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月(南京生物醫藥谷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0)
南京生物醫藥谷于2011年3月正式設立,位于南京北部,和主城隔江相望,是南京市重點打造的生物醫藥研發創新產業基地。規劃區域面積14.92平方公里,包括8.1平方公里的研發區和6.82平方公里的產業區。企業主要從事化學原料藥及制劑、中藥飲片、中成藥、生物制品、生化藥品和醫療器械等行業的研發和生產。園區產業構成以研發創新為主,現有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新型研發機構和瞪羚企業,園區欣欣向榮,蓬勃發展。在促進技術研發、科技企業孵化、科技成果轉化和高端人才集聚的同時,大量醫藥企業的凝聚也為園區的應急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加強醫藥集聚區域各單位應急聯動,提升各單位應急處置能力,優化區域整體應急水平,已成為園區管理者高度重視與關注的熱點[1-3]。
南京生物醫藥谷仍處于發展期。園區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產業區,企業規模大,應急管理體系較為健全,但危險化學品使用量大,安全生產風險大[4-5]。研發區建有多棟孵化器、加速器,為研發企業、初創企業提供孵化場所。部分孵化器、加速器為高層建筑,一旦發生危險,容易造成群死群傷事故[6-7]。因此,園區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化學藥品原料藥制造、中成藥制造企業常使用易燃液體、易燃氣體等危險化學品,部分企業使用加氫等高危工藝,稍有不慎,可能發生燃燒、爆炸、中毒、灼傷和窒息等生產安全事故。
(2)研發企業使用危險化學品存量雖少,但種類繁多,依然采用高校實驗室的管理模式;人員流動性大,安全管理和應急能力相對薄弱;實驗場所多為潔凈區,結構復雜,且實驗人員相對密集;高層研發樓宇疏散難度大,救援難度大,經濟損失高,一旦發生事故,現場人員處置不當,容易引發連鎖效應,造成事故等級上升[8]。
(3)研發區附近有居民區,發生突發事件后可能造成居民恐慌等不良影響。
傳統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注重事件發生后的即時響應、指揮和控制,具有較大的被動性和局限性。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起,更加全面、更具綜合性的現代應急管理理論逐步形成,并在許多國家的實踐中取得了重大成功。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現代應急管理主張對突發事件實施綜合性應急管理,強調對潛在的重大事故實施有計劃、有組織的全過程管理,即由預防、準備、響應、恢復4個階段組成,使應急管理工作貫穿于事故發生前、中、后的各個過程,充分體現“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的應急理念[9]。
考慮到生物醫藥產業園研發與生產并重,兼具城市、企業和高層建筑應急管理特點。結合現代應急管理理論,強化預防和準備是生物醫藥產業園應急管理的核心和關鍵。強化預防主要體現在夯實園區安全基礎;準備主要體現在分類處置,結合企業規模與特點進行區分,充分利用園區現有應急力量,優化隱性機制,“對癥下藥”的彌補企業缺陷,提升應急處置效率。
2.2.1 夯實園區安全基礎
產業園安全基礎主要由企業和產業平臺兩部分組成。一般產業園區的基礎提升主要從風險管控的角度入手[10]。而對于生物醫藥谷而言,相較于有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和完善安全管理體系的生產企業,研發企業是生物醫藥產業園安全生產基礎的薄弱環節。因此,對于科技創新為主的生物醫藥產業園,應從夯實園區安全基礎入手,在入駐輔導、風險管控、安全監管到退出園區等全過程跟蹤,“量體裁衣”,“對癥下藥”。
輔導方面,結合工作實際對新入駐企業進行“一對一”輔導,幫助適應當前安全生產形勢,建立安全生產管理體系,提升應急基礎。產業平臺應結合高層樓宇消防監管重點和醫藥研發企業特點,尤其是建有潔凈車間的企業,提出在實驗室內增加消防廣播、應急疏散熒光引流線等合理化建議,幫助企業在建設初期提升安全生產基礎。
