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立新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地處淮河流域下游里下河地區,屬平原地貌,地勢低平,瀕臨黃海,海洋調節作用明顯。境內河網密布,共有各類河道1177條,新洋港、通榆河、串場河貫穿境內。從本地水資源與全區用水總量平衡來看,全區供水量需外來水補給,歷年平均降水量1026.6mm,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3.557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2.709億m3,地下水資源量0.848億m3,年均用水總量約5.2億m3。筆者對亭湖區水資源管理進行了調查研究,并對全區水資源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措施進行了初步分析。
近幾年來,我區水資源管理工作在區委、區政府正確領導下,以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三條紅線”、完善水資源監控體系作為工作重點,不斷強化用水需求管理和用水過程管理,切實推進機制創新,狠抓各項措施落實,水資源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持續增強。2018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較 2015 年下降16.8%、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5年下降13.8%、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0.626,累計創建各類節水型載體80個。
亭湖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年內分配不均及年際間變化較大,其中主汛期(6~9月)徑流量占全年的95%以上。供需仍不平衡,盡管境內河網密布,過境水量較多,但是河網調蓄能力仍然有限,沒有水資源調蓄工程,本地徑流及過境客水不能被充分利用,加之我區干旱缺水年份與流域基本同步,需水時來水量小甚至無水,反之豐水期則水多成澇,特別是六月份農業用水高峰時期,供需矛盾更為突出。水質型缺水突出,城鎮工業和生活點污染源、農村面污染源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直接或間接進入地表水體,影響河道水體水質。加之境外污水的侵入,造成境內水環境惡化,上游入境水量雖較高,但受上游豐枯及用水影響,來水量及水質均無保障。
近年來,由于人口的增長、工農業需求增加、水資源利用率不高、水資源污染日益嚴重等原因,使我區水資源問題愈來愈凸顯。突出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水資源保護方面,雖然我國在國家層面已經出臺許多排污控污標準和規范,例如《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環境保護法》以及各種標準和規范,但是對于水資源管理方面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還不強,難以滿足水資源保護工作的實際需要。近幾年國家下大力氣進行水環境治理,但仍有部分企業存在僥幸心理,偷排漏排。現有水資源水環境保護僅僅是從生態環境方面管理,沒有從水資源方面治理,水利部門缺乏各種法律法規保護水資源,現有管理模式是多頭管水、條塊分割的局面,不能很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可持續利用水資源的要求。隨著本輪機構改革逐步到位,“多龍治水”的水資源管理模式亟待解決。
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加之用水浪費現象仍然比較普遍,水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全民節水意識還有待提高。另外,農業節水措施也還不到位,仍處于粗放式管理。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效率需要提高,部分工業企業生產設備陳舊,生產工藝落后,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使用率不高。隨著城市不斷發展擴大,城市節水對緩解城市供水矛盾也具有重大意義。
目前,我區水生態環境有待持續改善,部門聯動機制不夠健全,水污染防治工作還存在薄弱環節。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城鎮人口的增加,污水治理的設施及配套設施投資不足,廢污水處理措施不夠到位,水域養殖業缺乏科學化管理,絕大多數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體,河流、地下水的水質也受到影響,水環境保護現狀不容樂觀。
目前,我區水資源專業技術人員缺乏,尤其是缺少專門的水資源管理人員,現有的水資源管理隊伍缺裝備、缺工作經費。在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和保護過程中,也存在水資源人才流失、水行政執法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人員編制配備不足等問題。
一是根據水環境條件和水資源承載能力,制定全區產業結構、布局調整方案,調整與水資源條件和水資源供應不相適應的經濟發展結構,使產業發展和產業布局與水資源配置協調,建立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經濟結構體系。確定水資源“宏觀控制指標”和“微觀定額指標”,明確全區總體及各大塊、各行業乃至各單位的水資源使用指標,科學制定產品生產或服務的用水定額,不斷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逐步淘汰高耗水、高污染行業。對非工業行業和居民生活用水也同步開展定額用水管理。
二是積極發揮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合理的水價機制。同時,不斷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建立規范有序的水務市場,制訂合理的水價機制,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用水效率、減少浪費。
三是探索建立以水權、排污權分配交易的水務市場模式,實現水務市場化運作。政府的角色要從水務的提供者轉向水務規章的制定者、水務市場監管者,積極引入市場機制,依靠市場力量建立合理的水權分配和市場交易模式。同時允許水務資產結構和投資結構多樣化、多元化,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實現“一龍管水,多龍治水”的目標。
四是探索應用先進的節水技術和措施。工業企業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工藝、應用節水技術和節水設備,大幅削減水耗,改進污水處理工藝,加大中水回用,逐步達到污廢水零排放。目前,我區供水管網漏損率偏高,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管網維護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測漏治漏。同時,加快實施供水管網更新改造步伐,努力減少自來水在管網輸送過程中的漏損。提高居民節水器具的普及率,強制推廣公共建筑節水技術、市政用水節水等,道路沖洗采用高壓低流量設備。推廣應用技術和設備對提高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場所節約用水水平將起到積極作用。
隨著全區人口不斷增長,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生活污水、生產廢水排放量急劇增加,對水環境構成了嚴重威脅。一是提高城鎮污水處理廠的效率,采取集中式污水處理模式,借鑒先進的污水處理工藝,提高污水處理設施規模和污水處理率,削減污染物直排入河排放總量。二是分類治理污染河流,對于污染程度不同的河流或河段應采用相配套的治理措施。采用河水增氧、建設人工濕地、沿河污染源面源控制、富營養化防治、生態礫石床等手段,改善輕度污染河流。三是加大生態修復的力度,采用增氧曝氣技術、生態浮床技術、生態復合填料技術等,恢復河流水體生態系統和河岸生態系統。
建立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完善水資源的供、用、耗、排全過程和全要素監控體系。建立健全用水與耗水監控系統、供排水監控系統、水文水質監測系統、廢污水排放監測系統,以及相關的預測預報系統,實現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綜合管理。要加強對水資源開發利用開展實時監控,確保利用總量不能超過水資源的可持續供應量,有效保護、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水資源,水質不應隨著時間推移而下降,確保全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水資源管理過程中要強化水危機意識,積極有效開展洪水危機管理、枯水危機管理、水環境危機管理和水生態危機管理。首先要防止人為因素造成的水危機,從維護河湖健康、飲水安全、水生態安全、糧食安全、人民生命安全的角度出發,建立健全水安全保障體系和應急處置機制。涉水管理不僅是水利部門的職責,也是全社會的義務,城鄉居民都需要牢固樹立預防水危機意識,避免遭受水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影響,促進亭湖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加強水資源管理工作,用涉水法律法規保障各項管理措施落到實處。一要嚴格規范執行《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以及《江蘇省水資源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二要針對我區水資源管理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三要切實依法行政,加大水行政執法力度,規范各類水事行為,確保水資源保護的各項措施實施到位。
我區水資源管理與長效管護,必須通過提高全體居民的水環境保護意識,達成社會共識后,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最終實現人水和諧發展。這就要求我們相關職能管理部門和社會團體通力合作,充分利用新聞、報刊、社區宣傳欄、互聯網等各種媒介,全方位闡述水污染對社會的危害,建立公眾水環境水生態教育體系,加強公眾的宣傳教育,更好地參與到水資源管理與保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