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暢 曉羽



王彬、張曉曉、沈國斌、李寂萊四人是多年好友,盡管本職、專業(yè)等不盡相同,四人卻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茶、酒、詩以及相似的趣味審美。訪溪上不遠處即是去年開張便大獲好評的木守西溪,為了能更好地滿足酒店以及周邊的用餐需求,以及打造一個充滿詩意情趣的美食藝術空間,他們將自己的興趣愛好融入其中,共同打造出這間“柿間·訪溪上”。

訪溪上的名字,不僅與其所在的訪溪路有關,更可以延伸理解為“訪,溪上”。創(chuàng)始人之一王彬介紹緣起:在一個大雪紛飛、月色皎然的夜里,王徽之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窗外銀裝素裹,他漫步徘徊,吟誦著左思的《招隱》,忽然間想到了朋友戴逵,于是連夜乘船拜訪,花費一整夜才到達戴家門前,然而他卻“過門不入”即刻折返,問及緣由,王徽之回應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訪溪上所珍視的,也正是這乘興而來的盡興體驗。因此,訪溪上從設想之初就不僅僅定位在“餐飲”,它更像是一個綜合的空間,主人們希望來此的客人享受西溪難得的自然綠意,盡興于美景、美食、美酒、美茶,把訪溪上視作一個“能待得住、聊得開”的去處。


訪溪上原是西溪的兩棟別墅,后來的主人添加鋼結構將其改造成酒樓,供聚餐會客所用。隨著時間的流逝,餐廳變得老舊,還屢受西溪水患騷擾。經過設計師張曉曉的改造,兩棟別墅合成了一個大體量的餐廳,并分隔成不同的包間,別墅間的公共區(qū)域得到保留,煥發(fā)出新的神采。走進位于自然間的訪溪上,“美術館”般的禮遇首先映入眼簾,如流水般柔韌。大廳屋頂,靈感來源于羅馬萬神殿,將光線從正上方引入空間,圓形的屋頂也與旋轉樓梯相呼應。正對門上方運用長虹玻璃打造的裝置,營造出空間層次感,好似半開折扇。張曉曉介紹說:“我們希望在扁平的空間中創(chuàng)造出層次感,給來者一種流線迂回的狀態(tài),而不會有直接‘沖進來的感覺”,通過地面上的弧線、旋轉樓梯等巧妙的設計,將一個原本很“整”的空間切分出了新的格局,能讓客人在舒適的欣賞狀態(tài)之下,繞進訪溪上的餐廳大廳或是樓上空間。黃銅色的旋轉樓梯像是流動的音符,賦予了空間兼具莊嚴感和靈動感的獨特氣質。大廳中所采用的燈具是設計師蔡烈超通過計算機模擬特別設計而成的。墻面運用了定燒的特殊材料,再由工人一塊一塊拼接上去,細微之處見真章。

包廂即藝術館,沿著旋轉樓梯拾級而上,二樓設有16個包廂,所有包廂內都設有獨立的茶席。小到茶具刀叉,大到座椅燈具都經由主人們的精心挑選布置而成。藝術品定期會根據(jù)需要而改變,始終處在一種流動的狀態(tài)之下。包廂中,透過餐廳的落地窗可以看到室外的西溪美景,餐桌上方的意大利FLOS吊燈為空間增添了別致感。國畫大家鄭力教授受邀為訪溪上寫菜譜,書法大家陳大中教授也將為訪溪上書寫荼單,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形式,將具有特色的餐品呈現(xiàn)出來。在訪溪上,每年年末會有一個“溪上飯局”,邀請杭州、上海、北京等地的藝術家、設計師、美食家等共同參與,寂萊也會為這一盛筵親自設計請柬。

談到杭州,人們往往會聯(lián)想到西湖、西溪、龍井,在訪溪上,“水”的元素流動于空間之中,不僅能在包廂的露臺上看見“水”,還能在專門打造的觀水平臺上一覽美景。環(huán)繞的西溪水、蔥郁的大草坪、上百年的柿子樹、隨風搖曳的野花、意趣盎然的荷塘……一年四季在訪溪上這般世外桃源中流轉,賢人雅致的詩性生活也在此處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