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邵琦
(1.太原科技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1],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2]。
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向鄉村投入物力、財力,不僅是經濟建設的需要,更是超越于經濟價值之上的選擇[3]。在2018 年中央1 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里提出了鄉村振興應準確把握鄉村振興的科學內涵,挖掘鄉村多種功能和價值,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為新時代的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確定了道路。
資源型農村是指最初以農業為經濟活動形成的聚落,因其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稟賦,后發展為以礦產資源的開采和加工等產業為主導產業, 并且資源型產值依存度、就業依存度、村民收入依存度較高的農村。同其他區域相比,資源型農村普遍面臨農業產業模式落后、資源枯竭、生產方式粗放、產業結構單一、人才和技術缺乏、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問題。“鄉村興則國家興”,“新常態”下中國資源型農村如何利用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4]、穩定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是當下急需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文章嘗試以鄉寧縣臺頭鎮峰嶺村為例,通過對峰嶺村產業發展現狀及轉型發展面臨的困難,探索資源型地區農村轉型發展旅游的方法和途徑。
峰嶺村隸屬于鄉寧縣臺頭鎮,位于鄉寧縣城東北部,呂梁山區南麓。交通條件便利,距離G22 青蘭高速鄉寧高速口14 km,233 省道縱貫村莊全境,在村東與309國道相交,與吉縣黃河壺口瀑布、臨汾堯廟景區一線貫穿,周邊還有鄉寧本地的云丘山景區。峰嶺村原名油坊嶺,因為這一代盛產小麻,古代作為戰略要地,曾經大規模開設油坊,故得名。由前油坊嶺、后油坊嶺、西山坪、碌柱坪、陳家溝5 個自然村組成,面積約10.4 km2,現有人口560 余人,140 余戶。現有耕地面積63.3 hm2,均為旱地。峰嶺村四面環山,位于挺拔蒼翠的青松之中,海拔最高1 691 m(姑射山支脈金剛嶺),最低1 111 m,相對高差580 m。當地生態植被狀況良好,一年四季比較涼爽。
峰嶺村原有村辦煤礦一座,其經濟一直以來均以煤及相關產業為主,該村80%的勞動力都在此就業,是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在煤炭資源價格高漲的時期,村集體依托煤礦企業陸續修建了南山寺、三清殿、玉皇閣,為峰嶺村旅游業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山西新一輪煤炭資源整合與兼并重組中,峰嶺村村辦煤礦由于技術落后、產能低,被兼并整合。在失去煤炭產業之后,廣大村民不得不重操舊業,走上了種地、外出打工的老路。但由于峰嶺當地土地貧瘠,溝塬峁墚多,又遭受多年的煤炭開采的影響,其地質結構、地下水受到較大影響,建設用地有限,發展農業條件差,外出打工又遭遇學歷低、就業層次不高等瓶頸。所以,峰嶺村面臨著村級財力缺乏、農民收入有限、就業問題突出等問題。產業轉型,迫在眉睫。
峰嶺一帶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當地平均海拔在1 400 m 左右,年均氣溫9 ℃左右,一月為最冷月,平均氣溫-4.6 ℃,7 月為最熱月,平均氣溫22.1 ℃,極端最高溫度35 ℃,極端最冷溫度-20 ℃。尤其是在夏季,它和平川或城市的氣溫能相差到十幾度,甚至接近20 ℃。鬧市里酷熱難捱,在峰嶺卻氣候宜人,這樣的氣候類型極其適合夏季避暑度假。因此利用當地獨具的氣候資源優勢,在避暑度假上下功夫,把休閑度假作為主攻方向是符合當地實際的。
