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瓊 北京市建筑工程裝飾集團有限公司設計師、中級工程師、碩士研究生
殯儀館誕生于19 世紀末,是西歐城市文化發展的衍生品。在工業革命以后的200 年間,我國人民的思想意識和生活觀念都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得到了很大改變,因而各地開始建立新文化基礎上的現代殯儀館。但是,我國的現代殯儀館主要是參照西方而建設的,在功能上以提供喪事服務為主,但內部設計和布局水平卻顯得參差不齊。另外,很多殯儀館缺乏對告別廳等體現人文關懷的公共設施的建設,導致很多投入較高的殯儀館建筑所提供的喪葬服務仍缺乏人文關懷,無法滿足逝者家屬在心理層面的需求。在我國老齡化形式日益嚴峻的情況下,社會上屢次出現喪葬吊唁活動的高峰,這使殯儀館等具有特殊性質的公共建筑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同時,用于吊唁悼念逝者的告別廳等景觀設施也受到了人們關注。作為同死者告別的最后場所,殯儀館不但是逝者的最后歸宿,更是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精神寄托的重要場所。在殯儀館中,人們不但經受著生離死別的感情波動,也同樣渴望能借環境來寄寓自己的哀思之情。因此,應在設計過程中對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合理的揚棄,充分融入現代和自然的元素,并在儀式空間序列組織中盡量維護逝者的尊嚴,也通過安靜幽美的環境使生者感受到心靈的慰藉。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和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我國殯葬形式不斷發生著改變。而構建更完善的殯葬環境,構建祥和、安靜、肅穆的多功能復合殯葬景觀,不但是對傳統墓葬建筑藝術和宗教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而且是我國人文觀念進步、人道主義觀念普及的重要象征[1]。因此,下面從殯儀館室內藝術和實際應用功能設置的角度出發,對紀念逝者的殯儀館設計展開論述,以此來詮釋現代人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當前,天津市塘沽地區的殯儀館大都有數十年歷史,限于當時的經濟條件,滿足使用對象要求的標準較低,而且建設者缺乏對相關建筑模式和優秀案例的有效探索,繼而導致這類建筑未能營造出應有的氣氛。很多殯儀館的室內環境陳舊落伍,在形式和內容上都與時代相脫節。這不但是對逝者的不尊重,也同樣使死者家屬感覺到較大的心理壓力。此外,在空間組合方面,這類建筑通常采取單廊式或雙廊式的傳統串聯模式,這種單一冷清的內部環境不但讓人感覺到冷冰陰森,也同樣使家屬的心理壓力增大。加之該建筑缺乏良好的采光效果,因此這類殯儀館往往生意慘淡、門可羅雀。而部分新建的殯儀館雖然投入較大,但是卻往往忽視了已沉淀上千年的傳統殯葬文化,也未能參照傳統葬式、殯葬觀念及傳統風水進行設計,僅僅靠一味地追風西方歐式建筑或華麗的內部裝飾,造成了殯葬文化在建筑設計上的細節缺失[2]。
設計項目主要是天津市塘沽殯儀館告別廳——福壽廳的改造工程,而重點改造的項目依次為福壽廳、告別廳及骨灰室的空間結構。首先,經過現場勘查,福壽廳的基本占地面積為150 m2,現場高度為3.6 m,結構層高為6.0 m。通過專業的建筑設計師溝通以后,確認現場條件完全支持此次改建項目的實施。在改造方案中,地面、天花、棺木均遵循天圓地方的特點,并與入口、室外走廊保持在一條中心線上,很自然地與室外連廊和諧統一在一起。親屬在告別逝者時為環形行走路線,給親屬告別有效的空間,充分近距離、全方位地緬懷逝者。
在告別廳的建筑表現方面,綜合吸取了傳統殯葬文化的表現手法和現代主義的建筑設計藝術形式。一方面,我國在建筑中大量采用了傳統殯葬建筑元素,如天圓地方的布局來創造寧謐祥和的道家文化氣氛,而蓮花造型穹頂則打造了一種上升的氛圍,也加入了一些佛教輪回的宗教元素。而在穹頂加入飛天壁畫,并用瀝粉貼金手法裝飾,則是為了盡可能簡化色彩,并營造一種神秘莊嚴的氣氛[3]。飛天象征著對上天的一種敬仰和向往,也同樣象征著對自由和諧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由于告別廳是位于福壽廳旁邊的小廳,該小廳相對于其他廳室有著更小的面積。因此,將棺木停放在告別廳前方的顯眼位置,并在棺木上方制作了圓形穹頂。兩邊的墻壁則呈階梯狀上升。該墻面的設計方式主要參照了國外紀念館的設計。兩側墻壁采用了防潮處理的白色大理石,主要是為了營造和諧、簡約和莊嚴的氣氛。另外,墻壁以上下收分的方式給人帶來空間階梯狀上升的觀感。而天花板則為凸出其而將穹頂噴涂成星空的顏色。中國自古就有“天人合一”“托體成山阿”的說法,而宇宙時空觀念也同樣讓人們意識到人只是光陰中飛馳而過的一粒微塵。這可以讓大家感受到親人的離去并不是永遠的結束,而是在另一個世界的開始。因此,家屬的心靈可相應地得到慰藉。此外,小廳的現代化設計適用于東西方不同規格的各類告別儀式的舉辦。
