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聰 甘肅省歌劇院
歌劇被譽為“藝術皇冠上的明珠”,也是我們單位不懈追求藝術發展的首要途徑。從20 世紀50 年代初便開始了歌劇創作的歷程。如今時代發展、科技、文化與意識的進步。也使得我們這一代新的音響師經歷了許多磨煉與成長。
音響,作為舞臺美術的一部分。往往是最不顯眼卻最重要的。除了小型演出以外,大型歌劇往往受到演出劇場的聲學環境與設備使用方式的制約。滿足觀眾還是滿足演員變成了艱難的取舍。以我單位演出的大型歌劇《貂蟬》為例:
話筒的擺放:
a.合唱。合唱話筒懸掛在舞臺的上方對應主要合唱演員的表演區域。它們分別懸掛在兩道吊桿上,以多芯卡儂線纜連接至接口箱。話筒自然垂直向下,話筒頭向合唱演員的方向扭轉了約10 度。兩道吊桿中,靠前的吊桿距臺口1.5 米左右,以平均的距離懸掛6 支舒爾MX202 合唱話筒。兩道吊桿中靠后的吊桿距臺口約5 米,此處話筒覆蓋的是劇目中合唱演員的主要表演區域,這道吊桿上以平均的距離懸掛7 支舒爾MX202。與前排的空隙對應。懸掛話筒距離合唱隊的高度,在彩排時反復進行調整。由此來找到最佳的拾音距離與設備使用安全距離的最佳分割點。
b.獨唱。主要演員5 名,使用了設備一對一的配置。冗余備份2 只。參照一般歌劇話劇常見的拾音方法,將話筒通過膠帶固定在演員前額頭發中,或發飾上。在保證良好的拾音效果的同時最大限度的隱藏了話筒。以確保演員造型不被破壞。
c.樂隊。由于劇場的樂池普遍較小,而本劇目需要的樂隊編制較大。根據實際情況,話筒數量不能太多,在與指揮家和導演反復討論后得出了相對合理的數量,12 支。最終對樂隊的拾音做出如下安排:小提組2 支、二提組1 支、豎琴1 支、打擊樂組1 只,大提組2 支、中提組1 支、倍大提琴組1 支、古箏1支、管樂組2 只。由于空間狹小,各個話筒的拾音覆蓋范圍與角度都是精心設計的。從而達到了比較滿意的交響樂群感聽覺體驗。
1.調音臺的選擇:根據劇場的實際情況與劇目需要使用的母線數量,我們可以選擇使用接口數大于32 的模擬調音臺或數字調音臺。為了使編組方便,操作靈活。我們選擇了VENUE D-SHOW數字調音臺作為主調音臺。Allen & Heath ML4000-48 作為備用調音臺。一主一備的方案也是現代演出中降低事故風險的必要選擇。
2.調音臺的編組:為了控制方便,我們對輸入輸出做了編組安排。樂隊話筒編為一組。因樂隊話筒的精細調整已在演出前的彩排環節中基本完成,所以現場以總體控制為主;合唱話筒編組分前后區兩組。根據合唱隊表演的位置,移動方向。在編組的前提下選擇性的打開部分話筒,來有效的減少合唱隊產生的環境噪聲/移動指令等不必要的聲音拾取。簡而言之:用編組控制前后深度,用手動調節左右方向;獨唱話筒未編組,由于獨唱話筒上下臺次數多,角色更換頻繁。所以選擇了進行獨立跟蹤控制,以降低操作風險。
1.聲音的比例:首先確定五位獨唱演員的聲音。力求還原清晰自然,以接近直達聲的聽感。其實在排練的最初期,演員跟著鋼琴伴奏對曲調的時候我們音響組就參與其中了。他們每個人聲音的特質,以及在各個詠嘆調上游走的律動已經深深烙入腦海中的聽覺印象。現場調整他們的聲音更類似于一種尋找記憶的比對過程。單獨試唱調整后我們會要求演員進行重唱的試唱,進一步的判斷各聲部在交匯的情況下是否和諧共存于各頻段。
然后調整樂隊的聲音。除了樂器分組試奏來調校各個樂器的基本發聲特性以外,我們還會請指揮家來輔助判斷交響樂擴聲整體的質感與空間感,以期望達到更加舒適的聽覺氛圍。
最后調整合唱。因為劇中有很多需要合唱團在移動中演唱的要求,以及測試對于合唱隊產生的環境噪聲與調度指令噪聲的處理。關于合唱隊的移動路徑,我們整理出來了一套非常詳細的走位圖。在特定劇情下,合唱隊會跟著移動的舞臺布景從懸掛話筒覆蓋區域之外的地方演唱著走上表演區。覆蓋盲區的持續時間約為20 秒。這種情況下,我們在該舞臺布景的高處固定了兩個全指向話筒。因為布景是移動的,所以我們采用了兩套無線腰包系統。經過數次懸掛位置的調整,解決了拾音覆蓋的問題;合唱隊在各個位置演唱后就可以開始調整懸掛話筒的高度了。這個調整除了找到合適的有效覆蓋范圍,降低臺口固定返送的聲音串擾。還需要平衡演員的實際表演高度。
2.關于嘯叫風險,它從來都是音響系統中如影隨形的存在。而舞臺返送系統是產生嘯叫的主要途徑。在歌劇《貂蟬》的初期,合唱隊是要求很大的返送的。在舞臺上開合唱返送會導致懸掛話筒受到很大的聲音串擾,導致拾取的聲音清晰度下降,失真。聽覺上不滿足又加大音量,如此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嘯叫的產生。在與指揮和導演協商后,決定犧牲合唱隊的自我聽覺感受。讓他們用音樂素養來克服聽覺不適;角色演員話筒也有很大的嘯叫風險。該種類話筒在音響話筒設備中是靈敏度最高的類型。在劇情的推動下,一兩個主要演員會趴在地上或坐在地上演唱,而前區的返送音箱就在他們眼前……這個情況下是要做取舍的。一般處理就是衰減引起嘯叫的頻點以及降低該話筒的返送量,但是抑制這種高靈敏度話筒的嘯叫是要以損失很多音色為代價的。其他的解決方法也考慮過,比如通過調度減少同時出現在音箱前的話筒數量,又或者最好讓演員帶耳返。在經歷了與演員的談判之后終于決定。前區返送音箱在樂隊音樂信號保持發送的前提下,在風險節點上暫時去除主角話筒的返送。總體風險時間約為十五分鐘,相較全劇長度兩個小時的比例下演員是可以接受的。
以上為歌劇《貂蟬》的全部音響體系構成思路;歌劇《貂蟬》自2011 年由甘肅省歌劇院立項,耗費三年時間創作。從演員到幕后工作人員,形成了230多人的演出陣容。該劇在2014 年4 月25 日在蘭州成功首演。并被國家藝術基金選中,被確定為2014 年度大型舞臺劇重大修改提高資助項目,獲得350 萬元資助基金。成為省歌劇院歷史上首個獲得國家級項目資助的劇目。2015 年3月,歌劇《貂蟬》在與國內外69 臺劇目的激烈角逐中脫穎而出,一舉摘得第25 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集體獎”,成為本屆“白玉蘭”獎唯一獲此殊榮的國內劇目,也是我省首獲“白玉蘭”獎的歌劇劇目。2016 年8 月12 號13 號,受國家藝術基金的邀請。歌劇《貂蟬》進入國家大劇院展演。全體演職人員以飽滿的熱情,一絲不茍的藝術執著交上了完美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