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超
裝配式建筑是建筑行業現代化發展的產物,是建筑工廠化和標準化的代表,為我國建筑行業增添了生機。繼裝配式建筑的大力發展,使用頻率增高,大量的實踐也凸顯出了施工環節的各種問題,如何對新式建筑施工進行質量安全管理,成為亟待討論的問題。文章分析了裝配式建筑施工的內容與特點,對施工質量安全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質量與安全監督管理優化建議。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發布,內容中明確提出:“發展裝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變革,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舉措,有利于節約資源能源、減少施工污染、提升勞動生產效率和質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進建筑業與信息化工業化深度融合、培育新產業新動能、推動化解過剩產能。”并對發展我國裝配式建筑的保障措施和重點任務進行了總領性的闡述。裝配式建筑自此開始獲得發展助力,施工企業在此應當響應號召,思考如何提高施工質量安全系數。
裝配式建筑是現代建筑的新發展方向,目前根據具體材料和用法,分類包含:使用預制砌塊材料為主的裝配式砌體建筑;以預制墻板組合而成的大板建筑;采用預制技術直接制成建筑物盒狀單元的盒(箱)式建筑;以梁柱與墻面地面板材組合成型的預制板柱結構建筑等。雖然不同類型的裝配式建筑在施工內容上會有一定的差別,但因其預制安裝模式,也使得此類建筑施工上存在一定的共通性。材料配制。根據設計,對建筑的各類材料進行調集和配置,包括裝配式建筑所需的各類安裝部件、連接部件和混凝土等相關材料,確保材料的規格、屬性和用法符合要求。安裝,即建筑相關配件、構件的全組成流程,如墻體、樓梯、窗戶的相關材料的組裝和固定,安裝時需要對各項部件的使用進行精準控制。澆筑/灌注。對建筑物不同部位采取混凝土施工加固措施,即在方便澆筑的開放區域澆筑混凝土,在隱蔽或封閉區域進行混凝土灌注。吊裝。預制材料部件的規格較大,需要依靠吊裝技術完成施工,使用塔吊將預制部件調運到指定位置,并由人工牽引、固定和安裝。
裝配式建筑因為提前預制了建筑物部件,主要依靠安裝完成施工,因此在施工方面也具備較為明顯的特點:施工技術工藝的標準化,同類的部件和程序,所采用的技術和工藝基本相同,操作辨識度高。施工速度快,以吊裝、組合安裝為主,減少了傳統施工作業中的材料處理、尺寸和外觀優化等工作,施工速度大幅度提升。危險系數降低,但風險危害性增強。中間復雜的環節減少,使得現場秩序相對良好,且一般吊裝、組裝等施工環節安全性更容易獲得保障,但是由于材料分量重、尺寸大,一旦誘發風險,也更容易出現嚴重后果,而施工過程中某一環節沒有控制好,可能誘發普遍性質量問題,或者是因某部分出現問題,直接引發大面積質量問題,難以用局部修復的方式彌補。
裝配式建筑因施工的特殊性,在質量問題上存在較為統一的類型,但也是較難控制和防范的問題。安裝精度問題,預制材料是按照設計規格,對建筑物整體造型進行分解而制作的,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安裝,而在安裝過程因為各種原因,會造成安裝失準的情況,例如:安裝的構件不匹配、大小構件之間搭配出現錯誤;構件之間的連接性不足,出現明顯縫隙、脫離、松動影響建筑結構性能;構件安裝坐標出現偏差,導致標高或方位異常。混凝土問題,如:底部位置混凝土水濕比過高,導致底部穩固性不足,影響上層施工,混凝土分量過多導致定位材料偏移或隱藏;填充混凝土配制不當,過干影響填充密實度,過稀影響凝固時間和結構性;裝配式材料、輔助模板、鋼筋等整體穩定性較差,混凝土填充后出現尺寸變形,導致混凝土造型與設計造型相去甚遠;混凝土填充施工完畢后,未能及時做好保濕養護,導致混凝土開裂、破損;混凝土填充后未按照要求標準進行振搗,致使混凝土結構性能差,不能達到預期抗壓應力效果。施工完成后的保護問題。預制的成品建筑構件存在一定的脆性,在運送、校準等環節容易受損,而縱然前期做好了防范工作,在安裝完畢之后,因為缺乏相應的專門保護方案和保護設備,也容易因施工現場各種作業活動而受到破壞,尤其是在較大規模的施工現場,下一工序的操作很容易對上一工序產生負面作用。
