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丹蕊 天山電影制片廠
電影《馬背上的法庭》是王力扶編劇,劉杰導演,上映于2006年的一部作品。影片以西南邊陲山區的基層法官騎馬翻山,進入百姓家開庭斷案的故事作為原型,描繪了三名法官的一次辦案旅程。電影在2006年獲得了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獎”,上映后獲得業界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影片通過三名法官,從“雞頭村”進入,自“雞尾村”離開的一段行程,采用一個個案件并行串聯的方式,描繪出中國基層法律工作的艱難處境。
法律的研究來自對何為平等、公正和正義等問題的訊問。法國作家阿納托爾·法郎士1894年說:“在其崇高的平等之下,法律同時禁止富人和窮人睡在橋下、在街上乞討和偷一塊面包。”區別于道德,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1]
在中國,特別在中國農村,有一種根深民間鄉土的社會規則。在這里,村長往往擁有最高權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建立在“鄉土人情”基礎上,面對是非對錯,以一套獨立于法律之外的處理模式。電影《馬背上的法庭》是以這種狀況為基礎,講述兩種不同的規則的沖突。
敘事學的研究起源于西方,在西方敘事學的影響下,中國敘事學立足本國文化,通過對中國古典小說、詩文、史書的敘事美學與敘事技巧以及敘事模式的研究和總結,獲得了卓越成果。其中,對于中國古典名著的研究,更是給敘事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和新方法。[2]
影片設置了三個主要人物,46歲的摩梭族書記員楊阿姨沒有文憑,即將離崗退養,這是她最后一次辦案。年輕的彝族大學生法官阿洛是楊阿姨的接替者,第一次下鄉。五十幾歲的鄉村法官老馮是隊伍的主心骨,連接兩個人物的軸心。片中,還有一匹馱著國徽一路行的老馬。
3+1人物組合,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中的人物設置,師徒四人加一匹白龍馬。《西游記》講述師徒四人西行取經,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取得真經的故事,師徒四人在旅途中歷經了各種磨難考驗,并用這種方式,展現出取經之路的誠意和德行。影片的人物設定同樣采用了這種方式。
電影涉及的主要情節,聚焦在法與理的抉擇之上。
三人在摩梭族雞肚寨過夜時,馬和馬背上的國徽被偷。法官老馮要報案處置,山寨女長老卻說:“偷馬的事不能叫公安。”女長老將自己的馬給了老馮作為補償,之后憑借個人的方式找到了被偷的馬。在這里,法官老馮更多考慮“盜馬案”的法律量刑,女長老則站在村寨和當事人的聲名角度。
楊義先生在他《西游記》的研究中,將這本書與明代儒、佛、道三教歸一的時代文化背景相聯系,指出“三教歸一,借發掘自我的生命根性去體悟天地玄奧真諦的文化思路,也是《西游記》作者汲取當時的文化思潮而創造神話民界的基本思路。”[3]電影《馬背上的法庭》在描述法官老馮面對這一事件時,著力表達法理與情理之間的平衡、和解與妥協的問題。
另一個案例發生在年輕法官阿洛和他做村主任的岳父姚葛之間。鄰村的羊越界吃了村里的草,按照村民民主投票的決定,“羊子吃了我們的草就是我們的羊”。姚主任趁喜事宰羊宴客,被尋羊而來的鄰村村民逮個正著,討要說法。宴席酒醉,法官老馮批評姚葛“不懂法”,新郎法官阿洛也守著“法律的尊嚴”,吐出一句“不合法”。老岳父被激怒,以阿洛“胳膊肘往外拐”為由,不把女兒嫁給這個“公家人”了。
在這里,民主投票決定的村規民約違反了法律規定,法官阿洛在面對岳父的質問時,守護了法律尊嚴,卻“失去了”媳婦。這種對法理與情理的抉擇判斷,充滿了無解和反諷。
浦安迪教授《中國敘事學》中提到,《西游記》作者的反諷筆法見于他對各個人物的描述,玄奘的不濟與膽怯,孫悟空的急性,豬八戒的懶散以及沙和尚的過分陰沉上,充滿了傳統正面英雄的反向柔弱傾向。更在玄奘理應堅定(例如在面對性誘惑場合)卻暴露了內在虛弱性的重要事例中,反諷的色彩更加濃厚。[4]
反諷意味的情節,還用在對法官老馮的刻畫之上。在一起分家案中,妯娌為奪家中一個壇子爭執不已,老馮上前摔碎壇子,自掏腰包,對二人進行了賠償。在這里,法理在面對生活瑣碎時,身為法官的老馮知法犯法,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處理問題。
與此同時,兩代法官對現實與表面的理解,也有很大的不同。老馮看來,幫被告從原告處牽出豬仔滿街跑,沒什么大不了,阿洛看來,是對法官形象的玷污。再例如,普米族雞喉寨發生的豬拱罐罐山(骨灰冢)案中當事人帶有迷信色彩的訴求(辦場法事),阿洛以法律不支持迷信為由簡單地加以駁回,并不能徹底化解糾紛,最終還是老馮出面協調。
對比兩個案件,前一個屬于執行問題。在當時情形下,通過正規的執行程序,出動法警,或用強制手段,不僅興師動眾,對時效性、經濟性上都沒有好處;相反,老馮的處置辦法的確公平有效。豬拱罐罐山(骨灰冢)案,涉及的其實是法律與宗教(包括被視為迷信的宗教儀式)的沖突,老馮的處理方式——支持要求賠償的訴訟請求,至于法事則不置可否——頗富智慧,其實質是將法律/司法限制在其必須且可行的領域而不越界,讓法律的歸法律,宗教的歸宗教。在中國傳統敘事中,這種講述故事的方式,就是對儒釋道三家和解歸一的一種文化處理方式。
故事的高潮和結局設計在老馮的意外墜崖。中國傳統敘事的角度,陰陽互補的“二元”思維原型,進入文學創作之中,形成了源遠流長的對偶美學。高明的傳統批評家則更明確地探討對偶結構中異與同的結構交流與滲透。通常的故事中,也有類似于“宿命”的解讀方式。[5]
影片中,老馮進入審判之旅,就在山路上祭奠了死去的同事。之后的故事講到,這名同事是因為疲憊,在旅途中意外墜崖。老馮的旅程終結,年輕的法官阿洛成長起來,老馮在相同的位置,跌落山崖犧牲。這種頭尾相應,相互隱喻的敘事模式,是中國傳統敘事中“對偶”的一種敘事方式。
從整體來看,電影《馬背上的法庭》是行進中的鄉土中國司法現實境遇的一個隱喻。山路蜿蜒,眾聲喧嘩,各種曲折、尷尬、質疑、沖撞,甚至孤獨而行,墜入懸崖都被人看不到了……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乃至全球化已經成為主流的時代。影片中的《馬背上的法庭》中時刻出現的中國傳統敘事技巧,構造出一個屬于中國普通觀眾的傳統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