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峰
(中共張家口市委黨校,河北 張家口 075000)
在精準脫貧過程中,張家口地區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全市12個國定、省定貧困縣區相繼脫貧,實現了13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農村整體貧困面貌得到根本改善?,F階段,張家口地區的貧困發生率已經控制在2%以下,部分縣區已經控制在不足1%。目前來看,張家口地區剩余的貧困人口基本都是孤寡老人和殘疾人等沒有勞動能力的五保戶,當然也存在個別返貧的情況,但是極少數返貧人口呈現少量化趨勢。
縱觀這些返貧人口的返貧原因,一部分是因病或因家庭出現重大變故而返貧的,也有一部分是因為主觀能動性不強,脫貧時主要靠國家扶貧的優惠政策,真正脫貧以后,由于自身缺乏積極性,收入不穩定而返貧。還有一小部分是因為脫貧過程中人為因素脫貧考核指標不夠精準,部分沒有完全達到脫貧標準的邊緣戶盲目脫貧,脫貧后缺乏家庭穩定收入而返貧。
前面提到,這些返貧人口的返貧原因復雜化,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因客觀原因返貧的,比如因病返貧,由于大部分因病返貧的都是重大疾病,雖然現在的農村合作醫療全部覆蓋,但重大疾病需要的花銷巨大,除去醫保報銷部分,農戶還需要大額支出,成為返貧農戶再脫貧的巨大障礙。因主觀原因返貧的,由于其自身缺乏主觀能動性,脫貧愿望不足,即使各級政府給予相應的幫扶,仍不能使其順利脫貧。
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指引下,張家口地區脫貧攻堅取得了巨大的成績,所有縣區貧困人口基本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13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然而,由于張家口地區地理及氣候等原因,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依然較低,農村經濟缺乏持久支撐產業,農村社會治理水平也比較滯后。
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農村人更加注重個人利益的實現及維護,當然這是社會的進步,但個別農村人口為了實現個人利益出現不擇手段的情況。例如,在精準脫貧過程中,個別群眾為了一己私利,在貧困戶評定及建檔立卡戶脫貧退出等問題上,虛假上報家庭收入,妄圖多享受幾年國家的優惠政策。這樣的行為往往產生“反面示范效應”,讓許多非貧困者紛紛模仿,從而影響整個村,乃至整個縣鄉的脫貧目標的實現。又如,部分脫貧農戶,習慣于國家“輸血”式扶貧,自身缺乏發展動力,往往是徘徊在貧困邊緣。
一方面,部分農村基層干部缺乏理論支撐,對國家的農村政策一知半解,治理水平偏低。許多基層農村干部,在社會治理過程中,由于缺乏法律知識和意識,往往用“人治”代替“法治”,用個人意見代替集體意見,在處理具體群眾問題時,出現“拍腦門”式的處理方式,不去對照國家農村政策,更不去深入探究群眾問題的根源所在,這樣往往是治標不治本,甚至因處理不恰當而積累農村基層矛盾,從而引發干群矛盾。于建嶸教授認為:“因利益分化和沖突及基層黨政行為失范造成的農村權威結構失衡,是農村社會沖突的基礎性根源?!盵1]在精準脫貧過程中,部分農村基層干部不但不能宣傳國家的政策法規,而且考慮個人利益等因素違反國家政策法規,造成基層政府的行為失范,引發農村社會沖突,為今后黨的農村基層政策順利實施埋下隱患。
另一方面,農村基層干部無防返貧意識。在精準脫貧過程中,農村基層干部將大量的精力放在使農村貧困人口擺脫絕對貧困的目標上,往往沒有防返貧的意識。對于個別邊緣人口,農村基層干部缺乏幫扶手段,不能有效地幫助其穩定脫貧,為其返貧埋下伏筆。
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張家口農村經濟收入偏低,公共事業發展落后,這與農村脫貧人口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矛盾。在精準脫貧過程中,各級財政為農村脫貧投入大量的資金,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想根本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現狀,張家口地區農村還是應該立足本地實際,發展自身的集體經濟。可以通過集體土地規模種植以及荒廢土地整理開發等方式盤活土地資源;還可以通過成立農村經濟組織,引進特色產業,集體以土地或閑置資產參股,從而在增加集體收入的同時,惠及更多貧困農戶。
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還要注重提升農村群眾的精神面貌。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在精準脫貧過程中,要通過宣傳鼓勵、技能培訓等方式,培養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引導貧困群眾樹立“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觀念,使其通過自身的努力擺脫貧困。同時注重邊緣人口問題,對那些有積極意愿的群眾,通過技能培訓,實現就業從而使其穩定脫貧;對那些靜等“輸血”的邊緣人口,要積極鼓勵同時適當批評,懲罰并舉,推動其擺脫貧困泥潭。
“繩短不能汲深井,淺水難以負大舟?!绷暯娇倳浿赋觯h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有本領不夠的危機感,都要努力增強本領。在現實中,要著力提升基層干部“增強學習本領、政治領導本領、依法執政本領、群眾工作本領”。一是要增強農村干部本領,提升其治理能力。農村基層干部往往缺乏系統的政策理論學習,今后的工作中,各級政府應該重視農村基層干部理論水平,通過學習培訓,使其深入了解國家政策法規,增強其依法治理本領和提升其處理群眾問題的能力。二是要使農村干部樹立防返貧意識,消除“一朝脫貧,終身脫貧”的麻痹意識。防返貧意識說到底就是憂患意識,當前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農村貧困人口絕大多數實現脫貧。但“一朝脫貧”并不代表“終身脫貧”,作為農村基層政府的治理者,農村經濟社會的帶頭人,農村基層干部要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將農村經濟社會振興作為己任,俯下身子,“擼起袖子加油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百年奮斗目標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