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嬌
(武漢華夏理工學院,湖北 武漢 430223)
隨著21 世紀新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藝術學科與文科、工科等學科的相互交叉與融合,一些與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急需的新的專業方向不斷涌現,文化創意產業正在迅速崛起,且已經上升為國家的戰略性產業,它實現了創意產業規模化經驗、協同發展、形成創新網絡。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就是在文化創意產業的領域中,由眾多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文化創意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依據專業化分工和協作關系建立起來的,并在一定區域集聚而成的產業組織,它包括了文化創意產業鏈上的所有上、下游企業。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形成離不開相關輔助產業群的強大支撐。特別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已成為推動文化創意產品生產和文化創意產品貿易發展的手段和載體,促進了文化創意新理念、新技術、新運作方式、新經營方式和服務方式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成為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形成的催化劑。
在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崛起的今天,設計學類專業為產業集群良性循環發展提供必要的人才需求。設計學科本身就是綜合了藝術與各學科背景知識,跨不同學科形成的一門特殊工程應用性學科[1]。其中包含環境設計、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等,為適應和促進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市場經濟發展,設計學類專業人才的培養必須很好地服務市場,不能紙上談兵,要解決市場尤其是生產企業、行業的實際問題,產生經濟、社會效益。
設計學類專業人才培養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制定培養機制,建立因材施教的培養模式,規劃專業發展前景,培養應用型、技能型的專業人才,另一方面,藝術院校和企業應相互結合,創建藝術設計人才協同育人教育模式[2],結合各專業特色發展,發揮各自優勢,在協同合作中加強人才綜合能力培養,在探索與實踐中創建應用型設計人才培養特色。
武漢華夏理工學院強調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設計學類專業教育的根本,是要結合市場的需求,提出了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從人才培養模式中,課程體系設置需要符合市場需求,最重要是讓學生切身感受“六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教學與實踐“三平臺”對能力提升與市場就業有很大幫助,并且通過競賽與項目樹立學生信心,在教學中拓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材施教,發展學生個人特色,適應文化產業集群化的人才需求。
武漢華夏理工學院設計學類專業構建了“六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搭建了教學與實踐“三平臺”。在近幾年不斷地完善發展中,武漢華夏理工學院從2008 年的專業工作室到2013 年的科研中心,再從科研中心整合各專業資源,進行學科合作,成立“1957 設計中心”實踐教學平臺。2014 年,武漢華夏理工學院結合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產業鏈建立實訓基地,通過實訓基地進行實戰訓練,以“專業協同發展,優勢資源共享,產業群平臺合作”為發展路徑,進一步明確了“牢基礎,強實踐,能創新”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藝術設計人才培養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制定培養機制,建立因材施教的培養模式,規劃專業發展前景,培養應用型、技能型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3],另一方面,應加強專業學科之間的良性協同合作,結合各專業學科特色發展,發揮各自優勢,在協同合作中加強人才綜合能力培養,在探索與實踐中創建應用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特色。
專業之間相互交叉滲透,借助教學信息共享平臺,加強設計類各專業協同發展,重視專業優勢資源共享,實施高校專業特色發展重要措施,建立市場人才需求的創新培養體系。
設計學類專業人才以設計為主體,依托實戰實訓平臺與其他相關學科進行交流合作,2013 年成立“1957設計中心”,下設5 個設計部,2014 年建立傳統工藝實訓基地,2015 年引入3D 打印技術的數字科技實訓基地。各系通過項目合作的形式展現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力量,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高層次實踐平臺。培養學生協作精神,同時具備設計理論、創作表現、動手實踐等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就業市場競爭激烈,企業要求設計類專業畢業生能盡快勝任崗位需求。學校的設計教育與企業的具體要求進行對接,除了課程設置上滿足企業需求外,建立教學與實踐成果服務平臺,校企之間密切合作,共同進行產品研發,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階段性的實習,了解企業設計的具體操作流程,熟悉現場環境并鍛煉實踐能力。
