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芳
(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7)
分析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過程可知,涉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有偏差。院校制定的培養目標只是針對企業急需人才的崗位,根據崗位人才創設相應的專業,而未考慮產業發展方向、人力資本市場周期、人才需求結構、教學資源條件,使人才培養過程未融入崗位群與專業群之間的對應關系,使人才培養質量不高。
高職院校開展的校企合作模式存在深度與廣度不足的問題,院校將整個專業學生全部安置在一個或少數幾個合作農業企業的實習崗位中,而這些實習崗位對能力的要求只涉及到該專業的一小部分。這種合作模式下,使學生的職業技能未充分展示出來,從而無法從實際崗位中獲取全部的專業技能經驗,使人才培養質量與學生就業競爭力受到嚴重的影響。
涉農專業的學生要明確自己的起點與職業發展方向,由于院校在學生入校時,未給家長和學生宣導專業特色,未突出專業在農業現代化中的地位與就業前景,未讓學生了解農業現代化具備的高科技、信息化、智能化特點,使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未有效提升,導致培養出的涉農專業人才缺失為農服務理念,畢業后選擇從事其他行業,導致農業人才嚴重缺失。
高職院校在培養涉農專業人才時,要確定正確的培養目標定位。涉農人才最終服務的行業為農業,所以,要將為農服務定為院校的培養目標。高職院校為農服務的本位職能主要表現在為“三農”提供技術、人力資源支持、農業推廣服務,其中的基本職能是人力資源支持,為農業輸送技術技能人才。分析農業可知,農業生產呈現區域性特點。因此,院校培養人才時要以區域背景為核心,使培養而出的人才具備“素能并重”的能力。第一,以農為本,根據區域農業發展,凸顯“農”的特色。區域農業產業經濟發展水平屬于客觀的物質基礎,高職院校開展涉農專業要以此為核心,使人才培養標準、涉農專業結構、教學內容與區域農業產業經濟發展相適應。另外,高職院校輸出的涉農專業人才質量與數量是決定農業發展程度的重要元素,從此可知,區域農業經濟發展與高職院校涉農專業的發展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所以,高職院校要對應產業群建設專業群,根據區域農業經濟發展制定教學體系、教學內容。第二,培養“素能并重”的涉農專業人才。農業產業已經朝向集約式道路發展,需要運用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先進技術,而兩者需要研究學者通過研究研發,并總結農業生產管理經驗、推廣經驗,推動農業的發展。
校企共育人才的途徑是重要策略,高職院校要完善此路徑,可以邀請用人單位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如果農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過程,能夠使高職院校涉農專業的發展方向具備準確性。因此,院校要邀請農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并簽訂合作協議,農業企業向學生輸送實際的發展方向與實際經驗,院校向農業企業輸送人才,達到雙方共贏。另外,院校能夠通過農業企業獲悉崗位人才的需求度,掌握人才富余崗位、人才緊缺崗位,從而根據掌握的數據改變教學方向與策略,使院校涉農專業教學質量得到提升。
高職院校要培養學生為農服務的觀念,可以采取宣導現代化農業的特點、通過實踐體驗了解職業發展前景的措施。院校在培養人才時,要讓學生認知現代農業信息化、高科技行業,從而找準職業定位。院校開展實踐體驗時,可以帶領學生到農業龍頭企業參觀學習,通過學生親自操作,讓學生體驗現代化農業生產過程。同時,可以開展技能競賽活動,包括農產品營銷大賽、產品改良、生產工藝改造等,讓學生通過實踐掌握現代化農業的先進性,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為農服務的理念。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涉農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著較多的問題,需要院校改變培養策略,站在農業發展的角度分析農業需求的人才,從而制定出合理化的培養目標,為農業輸送優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