峰嶺,原名“油坊嶺”,因為在古代這一帶盛產小麻,所以大規模開設油坊。但隨著社會的進步,這一帶的油坊現在已經消失殆盡,但是作為過去一種風物景觀,也是村名的由來,這是第一文化資源,應該深入挖掘,合理利用。老村的窯洞、舊民居、池塘,在搬遷入住新村之后,大部分保存完好,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可以借此恢復整修,作為農家樂接待設施、休閑設施,不僅可以節省建設資金,而且能為游客提供別樣的鄉村感受。金剛嶺——李世民與宋金剛在此對峙的傳說,斷山嶺——斷山廟與田文鏡,凱旋嶺與閻錫山的歷史事實,都是可以深入挖掘,甚至是可供利用的文化資源。
峰嶺村面積10.40 km2,其中林地就占到8.45 km2,可以說在生態環境較為惡劣的山西西部呂梁山區屬不可多得的生態資源。正因為此,2002 年3 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同志在山西考察時,曾兩次在峰嶺駐足,他希望能統一規劃,成片還林,保護好這里的生態環境。另外,這里屬石山森林區,主要樹種有常見的小葉楊、白樺、五角楓、榆、柳等和不常見的樹種,灌木有紅櫨、荀子、女貞子、紫丁香、白丁香、沙棘等等,充分體現著生物的多樣性。野果資源如山核桃、山桃、野杏、山丁子、野葡萄等,中草藥目前所知,就有一二百種。景區內有鳥類120 多種,獸類30 余種,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褐馬雞、金雕,有國家二類保護珍稀動物金錢豹、青羊。
秋天的峰嶺觀紅葉是一個獨特的自然景觀,在山西可以響亮地打出“看紅葉何須到北京香山去”的口號,吸引周邊的城市客源到此觀紅葉,享受田園生活。
峰嶺村及其周邊的主要旅游資源呈帶狀分布,從西南至東北大約有5 km 左右的游線,散狀分布著斷山廟、五大夫松、南山寺、三清殿、玉皇閣等10 余處旅游資源,從發展聚落式旅游的角度不利于產業要素的布局,同時也為旅游配套設施建設帶來一定的難度。但可通過“小聚集,大分散”的方式加以解決。
文化底蘊深厚,但留存在地面的遺址遺跡少。峰嶺村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但是大多停留在書本上、傳說中。現有的南山寺、三清殿、玉皇閣、凱旋碑都是近些年的新建仿古建筑,與本地的歷史文化相比,有的屬于純粹的新建建筑,缺乏本地文化支撐,有的屬于改變原址,遷建的構筑物,同原物相比,已經沒有周邊的山勢、地勢的烘托,失去了原址的風采。因此,充分挖掘峰嶺村歷史文化底蘊,特別是關于油坊嶺、金剛嶺、斷山嶺這些地名所賦予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如果確有必要,可進行適度恢復。
長期以來,峰嶺當地上下游產業基本都圍繞著煤來展開,當地村民不僅依托煤,而且依賴煤,原始資源、初級產品帶來的“紅利”極大地束縛了村民的思想。據調查,此次煤炭資源整合,整合后的礦井要求上崗人員具有高中以上的文憑,按說這樣的學歷要求不算太高,即便這樣,重新上崗的也不多。所以,究其未來轉產旅游業,對產業的管理經營,景區的開發建設,人才特別是具有一定管理經營經驗的初中級人才缺乏仍是一個瓶頸問題。因此,人才的儲備和保有量的缺乏是制約峰嶺下一步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視。
峰嶺發展旅游的機遇,主要可以概括為兩點:
(1)宏觀政策機遇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旅游業的發展,特別是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里提出了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31 號文件),提出拓展旅游發展空間,積極發展休閑度假旅游,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5〕62 號文件),實施鄉村旅游提升計劃,開拓旅游消費空間。國務院《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8〕15 號文件),提出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美麗休閑鄉村。由于旅游產業的產業特性及其在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巨大作用,山西省把旅游業確定為新興支柱產業,轉型跨越發展的突破口,第三產業的龍頭產業。與之相配套,國家省市各個層面都出臺了一些促進旅游業發展法律法規,如在財政金融扶持土地利用政策上面給鄉村旅游提供支持。山西省在促進資源型企業轉產轉型發展旅游業等方面已經有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因此,可以說,峰嶺目前轉產旅游業,具有極佳的政策機遇。
