社會產生了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同時,《顏氏家訓》中的傳統思想和藝術內容也借由它們的廣泛傳播而為更多人所熟知和借鑒。
族譜、家譜是一種明血統、序昭穆,記載一個家族繁衍發展歷史的著作。隋唐五代后,修譜之風從官方下行到民間,出現了家家有譜牒、戶戶有家乘的現象。族譜、家譜數量之多,至今沒有確切的統計。民間私修家譜風氣日盛,族譜、家譜在整個社會的覆蓋面越來越廣。家訓是家譜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人作為各自家族的成員,都要接受來自家譜中家訓規范的約束和訓誡。故《顏氏家訓》借助族譜、家譜中家訓之手,通過對它們在內容和思想等方面的影響,將所宣揚的修身齊家和忠孝倫理的儒家思想深入千家萬戶,滲透到社會每個角落。這里選擇在傳統家訓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的民間家規族訓的范本、最具典型性的《鄭氏規范》以作說明。
鄭氏家族曾被《宋史》《元史》《明史》列入孝義傳和孝友傳中,是一個經常受到官方表彰的義門大族,元武宗旌表其為“孝義門”,明太祖賜名曰“江南第一家”并御書“孝義家”以賜鄭氏。鄭氏家族作為義門楷模,之所以能一再得到統治者的嘉獎和青睞,同其家規《鄭氏規范》的教化功能是分不開的。《鄭氏規范》以羅列條款的方式行文,不僅具有一般家訓的勸諭性,還具有家法的強制約束性。按條款的主要內容,可將其分為十類:祠墓及祭祀制度,家長宗子制度,分管族務的組織化管理制度,人生儀禮,出仕規定,分族內和鄉鄰里黨興義舉規定,日常行為處事規范,宗族事務,婦女規范,莊奴規范等。這些規定中包含的思想很多都與家訓之祖《顏氏家訓》中的儒學思想有承續關系,譬如祠堂及祭祀活動的日期、儀式等規定都參照了《顏氏家訓》治家篇與兄弟篇的相關條目;家長制度中,第十四條有云:“家長專以至公無私為本,不得徇偏……然必起敬起孝,毋妨和氣”[10]3,這同《顏氏家訓》主張“能均”,即對待孩子要一視同仁的觀點相似;人生儀禮條目中,為了勉勵子孫勤學苦讀,規定未行冠禮者,“學業未成,不聽食肉”[10]8,已冠而習學者,若學習不好,要去巾等以示懲罰,這些都是《顏氏家訓》勉學篇思想的具體實施方式;對于出仕為官的規定,則是“當蚤夜切切以報國為務”[10]10,子孫出仕為官后,應該奉公守法,努力政事,不要涉足貪污受賄之事,這些做法無疑是《顏氏家訓》中所提倡“守職無侵,見危授命,不忘誠諫,以利社稷”的忠君報國思想的具體行為化……類似的例子還有日常行為處事規范、宗族事務以及婦女規范等方面。
《顏氏家訓》對后世的影響不僅體現在其文本的廣為流傳,更表現在它對其他家訓著作和族譜、家譜中家訓在內容及思想方面的引導和啟發,并通過這些家訓形式發散到了百姓生活“日用常行處”,對他們的日常行為進行傳統儒家文化式的規范與指導。因此我們可以說,《顏氏家訓》通過對《家范》《小學》等家訓著作和《鄭氏規范》等家譜中著名家規族訓的影響,從而對后世普及程度更高的規范式、啟蒙式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化方式產生了深層次的影響,促進了傳統文化藝術在民間的傳播。
《顏氏家訓》作為一部家訓作品,是顏之推為了治理家業以及訓誡子孫之用,因而對顏氏子孫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影響,后人均“各各奉為寶訓”“誰不奉為暮鼓晨鐘也哉”,并通過對《顏氏家訓》的不斷翻刻而將影響擴大到了整個儒家士大夫階層;儒家士大夫們因為《顏氏家訓》中的儒學思想和教誡內容符合他們治家訓子的需要,從而對它進行了大力的宣揚與推廣,使其廣為人知,“不獨顏氏一家之訓乎爾”,他們對《顏氏家訓》在民間的普及和其中儒家文化與藝術在社會上的傳承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真正使《顏氏家訓》及其儒家文化下行到百姓“日用常行處”,則是由于作為“家訓之祖”的《顏》對后世各色家訓造成的行文結構、思想設置等方面的深層次的影響,這些家訓包括為教化世人所作的世范類家訓,還有族譜、家譜中的家訓等等。
《顏氏家訓》中的修身、齊家思想在現代社會中依然具有一定的價值,可將之廣泛應用于家庭及社會陣地中,甚至引入學校教育體系。古人所說“當家置一編,奉為楷式”,今天再看仍不失為有益之舉。每個家庭中都可常備一本《顏氏家訓》作為常規讀物,將重視家庭教育和家庭倫理思想的觀念移植到以家庭為本位的社會之中;社會團體在開展讀經運動等宣揚傳統文化的活動時,也可以開展讀家訓的活動;還可將《顏氏家訓》中的句子列為名言警句,進入學生的課本及課堂等。這些方法推而廣之,還可以運用到其他家訓形式上去[11]。我們可以借助家訓這種被忽視的教育形式,不僅使其中的優秀傳統文化與藝術提高社會影響力,還可以其中的“齊家”觀念引導現代社會的家庭倫理關系,這也是我們立足中華傳統文化這一文化根基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客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