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貴州省威寧縣海拉鎮花果村大石頭組,建在大巖山的峭壁之下,面臨牛欄江大峽谷。這里山崖險峻,至今未通公路,與外界的通聯只有兩種途徑:一是徒步從峽谷底部攀爬大巖山到谷頂的環山路;二是經由兩條百米跨江溜索到達對岸,然后繞道外出?;ü宓拇笫^組,也因此被人們稱為“溜索村”。
多年來,“溜索村”的中小學生,每天都得凌晨起床摸著黑去上學,每天上下學途中需耗時近7小時;如果選擇溜索過江上學,則要輾轉云貴兩省,單程53公里;中學生上學要走20公里的山路,為省時間還要攀爬只有羚羊才能上的山崖。大石頭組只有整體搬遷,才能解決孩子們上學難的問題。
2019年4月18日,“溜索村”系列報道發出后,引起廣泛關注。在貴州省委及威寧縣各有關部門的努力下,截至4月28日,溜索村剩余的10戶家庭全部搬遷至威寧縣五里崗易地扶貧安置點,19個中小學生也就近入學,開始了新的生活。
4月27日20時許,大石頭組上下寨只有幾戶人家亮起了微弱的白熾燈,比往日寂寥了很多。除了卯昌富一家,還有幾戶人家因為牲口沒有處理,留人在舊房子里照看。他們成了大石頭組僅剩的居民。
同樣在這一天晚上,海拉鎮副鎮長孔德亞還在和卯昌富一家溝通第二天搬遷的事宜。因為卯昌富的父親卯穩樹選定的搬遷日是4月28日,他認為這是個吉日。孔德亞告訴記者:“我包戶的是卯昌富家,兜里一直揣著安置點新房的鑰匙。對于我來說,用鑰匙打開新房的門,把卯昌富一家安全送進屋里,心里才踏實。”
卯昌富一家,是大石頭組10戶一直不愿意易地搬遷的貧困戶之一。卯昌富長期在昆明煤礦打工,妻子陳慶花在家種地、養豬和照看3個孩子,生活勉強過得去。卯昌富的父親母親卯穩樹、高關妹夫婦已經71歲了,還照顧著91歲的老母親何蓮美。老夫婦倆每月僅有70多元的養老金,還得下地、養豬。卯穩樹告訴記者,只有自己勞動了,才能不給兒子卯昌富增加負擔。工作組根據卯昌富一家狀況,給卯穩樹夫妻及母親,在原有的養老保險基礎上,又增加了低保,使3位老人生活多了一層保障。如果一家搬遷,不但卯昌富和陳慶花夫妻可以就近在易地扶貧搬遷點配套企業打工,收入更加穩定,而且孩子進城上學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此外,騰訊新聞、新京報聯合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在騰訊公益平臺為孩子們發起助學公益項目,一對一資助解決“溜索村”19個貧困孩子的生活費、學雜費等,直至他們高中畢業,降低孩子們進城讀書的生活成本。這也進一步促成了這些貧困家庭的搬遷意愿。
在充分理解相關政策和保障措施后,卯昌富一家最終決定搬遷。但91歲的何蓮美只能留在這里,老人年紀太大,不僅無法溜索過江,也從來沒坐過車,路況不好,怕出意外。于是,71歲的高關妹和兒媳婦陳慶花決定暫時留下來照顧老人,家里的牛、毛驢和豬也需要人來喂養。到明年,卯穩樹三兄弟輪流派人到寨子里的老家照顧。何蓮美對孔德亞說:“走也走不了,給大家添麻煩了。”孔德亞連忙說:“不要擔心,鎮政府也會經常派人來照看您的?!?/p>
4月28日一大早,孔德亞溜索過江提前趕到卯昌富家,幫忙協助一些準備工作。他聯系的搬家車輛10點前會到對岸溜索點等著卯昌富一家。卯昌富一家也已經早早起床,把搬家要帶的行李都準備好了。孔德亞介紹,按照相關政策,卯昌富一家分到的是120平方米裝修好的四室一廳新房,還配齊了家具、家電和嶄新的床墊、被褥等。
上午10點40分許,載著卯昌富一家5口人的面包車,從大石頭組對岸開出,沿著牛欄江邊上的砂石路行駛。大約4個多小時后,車輛到達今年年初開通的都香高速入口,在高速公路繼續行駛大約1小時后,一家人終于到達威寧縣五里崗易地扶貧搬遷點。
第二天上午,卯昌富的小女兒卯米會和哥哥姐姐們,前往附近的威寧縣第七小學報到,開始新居上學第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