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亮 臨沂市廣播電視臺
傳統電視新聞采攝包括兩個環節,既采訪和攝像,一般來說,在新聞采訪時,先要進行新聞了解,然后到現場進行采攝工作,然后撰寫新聞稿,并且進行剪輯。但是這種模式網絡時代顯然已經落后于現實情況的發展,尤其是電視新聞直播和移動視頻新聞的興起,對于新聞采攝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既采攝的同步意識和現場意識,前者指的是電視新聞采訪和攝像的語言同步,后者指的是增強現場感。
移動互聯網時代讓短視頻和網絡直播成為新熱點,傳統電視新聞日益受到挑戰,盡管電視媒體已經逐步向移動互聯網新媒體滲透,但是媒體作業方式的調整仍然需要一段較為漫長時間的轉型。尤其是各個地方電視臺,采攝思維傳統守舊,認為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還存在差異,網絡媒體只是一種特殊的形式。很多電視工作者甚至存在這樣的認識,他們認為電視媒體是不可替代,在市場中仍然占有主導地位。這是由于他們還沒有跳出傳統電視新聞編輯的思維,對電視媒體發展所面臨的現實危機缺乏客觀的認識,導致采攝工作嚴重脫離于時代。
電視新聞播出平臺正在向網絡端轉移,人、信息與電視新聞媒體的關系被重構,傳統電視新聞采訪和攝像技術也必須要相應革新。
電視新聞采攝要力圖增加現場感,拉進和觀眾的距離,甚至要打造豎屏時代的直播方式,爭取在第一時間內對現場正在發生的影像和聲音進行傳播。電視新聞采攝必須要充分考慮到PC 端和移動端的視頻觀看需求,重點結合移動端短視頻用戶的需求進行采攝創新,這樣才能夠順應新時代的發展。
在傳統電視新聞采攝中,存在現場互動不足,技術能力較弱,移動設備信號不穩定,采訪和攝像語言不同步,采攝工作現場感不強等問題。傳統電視新聞場景單一,信息量不足,不足以支撐整個現場報道。在語言補充上,如果不能做到及時快速,那么新聞的同步性就比較差。同時如果采攝中缺乏現場意識,那么觀眾就沒有在現場的感覺,導致距離較為遙遠。因此在電視新聞的采攝中,要建立創新思維,打破傳統理念,使之符合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要求。具體來說加強同步意識和現場意識的創新,給受眾帶來同步體驗和現場感知。
大量應用新技術,沒有技術條件電視新聞就會停滯不前,沒有數字技術和衛星技術電視新聞采攝的同步性就不能實現,現場感就會被削弱。現場感源自對現場攝像的感知和采訪語言的同步體驗,為了達到眼見為實的效果,新聞記者要強化抓拍意識,善于捕捉現場的閃光瞬間。同時要加強自己的采訪和攝像基本功訓練,除了傳統的形象聲音舉止、氣質、表情、魅力之外,還要提升臨床應變能力,能夠根據攝像語言的變化同步組織自己的采訪語言,將二者融為一體。更為重要的是建立品牌形象,打造優質的電視新聞內容,利用采攝技術提高其生產能力。
為了提升同步意識,就要建立移動互聯網思維,時時刻刻想到自己面臨移動新媒體的競爭。因此在采訪上要更專業,互動上要更積極,傳播上要更多元化。在讓受眾隨著鏡頭移換場景的過程中,采訪語言和交互語言也要同步,給用戶打造直播的交互性和場景化的體驗。更為重要的是要有互動思維,在節目中通過充分互動拉近距離,實現攝像畫面和采訪語言的統一,比如讓用戶通過提出意見、建議、留言等方式,積極參與節目互動。同時還要培養“寧搶三分,不讓一秒”的意識,處理好攝像和采訪的關系。攝像人員在選材時,要選擇那些最富感染力的細節和場景,通過搶鏡頭和抓拍的方式抓住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比如救火現場和球場時刻。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先攝像后文字和先文字后攝像方法都不具有時效性和現場感,因此可以采用采訪和攝像同步進行的方法,結合智能編輯等技術,提高采攝同步的意識。
現場意識決定現場的表達力,因此在攝像過程中要善于使用鏡頭語言,提升畫面的感染力,在網絡時代除了要充分利用原生態直播的力量,還要充分向受眾展示一個真實的世界。采用多機位拍攝技術,深挖現場資源,全面掌握新聞現場。在不同地點假設機位,改變過去畫面單一的問題。比如在高鐵開通等節目中,電視臺在關鍵站點架設多個機位,這樣就能夠全方位展示新聞事件。在采攝過程中,甚至可以結合VR 技術,與多機位攝像相結合,給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鏡頭語言使用的過程中,要將新聞事件清晰地呈現給觀眾,打造多維度的立體語言。
采訪和攝像是新聞編輯兩個最核心的環節,在融媒體時代,傳統的采攝工作遭遇到挑戰,因此必須要培養新聞工作者的采攝現場意識和同步意識,提高新聞節目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