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做夢也沒想過,有一天會住在屬于自己的樓房里。你看,這‘大紅本上還寫著我的名字呢。我們這樣的易地扶貧搬遷戶基本都能住上100多平方米一套的單元樓房,實現了有生之年‘搬出大山居住的美麗愿望。”12月9日,《科學導報》記者走進高平市野川鎮新建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梧豐小區,圪臺村秦家溝自然村村民安晚才高興地說。
安晚才一家5口人2018年搬進了梧豐小區一套120多平方米的新房。今年8月,他順利領到了新房的不動產權證書,解決了全家人的后顧之憂。
“從2019年6月,隨著最后幾戶村民入住梧豐小區,我們村的人已經全部在這里住上了新房,開始了新生活。現在梧豐小區里總共住著3個自然村、300余戶貧困戶。”安晚才介紹說。
韋志晚過去是圪臺村的一名貧困戶,祖祖輩輩一直生活在圪臺山上,以種地、養豬為生。2018年,韋志晚和其他村民一起搬到了山下的移民新區,房子雖然有了,生計卻成了問題。為了能讓老百姓穩得住,野川鎮政府幫助村里建起了51棟蔬菜大棚,鼓勵大家種菜掙錢。韋志晚抓住機會承包了4棟大棚,由于人勤快、肯吃苦,兩年下來,收益還不錯,每年能掙4萬塊錢。收入高了,心里更踏實了,嘗到甜頭的韋志晚今年又承包了兩棟大棚,今年的收入預計還要再增加1萬多塊錢。
在圪臺村,像韋志晚一樣的貧困戶共有330戶,目前已經全部搬入了野川鎮的移民安置點梧桐小區,并且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在蔬菜大棚、扶貧車間等項目中實現了就業。2018年底,圪臺村實現了整村脫貧,人均收入達到了7000元。
呂建立在村里的小院有5間房屋。經過評估后,按照相關規定,他沒有掏一分錢,就住進小區一套位于4層的120平方米的房子。后來,他用這些年打工積攢下的錢對樓房進行裝修,并在新家迎娶了媳婦。如今,他在鎮上修建的春秋蔬菜大棚工作,每年有兩萬元左右的收入。“家里用上了暖氣、煤氣灶,出門就是超市、醫院和中小學、幼兒園,建起了文化活動廣場、文化活動室、便民服務中心、衛生所等便民設施。”呂建立說,現在與以前的生活相比確實好了許多。
家鄉脫胎換骨的變化,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回歸家鄉。32歲的牛俊杰是野川鎮圪臺村人,看到家鄉的發展越來越好,他主動回鄉自主創業,承包了200畝老黃梨果園。“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力爭讓更多的村民從黃梨產業中受益。”牛俊杰說。
據了解,高平市易地扶貧搬遷涉及4個鄉鎮,需安置346戶。其中,集中安置330戶,分散安置16戶。截至目前,全市易地扶貧搬遷已完成不動產登記發證316戶,發證比例達91%以上。而在陽城縣,涉及易地扶貧搬遷的共有8個鄉(鎮)、102個村、975戶,到今年9月底,該縣共發放不動產權證書951本。其中,集中安置戶942本,分散安置戶9本。在山西,拿到“紅本本”、過上新生活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戶越來越多。截至10月底,全省已發放安置住房不動產權證書4萬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