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蘇子
近日,筆者單位組織職工觀看了浙江省湖州市政協原主席吳水霖嚴重違紀違法案的警示教育片。片中,吳水霖回憶母親臨終的教誨“聽共產黨的話,當干部,掙面子”時,在法庭上第一次落淚了。這時,他才真正意識到,不遵紀守法遲早會丟光面子。(2019年9月26日中國普法網)
清代名臣張伯行出任江蘇巡撫時,曾寫下“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嚴正杜絕賄賂,清正官場風氣。正是堅持把“一絲一粒”看成關乎名節的大事,始終潔身自好、清正廉潔,張伯行才能在清代官場“出淤泥而不染”,贏得“天下清官第一”的美譽。
“名節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軒冕而貴。”珍惜名節是一種道德情操,也是一種道德覺悟。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重名節、講操守,彰顯和保持了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李大釗、方志敏等革命先烈為了共產主義信仰,視死如歸、矢志不渝;焦裕祿、谷文昌等英雄模范人物,忠誠于黨和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新時期涌現的孔繁森、牛玉儒等先進典型鞠躬盡瘁、奮斗不息。接續奮斗的共產黨人以身載道、以行示范,在吸收中華傳統文化中關于名節思想中積極因素的基礎上,不斷升華和豐富其內涵,將名節熔鑄成一種理想信念堅定的政治品格,一種為民務實清廉的為政守則,一種克己奉公、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注重名節、珍惜名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質基因,是清官廉吏始終秉持的內心約束和道德追求。習近平總書記也告誡黨員干部,職位越高,越要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名節和操守。黨員干部講面子,最重要的是砥礪名節和操守。然而,有的黨員干部視名利重于名節,將特權享受當成衡量成功的標尺,以金錢財物作為權衡得失的準繩,結果在名利誘惑中放任自流,在義利糾結中迷失自我,有的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淵,落得身敗名裂。
“名節如璧不可污”。為官心中若無名節、無操守,用權就會無法度、無邊界,做事就會無道德、無底線。清正為官、珍惜名節,對干部而言,既是一種道德情操,也是一種道德覺悟。只有時刻繃緊“名節重于泰山”這根弦,才能在形形色色的誘惑面前,涵養浩然正氣,煉就砥礪風骨。
光潔無瑕的面子,離不開遵紀守法的里子。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嚴守紀律規矩,讓欲望止于規矩,使歪念停于紀律,遵守黨紀國法,不貪歪財、不戀美色、不圖虛名,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干事。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用好手中的權力,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堅持以民為本,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
名節貴在堅守、難在堅持。黨員干部要砥礪名節和操守,就要堅持一如既往,終身呵護,不懈修煉,久久為功。名節是易碎品,也是孤品,要堅守底線,防止溫水煮青蛙,不邁錯人生第一步,決不逾越制度紅線,不碰紀律底線,不觸及法律高壓線,培養健康生活情趣,自覺凈化朋友圈、社交圈,防止在小事情上栽跟頭,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名節和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