學院堅持加強教育教學改革,建立“互聯網平臺——多媒體教室——專業實驗室——設計中心(工作室)——實訓基地(校企共建)——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六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教學與實踐體系。校內外課程教學相結合、行業企業實踐與項目教學相結合、學校教學資源與區域行業產業相結合,培養具備創新創意創業素質要求的應用型人才。
企業與學校充分利用資源進行深入合作,使約束與激勵相結合;學校主動配合,保障企業利益;社會加強宣傳,更新企業觀念。企業全面參與學校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學校十分重視企業參與教學、科研和管理等各項工作,校企雙方互相嵌入式合作共創共贏。整合專業現有的實習實訓基地,創新校企合作形式,切實推進“校企雙嵌”的設計學類教學與實踐三平臺建設。
各專業協同發展,發揮學校與地方的優勢力量,共享成果資源,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更寬廣的平臺。充分利用武漢作為中部樞紐這一市場環境,確定了“立足中部,輻射全國”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實踐教學培養地域范圍,廣泛聯系武漢優秀企業,采取校企合作成果共享的方式,積極引入武漢市或周邊企業的設計任務,讓學生在創意實踐中得到鍛煉。
學院以“專業協同發展,優勢資源共享,產業群平臺合作”為發展路徑,構建的“六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和教學與實踐“三平臺”,經過幾年的發展與經驗總結,獲得多項成果。
積極推動人才培養改革,“六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和教學與實踐“三平臺”是改革發展的重要部分。通過改革與實踐,武漢華夏理工學院進行多次調研并形成可行性調研報告,對改革措施提供了重要參考。在專業課程改革中,加強課程實踐環節,每學期的課程成果展覽及一年一度的畢業設計展對教學實踐改革具有積極促進作用。為提高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建立相配套的專業實驗室及實踐教學基地,得到相應硬件和軟件條件支撐和保障,實踐教育教學改革成果顯著。為開拓學生眼界,把學科前沿領域引入教學,武漢華夏理工學院組織多項行業內代表性報告講座,并讓行業代表性專家走進教學指導。
強化實踐教學,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能力培養要貫穿教學全過程。把專業競賽的實戰訓練與教學實踐體系結合,在幾年的改革中,武漢華夏理工學院每年在競賽實戰實訓中獲得多項重要成果。學生曾獲全國大學生廣告設計大賽二等獎、“金鉛筆”廣告大賽金獎、臺灣時報“金犢獎”銀獎、IDAA 國際設計美術大賽金獎、全國工業設計大賽二等獎、湖北省高校美術與設計大展中學生組銀獎等,部分創新比賽成果轉化為企業生產項目,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得到極大提高。
學院在2013 年成立“1957 設計中心”,下設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設計、數字媒體藝術、廣告設計、網絡新媒體6 個設計部。2014 年建立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其中傳統工藝實訓基地包含了景泰藍傳統工藝、剪紙工藝、版畫工藝類別,現代科技實訓基地則引入高新技術3D 打印,著力于產品的設計與成型。近年來,學院本著開放求新的原則,也是對各專業基礎人才培養方案的補充,各系打破專業界限,通過項目合作的形式展現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力量。參照設計公司工作模式,訓練學生的創意、設計和實際操作能力,設計中心及實訓基地作為實戰實訓平臺,大大提高了學生在專業實踐方面的機會,提高與市場的結合程度,增強專業競爭能力,從而為將來學生的就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截至目前,武漢華夏理工學院師生獲得專利總共83項,其中發明專利1 項,實用新型專利51 項,外觀專利31 項,另有2 項發明專利正在實質審查中,在全國大學生設計“大師獎”比賽和醒獅杯國際電子產品設計大賽中,主辦方均將武漢華夏理工學院優秀獲獎作品免費申請國家專利并在企業平臺進行推廣轉化,實現設計作品的社會經濟價值。在學校轉型發展過程中,各專業還將積極探索轉型建設與發展的新途徑,以市場激發創新活力,促進學生的學習與實踐熱情,逐步實現校企互惠共贏的發展目標。
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需要企業、大學、科研機構之間的協同合作,對于高校而言,全面推進教育改革,文化創意產品實踐教學也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具有創新意識和商品意識的綜合創意人才有利于文化創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4]。通過實踐平臺建設,專業競賽與企業項目樹立學生信心,在實踐教學中拓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材施教,發展學生個人特長,結合市場培養應用型人才,因地制宜地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結合學科專業的特色發展,發揮各自優勢,在協同創新合作中加強人才綜合能力培養,在探索與實踐中建立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從而適應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