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烽慧 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張 清 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整體按照“發展生產,生活富裕,文明鄉風,村容美觀,民主管理”的原則,扎實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生活上達到舒適富裕是新農村建設的最根本目標,其中衡量農村農民生活富裕與否的最直觀的重要標準是新型農村住宅建設。但在目前大多數的農村區域,一般農村自建住房并沒有嚴格的設計圖紙,外形呈現也多數依靠相互的借鑒和模仿,住宅現狀大多存在基本結構功能單一、功能規劃不合理,宅基地面積大而無當、戶型設計缺少專業的美學常理等問題。甚至很多地區農村住宅存在諸如結構、質量、構造等方面的安全隱患。
由于農村住宅建設具有長期性、單一性、復雜性和困難性,新農村住宅建設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將會長期存在。本文將結合哲學理論、建筑美學、設計心理學、人體工程學相關知識對農村新型住宅戶型設計的相關理論進行系統分析,并探討相應的應用方法。
在哲學上,“變化”是空間物體客觀存在的規律。中國傳統建筑的設計注重“動靜結合”的空間氛圍營造,室內空間追求空間的通透性和靈動性。這種空間的特征也成為我們當今評判現代建筑室內空間布局合理性的標準。具體而言,在處理空間布局的時候,應構造出通透、錯位借景的空間環境;內部結構與建筑室外環境、建筑外立面裝飾及室內家具陳設等設計元素共同構成虛實結合、剛柔并濟的空間形態;通過建筑空間造型元素、材質元素、色彩元素等組織和烘托空間的層次及氛圍。同時,在住宅空間設計上融入文化元素,依托相關設計元素增加空間的文化傳承功能,提升空間自身的文化品位,營造空間的意境美。
我國建筑師戴念慈先生認為:建筑設計的出發點和著眼點是內涵的建筑空間,把空間效果作為建筑藝術追求的目標,而界面、門窗是構成空間必要的從屬部分。在項目的設計中,需要使用各種材料和技術手段,也需要遵循設計原則和建筑美學,同時需要考慮施工與構造、材料與造價等多方面因素[1]。這是因為室內設計雖然是一門藝術,但區別于繪制油畫、雕塑創作等純藝術行為。
住宅設計是以空間分割、局部造型、材料應用、軟裝搭配為手段,以美學原理為理論依據,創造生活美的一門藝術。繪畫也是一種創造美的藝術。
然而,室內設計師絕不可能像畫家一樣單獨去完成一件作品,從設計到實踐的過程,需要眾多施工員、監理、材料員的支持和配合,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一個作品從設計到成品的展現。
農村的住宅戶型同樣需要以美學原理為基礎,注重人們的生活喜好,從形狀、顏色等其他方面綜合考慮,以營造出一個美好的空間布局。建筑美學在農村新型住宅戶型設計中的優秀應用案例見圖1。

圖1 優秀農村戶型設計案例1
生活空間中存在很多最低限度的情況,如宇宙飛船的太空艙、潛水艇的潛水倉。這些空間一般都不超過3m3,人的四肢一般都不能做到自由活動,但工作人員為了工作而暫時生活在這樣的空間中,時間短則幾天,多則幾個月。如果作為住宅設計,空間的尺度等應不僅滿足睡眠要求,而且應能從事更多的活動,如吃飯、娛樂、工作、聚會等。
筆者考察的過程中,發現一戶住宅在廚房設計的時候位置和結構存在弊端,房間不通風,采光也不好,為了美觀而犧牲功能,這樣的空間也就毫無舒適度可言。
心理學認為,在特定的家庭區域內,當人員不變,空間面積增大以后,家庭作為接待場所,大空間的住宅可以作為彰顯人生成就的平臺,相反,小空間會使居民的自尊感降低[2]。因此,人們的心理及想法會隨著生活水平的變化而變化,生活空間也會隨著心理的變化而變化。住宅面積方面,家具是一個重要的參考依據,在住宅空間里,從小桌椅到大床衣柜,每一件家具在生活中都充當著重要角色,與使用者之間有著很大的關聯。空間舒適的底線是一個以人體工程學作為衡量指標的概念,指的是在特定居室空間中放上合適的家具后,能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最低臨界值。
