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虹,汪 宏
(西南大學 教育學部,重慶 400700)
隨著素質教育、終身教育等教育理念的提出,人們逐漸認識到美育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性,美育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更對學生形成健全人格起到關鍵作用。[1]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專門部署改進美育工作的國字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的出臺,使美育重回大眾視野,受到高度重視。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與人文素質”,使學校美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但如何將美育貫徹運用到教育實踐中,充分發揮美育在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中的作用,仍是一個值得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教學評價作為教學環節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程度不容忽視,尤其是在素質教育出現以后,人們越來越重視教學評價在保障教學質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等方面的作用。2001年,教育部頒布并實施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其中對作為新課改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和反思……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與此同時,大量研究表明,我國以往重結果輕過程、重甄別輕選拔的教學評價觀念桎梏了學生和教師自身的發展。教師作為教學評價的實施者,必須樹立正確的教學評價觀念和掌握正確的教學評價方法,因此,運用何種方式提高教師教學評價能力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教學評價是教學環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同學者對教學評價的內涵有不同見解,有學者認為教學評價是對教師的教學質量或績效進行的評價。[2]有學者認為“教學評價是根據課堂教學的發展性目標,運用發展的評價技術和方法,對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狀態和進程進行的價值判斷”。[3]本文中的教學評價更傾向于“教學評價是一個發展性的過程”[4]的觀點,認為教學評價應包括對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成果三個方面的動態評價。
國內外研究者對教學評價的作用也做了深入研究,盡管側重點和相關描述各有不同,但涉及教學評價的作用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面:(1)學生方面:教學評價對學生的發展起導向、調控和激勵作用[5]。通過教學評價的反饋,學生能夠知道自己與教學目標之間的距離,了解自己在本階段的收獲與不足,并對該階段中方向性的偏差進行及時調整,從而更加明確自己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2)教師方面:教學評價對教師的發展起著導向、診斷和反饋激勵的作用。教師通過教學評價可以明確自己的教學活動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差距,從而為教學活動中教學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活動的實施等方面的調整提供方向和建議,同時提高教師的專業教學水平。
教學方法是教學評價的對象之一,是影響教師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質量以及學習過程中師生美感體驗的重要因素。同時,教學評價的結果又將影響教學方法的選用。因此趙伶俐等基于美育、教育教學審美化等理論和實踐成果的提煉,提出了“審美化教學”理論。所謂“審美化教學”,是指將所有教學因素(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境、教學評價等)轉化為審美對象,使整個教學過程轉化為美的創造、美的表現、美的欣賞活動,使整個教學成為內在邏輯美與外在形式美和諧統一的整體,從而達到減輕學習負擔、提高教學效率并使師生獲得身心愉悅的一種教學思想、理論和操作模式與行為。[6]
本研究通過比較美育專家和“新手”教師對兩節實時教學的評價以及“新手”教師在學習審美化教學前后的評價,探索審美化教學對“新手”教師教學評價影響,為提升教師教學評價水平和專業能力發展提供新的路徑和啟示。
本研究的被試是參與“重慶市北碚區學校美育改革和發展實驗”C小學的11名“新手”教師和在美育研究方面見長的9名大學任教教師(美育專家)。通過收集美育專家和“新手”教師對兩節實時教學的評價數據并進行分析,探索審美化教學對“新手”教師教學評價的影響。
本研究的教學評價工具采用的是趙伶俐等編制的《審美化教學評價表》。該評價工具包括教學設計評價、教學過程評價以及學生學習成果評價三個部分,共14個指標。其中教學設計評價包括5個指標;教學過程評價包括5個指標;學生學習成果評價包括4個指標。該教學評價工具采用五級量表計分方式,1為表現最差,5為表現最好。審美化教學評價表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審美化教學評價表指標體系
本研究分兩步進行。首先,美育專家對“新手”教師進行為期一天的審美化教學設計和評價的培訓與指導;之后9名美育專家和11名“新手”教師采取問卷調查法,采用《審美化教學評價表》對兩節實時教學(美術課《學剪古建筑》和音樂課《春節序曲》)進行評價,一個月后再次進行相同的教學,美育專家和“新手”教師再次對兩堂教學進行評價。評價結束后收集整理數據,并使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比較第一次和第二次美育專家與“新手”教師評價數據,結果分別如表2、表3所示。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美育專家與“新手”教師針對任課教師第一次審美化教學的一級指標評價數據進行比較(表2),結果發現,在審美化教學評分中,美育專家與“新手”教師在對任課教師的教學設計(t=-3.15,p=0.01)、教學過程(t=-2.43,p=0.03)、學生學習成果(t=-2.56,p=0.02)的評分上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新手”教師與美育專家在對任課教師的教學評價上存在一定差距,“新手”教師對審美化教學的內涵理解不夠。