(2)交通環境的極大改善
隨著臨吉高速的開通,原來的游客往返臨汾至壺口之間的“顛簸6 小時,激動10 分鐘”的痛苦旅游經歷即將得到改變。高速公路的開通使往返時間縮小至2 小時,要使游客獲得最豐富的旅游經歷,必須在沿線增加旅游景點,而峰嶺正好位于臨吉高速的中段,如果能夠以休閑度假和鄉村旅游為核心產品設置,輔以增加文化旅游景觀,將極大地豐富目前的旅游產品,不僅可以吸引赴晉旅游的外地游客,而且可以為周邊縣市的城鄉居民提供一處周末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1)周邊其他景區的競爭
如附近鄉寧本地就有云丘山、吉縣的人祖山、克難坡等景點,都可能與峰嶺產生極大的客源競爭。
(2)制度創新的挑戰
項目的開發存在不同的受益主體,如:當地政府、農民、投資者、管理者等。各群體之間會在未來項目的開發、建設、運營過程中會表現出不同的利益訴求,因此需要在管理制度上加以創新,更加科學化、人性化,協調平衡各主體之間的不同利益。
綜合考慮峰嶺村開發建設的優勢、劣勢和機遇、威脅,峰嶺村發展旅游應堅持以下發展思路:
(1)可持續發展戰略
峰嶺村發展旅游,首先應在保護峰嶺賴以依托的森林資源為前提,突出地方特色。立足“三農”,以改善峰嶺村村民的生活條件為宗旨,強化第一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的融合,通過農產品深加工和延伸產品開發,推進農特產品轉化為旅游產品實現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的融合,以協調發展、共同富裕為根本,統一規劃、全民參與,處理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協調發展的關系等方面的問題,做到穩定、協調、可持續發展。
(2)差異化發展,注重區域協同,強調空間一體化發展的戰略
峰嶺村發展旅游只有發揮后發優勢,利用其獨特的森林資源優勢、氣候條件、文化內涵,打造以提供高水準的服務、特色餐飲為主旨的觀光、休閑、度假、避暑旅游產品項目,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旅游市場站穩腳跟。積極發揮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的作用。在旅游產品、服務項目的設計上,采取差異化、獨特性強、互補性強的發展戰略,做到別具一格,錯位發展;在景區運營過程中,也要把新產品、新項目的開發設計作為發展的長遠目標。
(3)基礎設施先行戰略
對峰嶺村來說,應優先建設基礎設施,特別是以特色餐飲、休閑住宿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率先配套,是極為迫切的一項任務。要打造臨汾市一流的休閑度假旅游區,就必須在旅游接待設施等方面做到配套[5]。帶動村民發展民宿產業,推動休閑養生經濟發展,實現集田園民宿、文化商業、主題饗食、休閑體驗、有機農業、教育培訓于一體的新鄉村社區綜合體。開發初期階段,應該首先進行村容風貌的整治,整個村落建筑風格協調,做到旅游區交通通暢、環境整潔、餐飲住宿設施標準化和規模化、景區道路交通導向系統合理準確、旅游區內的道路連接便利、景區大門和旅游區停車場要率先完成配套建設。
(4)區域旅游一體化戰略
峰嶺村在發展前期面臨著市場認知度低、客流量小、競爭力弱等困難,應注重區域協同,強調空間一體化發展的原則。加強與周邊主要旅游景區協作,在市場推廣促銷、線路組織、客源共享、整體形象包裝等方面建立全方位、立體化的合作體系,才能迅速打開市場,擁有較大的市場空間。
峰嶺村作為資源型農村,發展旅游應順應現代旅游發展趨勢,緊扣現代游客消費心理特征,深入挖掘峰嶺當地及以晉南為主的地方民俗文化資源,以當地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為依托,以避暑度假旅游為主要功能,把峰嶺旅游區打造成為集觀光游覽、休閑度假、民俗體驗、文化觀光(宗教朝拜)于一體的區域性鄉村休閑度假型旅游景區,圍繞“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要素,完善峰嶺村旅游服務設施。把峰嶺村建設成為知名全省、影響全國的特色景觀名村,使旅游業成為峰嶺強村富民的支柱產業,走向二次輝煌的動力產業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品牌產業,成為臨汾至壺口旅游黃金走廊上一顆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