老干部骨灰室的內部設計方面,首先結合了中國傳統的習俗觀念,采用形局狹小、密不通風的房間來藏風聚氣、保護“陰魂”。而在環境配置、室內裝飾等方面,則采用簡約對稱的布局,并在中軸線上采取層層遞進的布局模式,從而使室內空間顯得自然安靜,并著力突出紀念的主題[4]。對于室內的納骨柜,主要采用集中形式的構圖方法,一方面用規則的幾何體來主導整個造型,使單元造型在一定程度上讓位于整體,從而體現出強烈的向心力,使家屬的注意力在狹隘的室內被完全吸引到存放骨灰的納骨柜處,進而體現出強烈的紀念性,也具體地體現出這里是一個神圣的、令人敬畏的場所,而這里的功能則是紀念重要的人或事件;另一方面,還會在納骨柜上刻制圓形的蓮花圖案,繼而使佛教對舍利遺留物的文化元素得到彰顯,也進一步體現我國“天圓地方”的傳統觀念。
由于殯儀館的特殊功能以及提供殯儀服務的主題特征,必需合理選擇色彩來傳達正確的思想。故而,應盡量減少黑色這樣體現壓抑和死亡感的顏色,更要避免過分熱烈或起警示作用的紅色。在壽材的顏色選擇上,選擇淺黃、金黃等暖色系來為家屬提供一種劃歸、幸福和光明的感覺,也寄寓殯儀館對逝者安息的美好企盼。在福壽廳這樣用于遺體告別和家屬吊唁的場所,應采用白色來象征純潔和神圣,同時用淺藍、淺灰和淺綠等微冷色進行搭配,進而表現安全、沉靜、悠遠的效果。在內部建筑的設計上,則應綜合搭配微暖和微冷的色彩,使建筑物的內部空間達到一種柔和雅致的效果。譬如,福壽廳應采取白色和藏藍色相搭配的顏色,這樣既可以避免氣氛過于沉重壓抑,也可以充分地表達對逝者的哀悼之情[5]。
告別遺體的福壽廳中,所用材料的材質、紋路和搭配的色彩均會對紀念主體產生很強的渲染烘托作用,對紀念主題的烘托渲染極為重要。不同紋路、色彩、光滑度和材質的材料也同樣帶來不同的感官情感體驗。因此,必須從功能的角度出發,仔細遴選告別廳內不同陳設所用的材料。首先,遺體存放處周邊的地板應用米黃色瓷磚,以此搭配仿金絲楠木的壽材。其余部分穹頂及地磚則應以白色為主,另外可搭配藏藍色的星空圖案,有效緩解悲傷壓抑的氣氛。同時,還會采用綠玉石材進行點綴,既環保,又可表達對遺體的尊重。
老干部骨灰室則主要采用瀝粉貼金的米黃石材來增強肅穆感,同時通過墻壁的金箔和佛教圖案為逝者進行悼念。另外,會對納骨柜和寄存架進行改造,一方面用電子鎖和IC 卡認證強化對納骨柜的監測管理,另一方面對舊有的木質納骨柜進行拆除,代以新型的防潮、防蟲、防震的納骨柜。此外,納骨柜應放置于自然光照明的窗前,這樣在白天,老干部骨灰室可以利用自然光照明。而在靈柩送別儀式開始時,室內則主要依靠棚頂的白色LED 燈進行投射,進而烘托出肅穆莊嚴的氣氛[6]。
鑒于殯儀館的特殊性質,在改造方案中,照明應從整體照明、局部照明和裝飾照明三方面進行考慮。整體照明,指的是樓梯間、走廊、連接門、天花板和人行通道等照明。其主要是為了將空間照亮,而這種整體照明必須綜合考慮色溫和亮度,避免觀眾進入告別廳時由于嚴重的明暗適應而產生反感。為此,用隔片對部分燈具進行裝飾,防止斜射光線等影響照明效果。此外,還可在告別廳四周采取泛光燈具以及用發光元件構成的吊頂等來增強整體照明燈光源。同時,為了更好地渲染莊嚴略顯溫馨的氣氛,可采取一些特殊的照明方式,如在兩側墻壁上設置色溫3 500 lx 的LED 光纖等來增強照明效果[7]。在局部照明方面,應用聚光照射的方式對遺體進行局部照明。對此,可用格片來遮擋斜射光線,并盡量采取垂直照明的4 000 lx 的LED 筒燈進行照明。同時,可運用安裝在天花板上的滑軌來調節射燈的位置和角度,確保燈光照射角度被控制在30°以內,進而增強射燈的聚光效果,使遺體儀容變得更加清晰[8]。對于老干部骨灰室內的一些身份特殊、在生前受過表彰的逝者,可采取一些照明裝飾,對其遺物進行展示,并利用藍色濾光片營造藝術效果,塑造更為莊嚴肅穆的氣氛,進而對其生前的功績做出肯定。
在科技與文明高速發展的當今,國人對殯儀館的內部陳設及設計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是格局架構的創新,還是布置陳設的調整和更新,都應重點體現紀念性意義和人文關懷的意識。因此,必須充分參照具體的設計案例,從傳統文化觀念和當代精神表現的角度出發,在設計方案中不斷進行理論的創新和完善,這樣才能真正改變人們對殯儀館的刻板印象,也使逝者能永遠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