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霞
(常州大學常州工學院,江蘇 常州 213016)
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為推動生態文明和統籌城鄉發展,農業農村部開始推進全國村鎮改造,加快新農村建設,提出“美麗鄉村”計劃。梅林村是常州首批美麗鄉村計劃的實施單位,自2013-2017年,梅林一期改造已基本完成,通過多方面的宣傳和招商舉辦了多次活動來吸引游客?;A設施完善,鄉村文化推廣十分薄弱,需要挖掘梅林的特色,運用獨特文化符號將村落文化要素融入生活,形成差異化品牌??赏诰蛎妨执宓拿袼孜幕?、景觀特點來進行文創設計研究,通過文創設計的方式將梅林村文化融入人們的生活,構建消費者與村落歷史、文化溝通的橋梁,推動村落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1]。
早期的梅林村稱之為梅村,現在的梅林村是由丁村、戎家、戴家村和孔家村合并而成,梅林村位于常州市新北區西夏墅鎮東部與安家鎮西部交壤界處。最早關于梅林村的記載是在明朝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武進縣志》卷一談西右廂“瑯琊王廟”,廟在“仁孝東鄉”梅村。
(1)孔氏。據《孔子世家譜-平陽二支-毗陵梅林家譜》中記載,梅林村孔氏源于孔子第四十二代文宣公“檜”于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躲避梁國兵亂,從山東曲阜遷至溫州平陽,生三子,次子“湙”后人第53代“潼孫”帶著四子遷至溧陽麓上,在明朝景泰年間(公元1450年),三子“文得”之子“宏鏜”遷徙定居至毗陵城北梅林,子孫在此地綿延至今。
(2)戎氏。梅林戎氏有考證源于秦末漢初,來自江陵的戎賜在軍中擔任都尉,率兵攻秦伐項立下赫赫戰功,高祖封其柳邱侯,后其子戎安國承襲爵位,戎安國有一子戎嘉成為駙馬。漢景帝初年(公元前156年)被封敬候,因其才華橫溢受景帝賞識,御賜其丹陽訪仙嘉山麒麟崗側堂,遂修宅筑院,促進當地商業發展,開啟了丹陽戎氏支脈新篇章。到了明朝,該支外遷至梅林,形成現在大小戎家村上百戶人口。
(1)東林寺。始建于南宋時期,有光緒年間典籍《武陽合志·壇廟》記載廟宇基本情況:“真武廟二廟,一在梅村,南宋時建,二在夏墅,國朝康熙戊子年建?!饼敱呈降孛沧呦?,具有藏風聚氣之象,極適合修建廟宇,鎮定一方水土。此地先為梅村東林蓮社,后改名為真武廟。
(2)古戲樓。位于東林寺正南方,始建于宋朝,真武廟的附屬建筑,在戰亂中損毀,于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建。正中“仁神怡和”大匾,現在是“梅村真武廟戲樓”,原戲臺旁的對聯很有深意,上為“鬧哄哄上臺,冷清清下臺,上臺應想下臺日”,下為“忙碌碌做戲,靜悄悄看戲,做戲予望看戲人”。2006年6月5日以“常州戲樓群”名稱獲評江蘇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孔廟。景泰年間孔氏61代宏鏜遷至梅林,修建家廟,用于每年祭祀和禮法思想傳揚,孔氏63代后人在武進擔任縣官,逐漸完善孔廟建筑群,梅林孔廟有主殿大成殿、圣裳殿、七十二賢人殿和若干偏殿,鼎盛時期占地面積達到200余畝,儒家文化在梅林盛況空前,院落有大花臺、石獅馬、盤龍等裝飾設施,主殿設有孔子石像。
(4)龍王廟。據《武陽合志》記載,梅林的龍王廟是在明朝嘉靖年(1522-1567年)修建,在清朝康熙戊子年(1708年)進行修繕。最早龍王廟為閘檻山門,第一進是龍王殿,中間一間供有泥塑璽身的龍王,東間是火神殿,西間供奉的是木雕龍王神像,香火鼎盛,幾百年來風調雨順。
三月三廟會是梅林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上午去逛廟會,下午和晚上去戲樓聽戲,過去百姓沒有什么娛樂活動,一年一度的廟會也就成了最大的喜悅,慶祝上一年莊稼豐收,也祈求當下能有個好的農時,保證這一年風調雨順。
