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彬
(西華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兒童社會化是指兒童由自然人轉變成社會人的過程。家庭作為兒童成長和兒童社會化的重要場所,是兒童社會化的基礎。家庭教育作為兒童成長過程中和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實現兒童社會化的有效途徑,其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區別于其他的教育方式。探討家庭教育對兒童社會化發展的影響,分析目前我國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家庭教育存在問題的措施,對于改善目前我國的家庭教育環境,促進我國兒童健康成長和兒童社會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兒童社會化內容主要包含五個方面:一是讓兒童掌握如吃飯、穿衣、語言表達等基本的生活技能。二是讓兒童分清楚自我與非我,并學會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促進兒童自我觀念的發展。三是讓兒童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四是培養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其具備社會公民所必需的社會公德。五是通過培養兒童隨著年齡增長將會扮演的社會角色,學習該社會角色的職責,從而促使兒童的自我行為表現與社會規范趨向一致。兒童社會化不僅要培養兒童的社會性,也要發展兒童的個性。
家庭是促使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的生態環境和場所,是兒童最初接受教育的場所,同時也是兒童社會化發展的第一場所。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深受家庭教育的影響,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對兒童產生深遠影響。
家庭環境的不同會對兒童的思想、行為以及兒童的社會化發展造成深遠影響。家庭環境差異必然會導致家庭生活資源方面的豐富程度不同,兒童所能接觸到的早期教育資源水平及接受的學校教育質量也會存在一定差距,不同經濟狀況的家庭對兒童在教育方面的資金投入也存在巨大差異,這種差異會對兒童的身心發展乃至兒童后續的成長帶來深遠影響。因此,不同家庭由于所處的環境和所處的社會階層不同,受限于家長自身的文化水平和認知水平,對于不同社會信息的解釋也不盡相同,對兒童社會化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家庭成員的陪伴尤其是父母的陪伴與教育,對于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和社會化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與兒童的日常互動使得兒童能夠逐漸獲得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社會行為規范。兒童通過學習和模仿以及父母對于兒童在社會化過程中所表現的行為進行糾正和指導,促使兒童領悟自己的社會角色,學會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質。一些經濟狀況不佳但想給孩子更好教育資源的父母往往選擇外出工作,因而長期不在孩子身邊,這部分兒童往往由祖輩撫養。但是祖輩的精力不足,教育觀念和生活觀念相對滯后,勉強能照顧到兒童的日常生活,無力過問兒童的學習以及身心健康發展,不利于兒童的社會化發展。
家庭教育方式一般指父母在撫養教育兒童的活動中使用的方法和形式,這種教育方式是在父母與兒童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家庭教育方式受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兒童的氣質類型影響,兒童的氣質類型包括易撫養型、難撫養型、緩慢活躍型。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育方式對于兒童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恰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讓兒童快樂成長,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和社會化發展。不恰當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利于兒童的身心發展,會阻礙兒童的社會化發展。
雖然我國家長的教育水平隨著時代的進步有所提高,但仍有部分家長教育觀念滯后,不重視及時學習和補充新的教育理念。有些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過高,望子成龍,急功近利,對兒童進行強行塑造,致使兒童厭學情緒嚴重、心情苦悶抑郁,長此以往不利于兒童的身心健康和社會化發展。
家庭教育主要為孩子進行社會化發展做好基礎和準備,家庭教育內容應主要集中在對兒童進行品德教育和人格教育、幫助兒童扮演好社會角色以及培養兒童的社會責任感上。但是,許多家長把家庭場所混同于學校,家庭教育內容實質上還是學校教育中的學科知識。許多父母對于家庭教育的誤用讓兒童在家庭中感受不到該有的溫情和關愛,容易使兒童產生抵觸心理甚至是逆反心理。
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和豐富、互聯網和手機的飛速發展和普及使得兒童面臨的誘惑越來越多,也使得兒童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越來越少。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普及使得兒童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豐富便捷,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讓人憂心忡忡。兒童的自制力和自律性較差,容易受互聯網上不良信息的侵擾,許多兒童網絡成癮,對兒童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家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需要國家、學校和家長給予足夠重視,同時也需要社會各界給予一定的引導和幫助,共同促進家庭教育健康良性發展,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和兒童社會化發展。
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最根本的是要改變農村家長的教育意識。提高農村家長對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強化父母對于家庭教育責任的認識,讓父母意識到身為兒童監護人的法律責任。普及兒童教育的基本科學知識,幫助父母科學地促進兒童社會化。加強農村地區的社區文化建設,為留守兒童教育創造環境,促進留守兒童的社會化發展。
深入推進家庭教育法的法制化進程,轉變家庭教育的固有觀念,家庭教育已不是個人的私事,而是逐步走入公共領域成為公共事務。要關注家庭中的現實問題,構建有針對性的、能夠解決現實問題的家庭教育法律法規體系。家庭教育本身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工程,涉及心理、教育、社會等多個學科領域,需要通過法律給予其保障。
要轉變觀念,實行家庭教育專業化,培養專業的家庭教育人才,促進家庭教育專業健康有序發展。家庭教育工作者應加強自身專業技能并接受定期培訓,從而促進兒童社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