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修崟 黃磊 葛慶敏
摘要: 受經濟下行等因素的影響,金融執行積案近年來居高不下,帶來金融債權受損等多重危害,并存在著債務人缺乏契約精神、法院審執配合力度不夠、抵債資產處置變現難等諸多困難。對此,建議從規范銀行信貸運作、完善社會征信體系以及健全法院金融案件執行工作機制等方面探索執行難破解之道。
關鍵詞: 金融執行積案? 困境? 對策
近年來,經濟增速放緩對銀行資產質量的負面影響不斷發酵,市場信用風險頻頻暴露并大量轉化為不良貸款訴訟案件,而金融糾紛案件的執行難成為了金融和司法的難點。因此,本文結合金融工作實踐,對金融執行積案面臨的困境及應對之策進行探析,希冀對改善金融積案執行工作有所啟示。
一、金融執行積案及其危害
金融執行積案是金融機構依據人民法院的判決文書、公正執行文書、仲裁裁決等具有可執行性的法律文書,向有關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但因法律、執行程序、當事人等因素導致執行期限超過6個月,仍未執行完畢的案件。受經濟下行、產能過剩、外需不振以及刺激性政策后遺癥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金融執行積案的數量和金額居高不下,且與“擔保圈”模式盛行、企業破產關聯性大,銀行債權人擔保權利難以實現。從銀行視角看,金融執行積案增加了銀行壞賬損失,壓縮了銀行信貸杠桿能量,損害了銀行合法債權,危及了金融安全,侵蝕了誠信機制建設,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法院的權威性,對法制金融秩序構建和法制國家建設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二、金融積案執行面臨的困境
由于金融借款糾紛特點及銀行自身風險控制不健全等原因,我國金融執行積案當前總體上仍存在著執行時間過長、執行成本過高、執行效果不好等問題。具體而言,該類案件的執行面臨以下諸多困難:
(一)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債務人缺乏契約精神
目前,金融借貸糾紛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后,只有少量債務人能主動履行生效法律文書所確定的義務,多數債務人不配合執行且往往利用社會信用機制漏洞以層出不窮的方法、手段來規避執行、逃廢債務。在此過程中,行政干預過度和政府縱容企業逃廢銀行債權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不少涉案企業資金鏈斷裂后,企業主卷款“跑路”或下落不明,法院訴訟文書無法直接送達,因而導致大量案件采取留置或公告送達方式,案件執行周期被拉長,難以做到快執快結,增加了案件執行難度。
(二)銀行法律風險意識不強,信貸管理有待強化
金融案件執行難表面上看是執行環節的問題,實際上根源仍在于銀行法律風險意識不強和信貸管理有漏洞,貸前調查不深不全、貸后管理不到位、擔保設置不規范、權利行使不及時等問題都為日后執行積案埋下嚴重的風險隱患。同時,一些銀行工作人員法律風險意識淡薄,對擔保的設立審查不實不細,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對貸款方資信的正確評估及對貸款資金運作情況的后期有效監管,無形中增加了執行風險。雖然我國《合同法》《物權法》《企業破產法》等法律法規規定了債權人代位權、撤銷權、參與分配制度等多項救濟權利,但從目前進入執行程序的金融糾紛案件看,銀行在處理金融糾紛時尚未用足法律救濟手段,訴訟時效意識和財產保全等意識不強,使得借款人趁機轉移財產而喪失執行良機,導致日后貸款無法收回,法院判決難以執行。
(三)司法行政機關處置不當,審執配合力度不夠
個別地方法官為片面追求調解率或急于結案,在案件審理時,并未完全考慮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或者基于當前的社會環境而硬生生促成當事人達成幾乎不能履行的調解協議,造成案件不能執行。還有的法官為了提高執結率而強制下達執結裁定,導致金融機構再申請恢復執行非常困難。此外,對于同一抵押物,除法院外,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等其他有權機關在實踐中也可進行查封,但因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對涉案財產處置的自由裁量權較大,銀行的優先受償權往往無法得到充分保護。