目前村落已經進行了基礎設施和道路的建設,這幾年的規劃仍將以娛樂設施、民宿設施和餐飲設施為主,對于村落文化傳承方面沒有做到細節化、特色化,在文創產業方面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文創設計應用于梅林村,融入村落建筑美學、歷史典故、特色產業,建立起村落獨特品牌形象[2],找到經濟價值與文化堅持的平衡點,實現共生共贏。通過提煉元素、整合元素、重構元素發掘梅林村的文化因素,以定制化的形式貼合大眾的需求來更好地傳達村落精神,提升村落整體形象。
村落想要發展,不能只依賴娛樂活動這些游玩形式來帶動經濟,應該發揮強大的文化根源吸引和感染不同地方來的人群,留不住人但是可以留得住心[3]。以文化特色的形式挖掘村落自身的潛在價值,讓村落變得有故事起來,達到外貌內涵并存。
現有文創產業的不足,村落自身沒有完整意義上的文創產品,由旅游公司開設了張記鐵匠鋪、薛氏風箏鋪、老李竹編鋪和孔家木匠鋪,這些不是梅林村自然產業,是為了達到短期快速啟動村落文化宣傳的作用,無法有效地向外界傳達梅林村文化內涵。
梅林村有大量歷史典故,現有產業未能對村落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尋找文化根源,對于這些歷史文化,需要做的不是復興,而是傳承與發展。文化的魅力在于根源性,知過往方能創未來[4]。恰當地運用地方村落文化于文創設計之中,可以推動梅林村特色文化的傳播,進而促進當地經濟建設,形成特色化村落。
梅林村有許多歷史典故,構建村落獨特文化品牌對梅林村的文化傳承和發展十分重要。文創設計是點睛之筆,可以用于村落文化傳達,購買各類的文創產品是村落參觀者的基本活動。文創是可以傳達當地風土人情和地方特色的產品,對民宿的用品進行設計,延伸到餐具、餐牌、枕套、工作圍裙等多領域,當游客選擇購買這些產品時,就代表著將這些物品所要傳達的梅林村文化一并帶走。
梅林村擁有許多特色化產業,草坪種植基地、藍莓種植采摘基地和小菜園特色蔬菜種植采摘基地,不定期會舉辦各種采摘節,還有特色草坪婚禮,這些活動具有大量的潛在開發價值,可根據這些當地特色產業進行衍生品設計。
梅林村有佛教文化、孔家文化、非遺戲曲文化和現代化產業文化,可以提取建筑元素、色彩元素、植物元素,融合香道制作香器設計,提升人們的精神追求,以香養君子,注入佛理的思想,推引至人,不迷失于聒噪的社會中,注重心境的培養。讓佛理起正能量的作用,香道為輔,實現文創設計的教化功能。
梅林孔廟可以深挖孔子的教育學思想精神內涵,從孔廟建筑形象的提煉和文字提煉,將其轉化于文教用品設計之中,晨光文具旗下孔廟祈福品牌十分典型,輔助學子樹立正確的學習和人生價值觀。
梅村戲樓兼具建筑美學和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產兩種元素,舊時戲樓的對聯具有教育意義,正能量十足,應當發揚以警醒世人。戲曲元素提煉,以人物臉譜造型或戲曲情節提煉出圖形、符號、紋樣等設計語言融入文創的圖形設計[5]。
梅林村的現代化產業以草坪種植為主,蔬果為輔,草坪種植獨具特色,可提取草坪、蔬菜、藍莓等農作物元素,以包裝的形式轉化于文創設計,對當地產業有間接宣傳的作用。
現代產業脫離不了品牌,品牌能夠使普通商品價值得到提升,是消費者身份和地位的體現,消費者可以用這些產品符號來表現自己的審美的能力和社會地位,旅游文創就是用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6]。梅林村打造獨特的文創品牌不僅可以幫助村落宣傳,還可以提升村落農產品的附加值,文創產品帶動村落文化宣傳,間接帶動村落經濟發展。
梅林村每年舉辦廟會,主要作用是戲曲文化和美食文化的傳播,以文創產品輔助,設立文創流動亭,可以使節日的氛圍更加飽滿,讓人們對村落文化的印象更加深刻。
孔廟前的孔子文化廣場兩側小屋進行功能化,不僅用于儒學交流活動,也可進行孔廟文創的銷售與推廣,差異化的孔廟文創可以提升梅林孔廟和孔子儒家文化的紀念價值,留下深刻印象。
村落文創設計需要走特色化道路,挖掘村落歷史文化,以文創的形式填補梅林村開發帶來旅游紀念品和特色商品的不足,從而增強村落的旅游競爭力。文創設計分為產品文創設計和文創產品設計,現階段梅林村文創設計主要是以文創產品設計,后期文創產品設計帶來收益可向產品文創設計過渡。融入造型、結構和功能,使梅林村的文創設計更加獨特化,吸引更高要求和水平的游客購買,推動地方化文化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