表2 美育專家與“新手”教師在審美化教學一級指標評價上的差異(第一次評價)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美育專家與“新手”教師針對任課教師第二次審美化教學的一級指標評價數據進行比較(表3),結果發現,在審美化教學評分中,專家與“新手”教師在對任課教師的教學設計(t=1.43,p=0.166)的評分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教學過程(t=-3.08,p=0.005)、學生學習成果(t=2.93,p=0.007)這兩個一級指標的評分上仍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通過第一次教學評價后的審美化教學研討會議的培訓,“新手”教師對審美化教學的教學設計方面與美育專家的評分更加趨近,“新手”教師對于審美化教學設計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學評價能力有顯著提升,但是在對于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成果方面的提升并不明顯。

表3 美育專家與“新手”教師在審美化教學一級指標評價上的差異(第二次評價)
為進一步證實“新手”教師是在觀察、評價任課教師的過程中,教學評價能力得到提升,將“新手”教師的數據的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分別進行分析,具體數據情況如表4所示:

表4 兩次“新手”教師數據在審美化教學一級指標評價上的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兩次“新手”教師審美化教學一級指標評價數據進行比較(表4),結果發現,在審美化教學評分中,在教學設計方面上存在顯著差異(t=2.14,p=0.04),而在教學過程(t=0.51,p=0.62)和學生學習成果(t=0.32,p=0.75)方面,均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新手”教師對任課教師的審美化教學的教學設計方面的評分有了顯著變化。

表5 兩次“新手”教師數據在審美化教學二級指標評價上的差異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兩次“新手”教師審美化教學二級指標評價數據進行比較(表5),結果表明,“新手”教師在二級指標過程設計(內容)和評價設計上均存在顯著差異(t=2.05,p=0.05),且第二次評價分數大體呈現下降趨勢。這說明經過審美化教學研討會議專家的講解,“新手”教師對于審美化教學的理解有所加強,教學評價能力有所提升,尤其是在對教學設計中的過程設計(內容)和評價設計這兩方面的進步最為明顯。
本研究通過“新手”教師和美育專家觀察兩堂實時教學,并利用《審美化教學評價表》進行評分的方式,探究審美化教學對“新手”教師教學評價的影響。結果表明,審美化教學對“新手”教師教學評價具有較為明顯的促進作用,對教師教學評價能力的提升較為顯著,尤其是在教學設計方面效果最為明顯,在教學過程和學習成果方面的提升較之教學設計方面效果不夠顯著。分析出現以上情況的原因可能有:其一,在審美化教學研討會中,美育專家將講解的重點放在了審美化教學中的教學設計方面,對其進行詳細解讀,而涉及教學過程和學習成果的講解較少,加之就教學設計方面相比其他兩方面的難度更小,更有利于“新手”教師理解。其二,教學設計屬于教學策劃的理論層面,而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成果這兩方面屬于教學操作的實踐層面,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需要經過“新手”教師的實踐經驗積累才能充分體現出來。目前課程呈現次數太少,故難以從數據上明顯地反映出“新手”教師教學評價能力在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成果這兩方面的進步。其三,由于“新手”教師對審美化教學模式的熟悉程度不夠,所以在評價任課教師的課堂時只關注到教學設計方面,而對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成果這兩方面關注較少,仍按照慣有的評價標準進行評價。所以,針對審美化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成果方面仍有改進的空間,以達到更好地提升“新手”教師教學評價能力的目的。
通過本次調查研究,筆者發現審美化教學對“新手”教師的教學評價能力提升有顯著效果,尤其是在教學設計方面,但在教學過程和學習成果方面仍有較大的改進空間,后續的研究中需著重提升“新手”教師對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