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一
(哈爾濱市人防辦8751工程管理中心,哈爾濱 150001)
養老保險作為社會保險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是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也是穩定整個社會經濟的根基,越來越多的學者與專家開始投身于養老保險的研究與分析工作中來。面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的日益嚴峻,加快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的改革步伐儼然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
機關事業單位需要承擔較多的工作職能,涉及的領域相對較為廣泛,在加上分類改革沒有得到完全落實,致使多頭管理成為普遍現象,混編、超編、借編等問題經常發生,因此,機關事業單位在推進參保繳費登記上也就相對較為遲緩。部分事業單位因從事的是生產經營活動,在人員招聘和工資福利上都早已施行了企業化改革,單位可自行決定員工的引進與流出,使超編問題愈加嚴重。如何在編制劃分上充分體現出公平性并保障員工的切身利益則成為了相對棘手的問題。順利解決機關事業單位的編制問題已成為順利推進養老保險改革工作的前提條件。
從短期的發展形式來看,自從機關事業單位開展養老保險改革至今,許多員工都感覺到自身的福利待遇有所下降,造成這一觀感的最大原因在于工資制度改革沒有同步執行,而個人繳納的養老保險比例卻被迫提高,以至于個人能夠支配的收入明顯下降,員工從心理上產生抵觸情緒,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推行。從長期發展形式來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以后,養老保險從原來由財政保障模式轉變成為不確定的企業養老保險模式,以至于機關事業單位員工的個人參保意愿不夠強烈。特別是臨退休的員工,面對過渡性養老金轉換標準的尚未可知以及編外員工尚未解決同工同酬、同制同權等問題,這都成為了阻礙養老保險改革的一大掣肘。
從政府角度進行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被機關事業單位視為繳費資金的補貼與過渡性養老金都將轉換為成本,這筆支出對于政府而言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尤其是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現狀和贍養率的持續升高,都給政府的財政支出帶來了不小的壓力。若從單位自身的角度對養老保險改革進行分析,則可以看到由政府全額撥款的機關事業單位不需要承擔養老保險開支,補繳的養老保險可以做記賬處理。但對于非由政府全額撥款的機關事業單位而言,除了繳納的養老金以外,還需要結算產生的一次性費用,這就加劇了超編機關事業單位的壓力,由誰來出這部分費用已經成為了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難題。無論是政府還是單位自身,需要承擔的養老保險改革成本都已經成為了阻礙養老保險順利改革的重大難題。
近年來,通過各方面的支持與努力,雖然機關事業單位在養老保險改革上已經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但相關的配套制度還不夠明確,比如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金如何兌現、轉換、運營,這些問題都給機關事業單位員工的參保帶來了不確定性,大大降低了他們的參保熱情。同時,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關系在轉移與銜接上缺乏一個相對合理的操作方式,事業單位的員工在調出以后如何接續成為了不容忽視的主要問題,不利于機關事業單位的人才流動。
科學合理地進行分類,對編制管理工作實施規劃,這是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的重要前提與基礎。機關事業單位必須做好事業單位的分類改革,對自身的社會功能加以明確,改變那些不符合機關事業單位性質的分類。對于部分機關事業單位在人員編制上遺留下的超編問題應給予一定的過渡政策,采取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政策,切不可“一刀切”。編制管理的本質是計劃經濟的時代產物,對于如今的市場經濟而言存在一定的不適用性。為了提高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流動性和管理工作的公平性,應根據市場經濟的實際發展情況逐步取消現有編制。
有效提高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在養老保險上的償付能力,引進職業年金是推進養老保險改革的有效辦法。為避免出現職業金收支不平衡和收益率過低等問題,還可以從拓寬養老保險籌資渠道和進行精細化管理這兩方面入手,做好相應的保障工作。機關事業單位可以吸取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比如,在養老保險的管理上,加拿大采取了信托運營的方式,在保證養老保險安全性的同時,通過獲得必要的經濟效益為養老基金提供補充。為實現職業年金的收支平衡,要做好精細化管理,健全精算制度,有效提升員工對養老保險改革的信心。
提供完善的配套機制是解決養老保險改革問題的關鍵所在,必須要對機關事業單位過渡性養老金等補償機制進行明確,詳細解讀相關政策,確保機關事業單位員工的切身利益不會受到損害。對于在養老保險改革過程中需要自籌資金進行補繳且金額相對較大的機關事業單位,政府應給予必要的政策性和財政性支持,盡快完成機關事業單位對養老金的補繳。為提高機關事業單位的人才流動性,加快養老保險的改革步伐,使其能夠邁進更深的操作層面,就必須要完善配套政策,并對養老保險的轉移、接續等工作進行積極探索。
雖然養老保險能夠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基本經濟來源,但卻無法提升養老服務質量。尤其是很多人都將老有所養的希望全部寄托在養老保險上,并沒有對養老保險存在的風險進行預判。因此,機關事業單位必須積極轉變對養老保險機制的觀念,構建多重養老渠道,形成自我養老、家庭養老等新型社會理念,緩解社會養老壓力,持續推進對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社會化管理。
我國先后出臺了多項政策和一系列的實施方案,為養老保險雙軌制指明了方向。但因受到編制、成本等諸多問題的制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尚未進入到操作階段,改革的全面貫徹落實還面臨著許多困難與挑戰。做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不僅有助于推進企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機制的并軌,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前提。在注重經濟發展與社會文明建設的今天,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