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德文
現如今,手機、其他移動設備、計算機通訊、上網已成為廣大群眾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截止2019年6月,我國網民數量達8.54億之多。而關于通信計時、上網流量計費問題卻一直是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問題,飽受人們的詬病,成為消費者投訴的熱點,在不少地方,此類問題投訴已位列第一位。
先是固定電話、移動電話計量收費問題,市場監管部門作為計量行政監管部門,介入電話計時收費監管阻力重重。主要是幾大通訊商及其主管部門以通訊網絡安全為由,排斥市場監管部門的計量強制檢定及監管。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量的網民,每天上網,按流量交費,網絡流量的計量又成為一個重要話題。不久前,據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報道,手機“偷跑”流量問題突出。上海市消費者保護委員會購買了10款試驗手機進行模擬檢測,包括蘋果、三星等國際知名品牌手機,也包括華為、中興、小米、OPPO等國產品牌,在上海市質檢院電子電器家用電器質量檢驗所檢測發現,這10款手機即使是在待機狀態下,“偷跑”流量的情況也非常明顯,10部手機中竟然有多達9款手機“偷跑”了流量。按照中國移動每110兆流量加油包收費15元的價格計算,消費者每5天被“偷”掉的流量,價值10.9元,消費者要為每個月“偷跑”的流量額外支付60多元。
對通訊計量問題真的是無法監管嗎?其實也不盡然。早在1999年,國務院授權原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強制檢定的工作計量器具目錄》進行調整,將電話計時計費裝置納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強制檢定的工作計量器具目錄》。列入強檢目錄的電話計時計費裝置主要有:單機型和集中管理分散計費型電話計時計費器、IC卡公用電話計時計費裝置、程控交換機電話計時計費裝置以及局用交換機電話計時計費裝置。但信息產業部似乎對此不完全認可,2002年,信息產業部下發463號文件,稱:“電話計費是局用交換設備的一項重要功能”,“不屬于原國家技術監督局于1999年1月19日發布的‘關于調整《中華人民共和國強制檢定的工作計量器具目錄》的通知’中所列電話計時計費裝置的范圍”。文件指出:“對在用局用交換設備開展計費技術性能檢測關系到電信網絡的安全、可靠和暢通,未經國務院信息產業主管部門的授權和委托,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檢測。”對于固定電話計量第三方檢測監管部門間尚有分歧,而對于移動電話這一大塊通訊計量器具監管國家更無明確規定。至今,國家計量器具強檢目錄尚未涉及移動電話系統中的電話計時計費裝置。至于網絡流量計量器具的強制檢定更無政策規定。我們認為這一現象應引起國家高度關注和重視。
其實,這一問題在一些地方已通過立法進行了有益嘗試和探索。我們注意到,2014年1月1日起實施的《浙江省計量監督管理條例》規定,電信運營商應當依法配備和使用經強制檢定合格的電話計時計費裝置,并按照檢定周期向計量主管部門授權的計量檢定機構申請檢定。也就是說,辦公電話、家庭固話、移動電話等的計時計費裝置,都要接受強制檢定。對于上網流量,條例規定,計量主管部門應當按照規定職責加強對電信運營商網絡流量計量活動的監督管理。

根據我國計量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對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器具,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使用的最高計量標準器具,以及用于貿易結算、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環境監測方面的列入強制檢定目錄的工作計量器具,實行強制檢定。未按照規定或者檢定不合格的,不得使用。實行強制檢定的工作計量器具的目錄和管理辦法,由國務院制定”。根據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強制檢定的工作計量器具檢定管理辦法》第16條規定:“國務院計量行政部門可以根據本辦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強制檢定的工作計量器具目錄》,制定強制檢定的工作計量器具的明細目錄”。因此,我們認為,通訊計量、包括上網流量計量是貿易結算的重要依據,理應納入國家計量器具強檢目錄。同時,無論通訊運營商、還是其行業主管部門均不能代替國家計量行政主管部門作為第三方監管機構對通訊及網絡流量的行政監管。為了適應新形勢,保護廣大消費者合法權益,我們呼吁市場監管總局借鑒浙江省做法,盡快將通訊、網絡流量計量器具納入強制檢定范圍,并會商國家工信部門、上報國務院加強這方面的監管和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