綜合分析得知,影響施工質量安全的因素主要在于人力、物資、技術、環境和管理五個方面。施工人員和管理人員專業性素養不足,如:工作意識欠缺、相關認知不到位、專業技能經驗欠缺、職業道德和工作態度明顯不足,最終都會體現為施工環節的具體工作不達標,從而影響施工質量。現場施工所使用的設備是否正常,也會影響施工質量,如:吊裝設備的穩定性影響吊裝過程中材料的安全和安裝時校正操作的安全性等。技術因素是對施工質量產生最大影響的因素,包含了施工各個環節的技術,如:裝配技術、測量技術、吊裝技術、構件連接技術、質量測定技術等,每個專業技術的良好使用都是對施工質量的一道保護程序。環境因素主要是指現場秩序和氣候類環境實況,現場秩序出現混亂會打破施工平衡,氣候則對材料和施工精度產生直接影響,如:高溫天氣下各種材料熱脹原理下容易破裂。管理因素則是現場施工管理力度和制度,是否執行了精細化管理與全過程管理,缺乏管理力量的引導和監督,施工作業的可靠性必然會打折扣。
所謂的前置性管理,即是施工作業之前的必要管理工作,包括材料進場控制、前期方案預設、前期考察與其他各項準備工作。首先,應當與設計單位、業主單位和材料生產廠家進行溝通,就工程設計方案對施工流程、注意事項、合同內容和材料生產進行討論和驗證,要求生產廠家能夠保證構件質量,向設計單位尋求方案講解,根據設計內容與業主方討論如何安排施工進度,確保材料安全、施工有序、建設有據。其次,需要做好風險預設工作,即根據行業內裝配式建筑的生產經驗,擬定施工細節和施工要點,并針對施工要點編制《施工作業指南》或《施工作業要求》,如:某項施工技術的具體使用條件、使用流程、使用注意事項和技術工藝標準,通過詳細的說明,奠定有序施工的基礎。其三,做好風險防范工作,要求從事建筑施工的企業必須設計一份風險規避與應急方案,對施工中出現的各種不合理現象都能進行修正約束和修正、
應當對施工現場進行優質管控。要根據前期計劃安排,落實場地規劃任務,安排好塔吊、材料中轉、設備維護等多個環節的安排,努力保障現場施工秩序。對施工過程中的保護措施應當反復確認,由于沒有專業性的裝配式工程保護措施,所以采用保護之前需要經過技術和管理部門一同討論商議,制定一個穩妥的建筑防護方案。對裝配式施工進行全面的質量控制工作,核心就在于對技術的控制,根據施工常見問題推斷,對以下幾種技術的使用需要特別控制。吊裝建筑構件,要求對構件材料進行標號,并由專人指導安裝,吊裝過程中遠端吊裝需要計算塔吊和相關時設備的屬性數值,要將安全系數控制在高位點。連接處要求不同施工作業小組分別上報,并對鋼筋、套筒等連接設備和關鍵設備的位置、造型、數量、規格、施工結果進行詳細記錄,由專人整理之后交施工質量安全監管總辦事處,核對施工相關信息無誤后,下達準許施工指令,并將資料保存。
現代工程建設尤其需要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因為生產制度的制定與執行都要依靠人力完成。一方面,是要權利落實管理制度,需要以對傳統生產管理為參考,實現由準備至驗收的全過程管理制度,設立優質監管團隊,除了能夠在理論上進行監管之外,還應答具備一定的施工能力和施工技術,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完成細節管理。另一方面,需要監理細化管理機制,即對施工的各個精細化環節進行控制,例如:按照不同的技術和施工流程,將施工過程分為若干個組成,如:塔吊組、拼裝組、連接組等,實行組長責任制,并討論制定專門的施工適量管控制度細則。此外,必須做好質量控制制度建設,以現場巡查質檢和施工自檢制度為主,組建現場督察小組,對施工作業的技術、流程、效果等進行跟蹤監督,發現問題及時指出,要求及時更正和彌補。在施工完畢后,快速采取驗證措施,通過對施工結果的各種檢查,判斷施工質量是否達標,例如:使用超聲波技術檢查墻體組成和穩定性。
裝配式建筑的出現與大量推廣,是市場需求下的必然趨勢,在未來建筑行業中,裝配式建筑會占據重要地位,因此必須要在當前施工過程中,做好經驗總結,做到科學合理的管控。在落實管理工作時,需要考慮如何做好事前控制,以防范風險為主,通過預設控制措施和風險預演等辦法,對施工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進行分析,并構建風險應急處理辦法,實現事前事中雙結合,為施工環節保駕護航。在行業競爭逐步激烈的當下,唯有不斷優化管理方法,才能確保施工企業的競爭力,穩固企業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