風險管控方面,督促企業嚴格落實安全設施“三同時”,開展安全生產現狀評價,創建風險分析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和“一企一檔”,幫助企業分析本單位安全生產風險,科學管控,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產業平臺應發揮協調能力,在對園區企業開展重大危險源和重大事故隱患普查、申報或登記、評估分級、繪制平面分布圖、實行動態管理和預警的基礎上,建立以研發樓宇為立體模型的研發企業風險和事故隱患分布圖,重點關注可能引發群死群傷的風險和事故隱患,督促企業和物業管理公司落實控制措施,確保風險可控。
監管方面,對于已入駐園區的企業,通過約談主要負責人、安全監管執法等手段,督促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
退出方面,加強企業退出機制,重點關注退出期間企業危險化學品流向,督促企業合法合規處置廢棄危險化學品,降低園區安全生產風險。
2.2.2 建立和健全應急體制及運行機制
園區應急體系建設方面,產業平臺對企業的監督管理和服務的部門多,涉及領域廣,應設立牽頭部門綜合協調,明確各部門職責,做到各知其職,各司其職。
在應急預案編制方面,考慮到園區企業之間存在規模差距大、應急力量分布不均和研發樓宇風險復雜等特點,應明確分級原則、響應規定及其相應的等級標準;在總體應急預案基礎上增加常見事故的專項應急預案和現場處置方案,供區內研發企業和物業參考。
在管理模式方面,采取分類管理的方式。生產企業的應急管理類似一般產業園應急管理模式,這里不再贅述。研發樓內人員駁雜,除多家研發企業職工外,還有物業管理公司、保安、保潔和外來辦事人員等多種人員,應急處置和疏散能力參差不齊,要充分發揮物業管理人員熟悉樓宇基礎應急救援設施、疏散通道的優勢,研發企業熟悉事故風險和應急處置措施的優勢,和產業平臺監管部門協調和調度應急力量的優勢,優化應急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提升園區應急處置能力。
2.2.3 增強應急處置能力
生物醫藥谷生產、研發企業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為危險化學品火災、爆炸、泄漏等。因此,要加強企業現場處置人員和園區臨近消防隊伍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能力,有針對性地配備現場檢測、爆炸抑制、泄漏封堵、化學洗消、風險評估等裝備。要聯合公安、消防、安監、環保、交通、衛生、城管等部門開展應急演練和科普宣傳活動。鼓勵企業通過自行培養醫療救護隊伍、與周邊醫療機構簽訂應急救援協議等方式,在緊急情況下提升醫療救護能力,配合搶險救援行動。
產業平臺應重點提升研發企業和物業職工的自救、互救能力,在“企業—社會應急救援力量”兩個環節的基礎上,改變應急救援模式,以樓宇為單位,加強聯動,形成事故企業自救,樓內企業互救,物業協助救援,產業平臺統籌調配和社會力量救援的應急救援模式,以研發樓宇為單位組織綜合應急演練,全面提升樓宇內各單位應急聯動能力、疏散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
為檢驗上述模式的運行效果,江北新區生命健康產業發展管理辦公室在園區一研發樓宇內開展了實驗室火災綜合應急演練,邀請江北新區環境保護與水務局環境監測站、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江北院區、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和園區企業近200人參加演練。
演練以實驗室甲醇起火引發人員燒傷、中毒事故為背景,采用時間與空間壓縮的方法開展演練。江北新區生命健康產業發展管理辦公室和事故企業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組織相關力量參加應急救援行動。經生命健康辦與新區各部門協調聯動,緊急開展了警戒疏散、醫療救護、消防搶險和環境監測等工作。在30多分鐘的救援行動中,所有行動統一指揮,秩序井然,事故很快得到控制,最終排除險情,演練取得圓滿成功。
本文在研究了生物醫藥谷的特點、危險性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化應急管理模式,探討了生物醫藥產業園應急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提出了“強化預防和分類處置”的應急管理模式,從全流程夯實企業安全生產基礎、形成事故企業自救、樓內企業互救,物業協助救援、產業平臺統籌調配和社會力量救援的應急救援模式。并通過開展綜合應急演練對上述模式進行檢驗,驗證了該模式的可操作性,實現了園區應急管理體制、組織及運行機制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