(四)資產評估拍賣不規范,抵債資產處置變現難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評估拍賣中介服務已成為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破產清算組等處理抵押財產和涉訴資產的重要部分,但從執行積案清理角度看,抵質押物評估拍賣及抵債資產處置上仍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使執行程序受阻。如個別評估機構出具的評估報告不實,評估價值嚴重脫離市場價格;拍賣市場還不成熟,流拍情況常發生,尤其是生產設備等財產的拍賣常無人問津,拍賣成功率較小,影響了執行案件的進度和效率。而且不可忽視的是,一些被執行人的財產往往因各種原因而無法實際執行,致使申請執行人最后實現的債權可能遠低于其享有的債權。
三、推進金融積案執行的對策
金融執行積案越多意味著信貸資金沉淀、國有資產流失的可能性越大,直接影響銀行自身利益,甚至嚴重損害國家利益。筆者認為,金融案件執行工作作為一項綜合性、系統性的工程,其積案的控制和清理需要從以下幾方面通力合作,持續努力才能逐步加以完善:
(一)增強全民守法重信意識,完善社會征信體系
誠信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石,是企業發展的生命,是個人立身的根本。要根治金融案件執行難問題,國家應大力普及誠信教育和法治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全民守法重信意識,構建以誠信為本的社會征信體系。依法通過貫徹失信被執行人黑名單制度,將“老賴”信息向社會定期公布,并依托社會征信體系推出定向通報制度,對失信被執行人聯合進行信用懲戒,從源頭上降低需要強制執行的案件數量。
(二)強化法律風險防范意識,規范銀行信貸運作
銀行應嚴把放貸關,認真執行“貸前調查、貸中審查、貸后檢查”風險防控制度,加強對貸款抵押物及擔保企業資產的調查了解,尤其對于金額較大的金融借款,確保擔保形式的多樣化。另一方面,銀行信貸人員應增強依法辦事理念,杜絕“人情貸”“關系貸”,及時跟蹤調查和分析借款人的還款能力,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不斷提高對貸款風險的預警能力和規避能力。此外,可探索實踐信貸變現方式,豐富債轉股等多元化資產處置途徑。
(三)完善法院金融案件執行工作機制,加大集中清理專項活動力度
與金融案件審理相比,金融案件的執行更需要專業技術,法院應加強執行人員隊伍建設,抽調精專人才充實到一線執行隊伍中,必要時可嘗試成立金融執行庭來專門負責執行金融案件,不斷加大積案執行專項清理活動。同時,法院應進一步完善執行聯動機制,密切與公安、稅務、工商、出入境管理、房地產管理等部門的聯合,對拒不履行生效裁判確定的給付財產義務的被執行人,通過嚴格限制其市場交易行為、行政許可與行業準入審批等辦法,促使其自動履行生效裁判,提高案件執結率,達到案結事了,維護金融體系穩定。
(四)實行法院與金融部門的聯席會議制度,加強信息交流和共享
金融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后,銀行應積極配合法院的執行工作,建立專門聯絡員制度,負責管理金融案件執行維權工作,做好日常具體工作的對接與溝通。同時,通過銀行業協會平臺,銀行和法院執行局定期每季度或半年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執行法官可針對審判、執行過程中發現的金融機構信貸管理疏漏,通過司法建議方式予以反饋,以健全銀行信貸制度,防范金融風險。此外,對于欠貸不還的被執行人可協商在金融系統內部進行通報、曝光,從而在金融機構之間形成一種聯防機制,使信用差的被執行人在各金融機構無立足之地。
(五)建立健全評估拍賣監管機制,發揮行業協會專業管理作用
為防止被執行人濫用評估異議拖延執行程序,對于執行異議的審查應秉持盡量不停止執行和限制重新評估的原則。對于出現問題的評估拍賣機構,國家應制定嚴格的檢查處置機制,確保評估拍賣機構向社會提供高水平的專業服務。同時,建議評估拍賣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其專業管理的作用,利用其優勢加強對評估拍賣從業人員的業務資質管理,確保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銀行山東省分行法律事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