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2年的秋冬,卡夫卡曾經完成過另一個版本的《變形記》,但當時由于和出版商復雜的交涉,并恰逢一戰期間,被迫擱置。1915年,我們如今看到的新版《變形記》得以出版,但是其實當這篇小說在1915年完成發表的時候,卡夫卡對于它的完成仍感到不滿意和不認可。
◎ “卡夫卡式的”這個詞已經被所有人熟知,它所表現的是在一種世界里,一個人的習慣、思維和行為都突然遭到蒙羞、產生絕望。雖然卡夫卡對這個故事并不滿意,但無疑這篇故事就是卡夫卡筆下所有故事的典型代表。
◎納博科夫曾在康奈爾大學教授卡夫卡的文學作品,因為對昆蟲蝴蝶等抱有極大熱情,他也仔細地研究了卡夫卡筆下的這只昆蟲。它是一只帶著棕色色彩、身長三英尺、長著無數條小腿,有著強有力的下顎和凸性的腹部、背部的大甲蟲。
◎很多杰出作家都持這樣的觀點:卡夫卡筆下的格里高爾其實是一位圣人,而他的家人則是怪物。納博科夫就曾告訴自己的學生,格里高爾是用昆蟲做偽裝的人類,而他的家人其實是偽裝成人類的昆蟲。
◎早在卡夫卡專注寫作的初期,他就認定了寫作是“為魔鬼服務”的生活。卡夫卡很清楚這種浮士德式的協議對他毫無利處,但寫作已是一切。白天,卡夫卡是一名專職于處理工人受傷保險的職員,晚上則奮力寫作。他削減了自己與他人的所有親密關系,專注與“魔鬼”的這場戰役。
◎確診為肺結核后,卡夫卡的創作更加不易,疾病像監獄一般囚禁著他,更糟糕的是,他不知如何釋放。疾病與孤獨可以很輕松地擊敗一個作家,但是卡夫卡并沒有寫那些他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主題,比如痛苦的自己、如何謀生、如何吸引異性。他還是在寫恐怖,那些幽默的、困在日常生活中的、超現實的幻想,從他下筆的那一刻開始,每一句都是如此。
◎1922年7月,卡夫卡寫信給布洛德表示,他開始擔心死亡,部分原因是他覺得自己從來沒有活過。“我的一生都像是死著一樣,但是現在我真的將要死了,我的生活比別人更甜蜜,我的死亡將更可怕。” 卡夫卡對“死亡”的態度像是一場極具想象力的萬物將終的彩排,而《變形記》無疑是其中最生動、最悲哀、最可怕、最令人難忘的結局。
◎1924年的中期,卡夫卡的身體開始變得極差,不得不搬回家與父母共住。他遭受肺結核病變的痛苦,吞咽困難也使他更加燥熱和饑餓。1924年6月3日的中午,卡夫卡不幸離世,年僅41歲。
摘自《新京報·書評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