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立 李瑋(濟南魯驗環境檢測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0)
環境工程建設技術水平是影響城市建設質量的重要因素,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和城市經濟的發展,生態經濟的概念被提出,如何平衡環境和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是近年來各行各業不斷探討的熱門話題。在生態城市的建設過程中,環境工程作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技術的運用和發展是當今社會重點關注的目標。
黨的十八大之后,我國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家重點戰略布局,一系列與生態文明相關的新理念被相繼提出,現代化生態經濟就是其中之一。現代化生態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和生態價值相結合的產物,提倡產品的實用化、生態化、優質化,在生產和生活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之后,更要增加人民生活的幸福感、舒適感、安全感。既要進行經濟建設,也要保持生態平衡,以此來實現我國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事實上,我國的生態發展之路從很早就開始了,“十二五”期間,我國就開始采取了遏制行業盲目新增產能的行動,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的速度,嚴格審查能源消耗問題。黨的十九大要求我們用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來滿足人民的生活需求,用更多更優質的生態產品滿足人民日對于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從長遠角度來看,節能減排的現代化生態經濟是我國的發展的必然結果。
隨著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于城市的需求已經不僅僅是安全的居住和生活,人們開始關注城市的生態、綠化、環境等能夠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問題,城市建設開始從傳統轉向新的方向發展,生態城市的概念應運而生。生態城市是指在城市發展中把生態保護納入考慮重點,通過改變能源利用的結構,優化產業技術,減少城市發展中的環境破壞和資源浪費。
在當今社會經濟不斷攀升的大背景下,人們關注的不再僅僅是城市建筑的質量,建筑的環保性、美觀性、舒適性開始受到了建筑行業的高度重視。生態城市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體現,首先,人們對于經濟和生態平衡的有關認識是建設生態城市的基礎。然后,通過使用環保節能的環境工程建設技術實現對城市生態的合理調節和資源的合理調配,避免出現“先發展,后治理”的問題。生態城市更新了傳統的建筑理念,對水質、地質和其他生態條件進行科學整合,將傳統建筑技術和現代環保理念完美融合,為城市的功能和作用賦予了嶄新的含義。因此,建設生態城市可以推動環境保護,落實城市的健康發展。
環境工程建設技術是實現生態城市建設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來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面對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各種問題,環境工程作為重要的內容受到了各行各業的廣泛關注。在生態經濟背景下建設生態城市,合理使用環境工程建設技術,有效控制生態城市建設質量和效率。實際上,環境工程技術綜合了當前環保形勢和計算機信息技術、能源建筑技術、通信技術等各種學科理論,采用科學的手段和方法,不斷優化自身建設技術,致力于處理城市污染問題,解決城市資源配置的困難,美化居民生產生活環境,實現綠色城市的構建。
節能減排技術是環境工程建設中最重要的技術之一,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必經之路。通過節能減排技術,可以有效控制對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或其他有害氣體的排放量,減少城市霧霾、煙塵等空氣污染現象的產生,緩解城市空氣質量壓力,進而有效提高生態城市的建設質量。使用節能減排技術,一方面可以改善城市能源結構,解放對煤炭資源的依賴,提高對風力、水力資源的利用,近海城市可以利用水力發電,內陸平原城市可以利用風力發電,這些可持續發展的發電技術能夠有效降低城市中對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賴。在創造產品和經濟的過程中,減少生產過程中廢氣、廢液等工業垃圾的產生,實現高消耗環節的合理控制。另一方面可以控制汽車尾氣的排放,通過生產符合我國第六階段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簡稱“國六”)的機動車輛,從根本上降低我國汽車尾氣的顆粒物和氣體排放量,進一步緩解城市發展中面對的生態壓力。這些手段和技術都能夠有效減少對城市各種資源的消耗,建設良好的城市生活環境。
