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琴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教師
“俱舍”品牌在廈門文創園的空間位于大樓頂層,面積為148 m2,是一個典型的小型商業空間。品牌的原始現場由建筑露臺搭建鋼結構樓板和墻面圍合而成。他們對未來品牌空間的需求如下。
首先,“俱舍”品牌運用線上線下互動的商業模式,致力于銷售茶葉、茶器具和茶空間。除了線上銷售外,線下品牌空間的體驗也很重要。所以,本案要便于進行日常展示,并能進行茶及器具體驗。
其次,由于部分品牌創始人具有哲學、國學的背景,并且在國學藝術領域有眾多的專家朋友,所以他們會在空間中定期展開分享、交流并開辦講座。那么,可以容納20 ~30 人進行日常講座和交流活動的空間便成了他們的另一個需求。
再次,廈門本地每年都會舉辦頗具全國影響力的茶博會,俱舍品牌每年都會參加。然而,展期僅三四天,但需要每年重復策劃展示。所以,品牌方希望此次品牌空間中設計使用的家具,既能完成日常展售的需求,也要能靈活應用于展會的空間展示。
由此,除了滿足日常存儲、辦公、清潔等功能,俱舍這個的品牌空間應包括以下功能:日常的銷售、線下的體驗、茶空間的消費、周末的講座交流活動以及展會家具的調用等。
品牌方對未來俱舍空間的功能需求非常豐富。而現場面積僅有148 m2,空間明顯不足。本案探索把品牌空間部分功能進行復合和疊加,運用適應性設計手法和經驗,通過空間的適應性來調節、滿足不同的功能需求。
1924 年,里特維爾德設計了施羅德住宅。他在該住宅的設計中沒有固定各個空間的使用功能,而是利用空間的分時段使用,賦予空間功能流動延伸的可能。二層空間,夜晚通過滑動門板可將空間分為4 個臥室,而白天則將推拉門收進隔墻內,作為開放的起居空間。20 世紀60 年代,日本的菊竹清訓設計的SKY HOUSE 中,他利用室外4 片墻進行豎向承重,而室內不設承重結構。他通過空間的擴展與收縮、可拆卸更新的模塊,來表達建筑應像生命的有機演變一樣持續生長。
我國的傳統住宅采用木構架結構,由于墻體不作為承重結構,所以空間分隔較為靈活。傳統住宅的內部空間除廳堂外,沒做明確的功能劃分且形狀大小基本相同,以便于功能的組合轉化。靈活的隔斷和構件的可替換性,以及少有純粹的交通空間,也使得傳統住宅具有強大的兼容力。
賈倍思等分析了中外建筑師優秀適應性住宅作品,提出了多種適應性在住宅設計中的應用方法[1]。周艷珉介紹了可變式中小套型設計的新嘗試[2]。
這些國內外的適應性設計實踐,在解決小空間多功能的矛盾上探索了很多有益的辦法,值得小型商業空間設計借鑒。
根據國內外的適應性設計經驗,本案在對原始空間基礎結構進行加固、隔音、隔熱、封閉等物理環境的保障后,將空間分為2 個部分:一部分為確定不變的功能區,如后勤辦公、儲藏等;另一部分是可以根據功能需求變化,進行改變的可變區域。
借助室內的4.5 m 的挑高,結合入口處凸立的一個工字鋼,設計師設置出一個上下兩層的小型功能復合體空間。這個復合體是空間中固定不變的區域。其作為后勤服務空間使用,把靠窗一側的空間分為左右兩份,形成了2 個開放茶室區域。
由于余下的空間面積有限,所以本案保留了原空間寬闊通暢的格局,并選用樸素水泥自流平地面和墻面,強化空間的模糊性,為空間中的功能轉換預留出可能。
結合茶歇、展示功能,本案集合5 個可移動的房子造型模塊。其采用鋼結構,底部安有底輪;一側從結構柱支撐出橡木臺板,成為一個個小型的器具和茶品的展示舞臺;另一側為一個1.5 m×2.0 m 的凹面,鋪以榻榻米坐席,并配上低矮的幾案及頂部的吊燈,形成一個獨立的品茶區。通過底輪的旋轉和轉換,可以完成日常陳設和交流座談布局的轉換。排列的麻繩作為模塊的飾面使得相鄰功能區形成空間滲透,擴大了空間感,也強化了自然樸素的質感。
本案采用和借鑒了適應性設計的手法來進行小型商業空間的實踐。適應性設計手法將空間劃分成固定不變和可變的區域,并通過可移動模塊的設計,快速實現空間功能置換。適應性設計使得空間在單一環境里創造出多種環境的變化,使一個空間充當多個空間來使用,極大提升了空間利用率。這種實踐方法值得小型商業空間設計中繼續深入探索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