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蘭芳,趙洪岳
(1.山東省淄博市中醫醫院,山東 淄博255300;2.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萌水鎮中心衛生院,山東 淄博255318)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也稱“耳石癥”,是臨床常見的眩暈病種之一,是一種因頭位改變所誘發的,以反復發作的短暫性眩暈和特征性眼球震顫為表現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復發的特點。西醫治療首先采用管石復位,給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鹽酸氟桂利嗪膠囊等治療,雖然顯效,但復位后殘余癥狀消退較緩,而且易復發。通過對本病的不斷認識,筆者運用中醫理論指導,探索用中藥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現介紹如下。
案例1:患者,女,54歲,2018年1月14日初診。主訴:眩暈3個月,加重1周。患者于2017年10月某日突發眩暈、嘔吐,到某三級甲等醫院檢查治療,診為“耳石癥”,住院治療10余日,好轉出院,但仍有頭重,走路不穩。1周前眩暈加重,在家輸液(藥物不詳)效果不顯而求診。刻下癥:臥時眩暈,右翻身時眩暈重,持續約1 min眩暈消失,站立時無眩暈;耳鳴,前額頭脹疼痛,頸項不適,入睡困難,納可,二便正常,舌紅,齒痕舌,苔薄,脈沉弦。西醫診斷: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中醫診斷:眩暈;證屬肝陽上亢,風火相煽。處方:天麻12 g,鉤藤20 g(后下),煅石決明30 g(先煎),梔子10 g,黃芩片10 g,首烏藤20 g,懷牛膝10 g,鹽杜仲10 g,干益母草15 g,桑寄生10 g,茯神10 g,葛根15 g,7劑(以上為顆粒劑)。每日1劑,分兩次服用,開水沖服。2018年1月21日二診:患者眩暈消失,頭腦清醒,頸項好轉,前額略頭痛,凌晨2點醒后不易入睡,舌淡紫,苔白,脈沉弦。藥已對癥,上方加白術10 g,丹參20 g,化瘀祛濕,7劑,用法同前。后隨訪諸癥消失,未再復發。
按語:《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木郁之發……甚則耳鳴眩轉。”本例患者眩暈、頭痛且脹、耳鳴、失眠、脈弦,符合肝陽上亢、風火相煽病機,故給予天麻鉤藤飲加味治之。方中天麻、鉤藤平肝息風,為君;石決明,咸寒,質重,平肝潛陽,并能除熱明目,可加強平肝息風之力;牛膝補肝腎,引血下行,共為臣藥;杜仲、桑寄生補肝腎以治本;梔子、黃芩清肝降火,折其陽亢;益母草活血利水;茯神、首烏藤寧心安神;葛根解肌止痙。諸藥合用而效果顯著。
案例2:患者,女,45歲,2018年3月21日初診。主訴:眩暈、嘔吐5 d。患者曾于2017年7月出現眩暈,在某醫院檢查治療月余,癥狀消失。5 d前晨起時,不明原因出現眩暈、惡心嘔吐,出虛汗,恐懼緊張,至某醫院靜脈輸液治療4 d,仍眩暈而來診。刻下癥:躺下時略微眩暈,右側翻身時眩暈較重,約2 min后眩暈消失,左側翻身眩暈輕,伴有惡心、出汗、心慌,不敢右側臥;站立時無眩暈,伴惡心,頭重腳輕、頭昏,肢沉乏力,活動出汗,納差,失眠差、夢多,二便正常;月經提前、量少、色淡,白帶色白、量多。舌淡紅,齒痕舌,苔白厚膩,脈弦緩。西醫診斷:良性陣發性置性眩暈。中醫診斷:眩暈,證屬氣虛兼痰濕上蒙。方選東垣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處方:清半夏12 g,白茯苓20 g,陳皮12 g,生白術10 g,天麻12 g,黃芪20 g,紅參10 g,干姜6 g,黃柏6 g,六神曲10 g,麩炒蒼術10 g,甘草片6 g,澤瀉10 g,5劑(以上為顆粒劑)。每日1劑,分兩次服用,開水沖服。2018年3月27日二診:患者服藥后眩暈消失,頭重頭昏、肢沉乏力、活動出汗、納差、失眠差、夢多均明顯減輕,白帶減少,舌淡紅,齒痕,苔薄膩,脈弦緩。藥已對癥,效不更方,取5劑鞏固療效。隨訪至今,未再復發。
按語:《靈樞·口問》云:“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朱丹溪謂:“無痰則不能作眩。”此患者為脾胃虛弱,氣血化源不足而痰濕內生,虛風夾痰,上擾清竅而作。東垣半夏白術天麻湯出自《脾胃論》,原為痰厥頭痛而設,其癥狀有眼黑頭眩,目不敢開,如在風云中,惡心煩悶,吐逆、兀兀不止,氣短促上喘無力,不欲言,身重如山等,這些描述類似“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發作之時癥狀。故選擇東垣半夏白術天麻湯而未選程鐘齡半夏白術天麻湯,重在補元氣,健脾胃,化痰濕,定虛風。方中紅參、黃芪、白術補元氣,養脾胃;半夏、茯苓、澤瀉、干姜、蒼術化痰飲,祛寒濕;天麻定風止暈;陳皮、神曲理脾化痰,消滯;黃柏降內伏之虛火。患者服后眩暈息停,諸證漸逝。
以上兩例患者屬于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其臨床表現符合“水平半規管”管石診斷。“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眩暈與“肝”“風”相關,多因勞倦內傷、情志失調、頭部外傷所致;病理以氣血虧虛、痰濕、肝陽上亢、瘀血常見;臨床氣虛,痰濕內阻,虛風上擾多見;肝陽上亢次之;瘀血少見;多本虛標實,或虛實夾雜。在眩暈診斷方面,中醫對于眩暈發生時間、因何而發、有無規律性、眩暈的程度、誘發加重的因素等描述稍欠詳細,在診斷時可以參照現代醫學“眩暈”的診斷方法,有助于初學者及臨床醫生更好地掌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診斷及治療。治療時,根據疾病的標本、輕重、緩急,或治標或治本或標本兼治。治療謹守病機疾病以益氣補血、滋腎養肝、健脾化痰為主,兼以息風。但應注意,本病易于跌倒,囑患者注意頭位變化,特別是低頭、仰頭易誘發眩暈,患病期間應避免開車、騎車、高空作業。此外,應避免勞累過度,注意休息,保證睡眠,調節情志,也可練習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調節身體,促進康復,減少復發。總之,中醫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從預防、治療到調養均有明顯優勢,應該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