垃圾分類是最新提出的環保概念,是最近最流行的環保話題之一。為了提高資源利用率,發掘垃圾物品的經濟價值,2019年我國開始分地區實行垃圾分類機制。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各種固體或液體廢棄物,如何合理控制廢棄物的丟棄現象,減少其對環境的破壞,實現廢棄物的二次有效利用,做到物盡其用,是環保部門一直以來面臨的難點問題。垃圾分類循環利用技術問世以來,人們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自從垃圾分類概念被提出以后,首先有關部門進行了積極地宣傳工作,通過全方位的多媒體宣傳手段使得人們樹立了優秀的環保意識。然后,設置合理的垃圾分類系統,對于不同屬性的廢棄物,可以使用分散處理技術。而對于同種同類廢棄物,可以使用集中處理技術。使用分級別的形式對各種垃圾進行回收,避免出現二次污染和資源浪費,最終提高各種資源的綜合效益。
在人群聚集的城市里,污水處理一直是城市管理的重點工作。在生態經濟背景下,一方面,環境工程中的廢棄水需要更為靈活的處理方式,結合各地區的地質特點和水資源情況因地制宜的制定水循環措施,嚴格規定污水利用級別,比如達到一定標準的清潔水只能用于草木澆灌,達到更高標準的水資源才可以作為飲用水。并且,對于污水處理的所有過程都應該設立嚴格的監督部門,避免流程的不科學或操作的不規范,影響污水處理的最終效果。另一方面,應該增加相關環保企業的扶持工作,在資金以及技術兩方面加大投入,同垃圾分類技術類似,污水回收處理也應該把分散處理和集中處理兩種方式合理的結合,實現有效的水資源循環利用,保證在處理的過程中不會產生二次污染問題。
提高對環境工程建設技術的研發力度,可以表現為加強對環境工程建設技術的重視程度,為環境工程提供更多的資金投入。一方面,加大生態經濟背景下環境工程建設技術的重要性的宣傳工作,讓人們意識到技術是改變工程質量的直接手段,引導技術人員提升自身專業素質,并將創新技術的思維融入到相關企業的文化建設里。另一方面,技術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資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打破技術瓶頸,并且推動環境工程的發展是一個持久性的工作,對于設備、人員的需求很大,充足的資金有助于提高人們研發技術的決心和信心,積極落實政府和企業關于建設生態城市的號召。
制度是行業工作的標準,環境工程技術制度規范是環保相關人員實施工作的重要依據和參考,一般包括通用技術規范、污染治理工程運行規范、污染治理技術規范等部分,科學的環境工程技術規范體系能夠有效提高環境工程的質量。在進行制度體系制定的時候,首先要保證制度體系的完整性、時效性,完整性是指體系應該涵蓋環境工程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相輔相成,和諧統一。時效性是指制定的體系標準需要符合當前的時代發展趨勢,不能因為修訂或審批時間過長錯過技術發展的時機。在制度體系構建完成后,還要對相關企業和部門進行規范的宣傳和培訓工作,讓技術人員真正明確制度的主旨和細節,便于后續符合規定的環保工作的開展。
環境工程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建設項目,既需要具有統籌規劃的管理型人才,又需要能夠落實執行方案的技術型人才,只有全面了解相關政策律法以及城市實際需求,才能創造出優質的城市環境工程。一方面,可以從外引進專業人才,使用提高福利待遇等手段從國內外高薪聘請真正的環境工程人才,從而為企業吸收先進的思想和技術,提高企業的市場判斷力和掌控力。另一方面,可以立足于各大高校,因為高校是孕育技術和人才的搖籃,可以定期從高校聘請專業人員進行技術講座或技術培訓,培養政府或企業自身的環境工程人才,積極鼓勵人員對外交流和學習,組織相關技術考核,獎懲分明,提高技術人員的專業能力。也應該在員工入職時對員工進行環境工程工作重要性的介紹,提高人員的事業責任感和積極性,以便更好地開展工作。
在城市環境工程的開展過程中,需要重視監督工作的執行。雖然有規范的制度體系作為參考,但是人們對于技術的理解程度和技術的操作行為并非是統一的標準化產品,不同的人員會存在技術實施的差異。因此需要在過程中設置監督管理部分,一方面可以實現對于不規范的操作或者不合理的行為及時的發現并處理,以此來保障工程質量。另一方面可以時刻關注群眾的實際需求,做好隨時調整環境工程細節的準備,以便更好地實現工程目標。在監督工作進行的過程中,應該深入施工現場實地考察,設立專門的部門進行專業的質量效果評估,結合計算機可視化技術,運用建模手段對評估數據進行詳細分析。此外,還可以在環境工程完成后收集整理關于此項目的評價,正確認識工程的價值,了解工程的優點和不足,可以為以后的環境工程積累經驗,也有利于后續的更新和維護工作。
對于環境工程建設相關人員來說,通過改進的環境工程建設技術可以實現城市生態和經濟的協調發展,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升生態系統的修復和調節能力,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城市的構建。建設生態城市是一項長久而必經的道路,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就目前而言我國的各種環境工程建設技術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促進生態經濟發展方面已經可以進行有力的協助。但是為了進一步解決環境問題帶來的發展限制,重視和改進環境工程技術仍然是我國城市發展的重中之重,需要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集思廣益,為創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生態城市而共同努力,讓經濟和生態協同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