住宅設計應以使用者的心理需求為出發點,充分考慮空間格局對用戶的心理影響。農村住宅室內戶型設計需以人為的裝飾如頂面造型的裝飾、色彩的裝飾、地磚鋪設、地板拼花等對空間進行概念性隔斷,使人從心理上存在空間功能的區分,但在實際生活中卻沒有造成空間的浪費和擁堵。設計心理學在農村新型住宅戶型設計中的優秀應用案例見圖2。

圖2 優秀農村戶型設計案例2
人體工程起源于歐洲和美國,在最先的工業社會時期,開始了大量機械設施的生產,為探索人與機械之間的協調性所做的研究,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有40 多年的歷史[3]。人體工程學最先應用在軍事科技上,即要處理的是人、機、環境之間的關系。之后各國在空間技術領域、工業設計及生產領域、建筑設計、室內設計領域中結合人體工程學開展了廣泛的實踐和研究。人性化的設計是人類在改造過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標,人體工程學是本著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在各設計領域開展更高級別的開發設計,同時對設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人體工程學的研究是結合多門學科進行研究,如測量學、生理學、人體力學、人體的結構、人體解剖與勞動心理學相關學科,研究對象主要是人體參數和各部分的相互關系、人體結構和功能特性,能為設計師提供科學的人體尺寸參數,同時研究范疇包括心理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對工作效率的影響。作為一個設計師,應全面了解相關學科,為設計提供科學的依據。
住宅空間應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來進行設計。住宅空間應以人為中心,因為人是衡量空間尺度的標尺。如果設計得當,可以滿足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傳統的住宅設計中,不論空間如何局促簡陋,尺度的合理性往往是以能容納人和必要的活動為標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在空間的活動不僅僅是吃飯和睡覺,還有會友、休閑、娛樂、工作學習等,通常有限和無限是相對的。住宅戶型設計中涉及的主要尺度類型如下。
一是住宅的開間與進深,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一方面是整體住宅建筑的開間和建筑物總的進深,另一方面是獨立室內空間的開間與進深。總體而言,建筑物的總開間和進深相對于個體的居住者而言沒有過多的直觀體驗,而獨立空間的開間與進深將直接影響居住者的居住體驗。大開間和大進深的住宅會為居住者帶來空間的通透性,這些都是由于大開間和大進深的建筑能更多的獲得光線及自然景觀所帶來的。當然,對住宅的成本而言,大開間、大進深的住宅建筑將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財力來建造,也會加大建筑帶來的能耗。
二是樓高與層高的尺度。樓層的高低也能決定生活習慣的不一樣:低處可接近花園,高處可開闊視野。高低住宅的區別是樓高較高的住宅層高低但窗戶較大,樓高較低的住宅層高比較高,窗戶較小。這種現象可以概括為城鎮生活和農村生活,這說明了現代受擠壓的都市人渴望擁抱自然環境。
三是門窗的尺度比例。高大的門窗是農村住宅的標志,也是農村的審美傾向。門窗是阻隔室內外空間的手段,凝聚著采光、通風的功能,同時是建筑物整體美觀性的直接體現。門窗的大小比例、材質的選用、色彩的搭配都將直接反應建筑的美學。綜合相關設計元素,在門窗的尺度及相關元素的選擇上必須符合相關的規范和審美情趣,必須兼顧居住者舒適的居住環境和健康的審美。
農村住宅戶型設計涉及經濟、社會、文化、自然及個人喜好等諸多要素,具體設計中仍需依賴基礎理論及第一手的理性認識。隨著當下對新農村建設詬病的不斷聲討,我們已經意識到新農村范式化的設計向“以戶為本”的區域設計轉換的重大現實。基于相關理論的研究,通過對農村生活的實地調研,理解不同群體對住宅戶型設計的需求,審慎斟酌新農村發展的現狀及問題,思考未來區域化新農村的發展趨勢,做到“以人為本”,揚長避短完善農村住宅戶型設計的理論研究和實踐,而不是一味模仿設計、模仿城市、模仿別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