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水
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里,既看當前,又看長遠;既看靜態,又看動態;既看局部,又看全局,這并不容易,但我們應該這么做。
每年高考季,總有親戚朋友向我咨詢孩子填報高考志愿的事。我只能像股評家點評個股一樣,說些模棱兩可的話。畢竟一方面我并不清楚孩子真正的興趣愛好;另一方面,我也確實拿不準未來究竟什么樣的專業才能持續“吃香”。在親戚朋友們眼中,“好專業”無非是將來就業好、收入高,若僅憑過去和現在的就業情況作出推薦,無異于刻舟求劍,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著名哲學家、思想家羅素講過一則令人深思的故事:在一個火雞飼養場里,有只火雞持續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了主人投喂的規律。它得出“每天上午9點鐘,主人會給我們喂食”的結論,并興奮地告訴其他火雞。直到感恩節前一天上午9點,它等來的不是食物,而是一把尖刀。
單純依靠過去的經驗去推斷未來,是典型的線性思維。用這種直線的、單向的、單維度的思維方式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認知容易表面化、片面化和簡單化。如果據此作出決策,很可能南轅北轍、誤入歧途。
打個比方,過去一些年來,我國的GDP、公路貨運量和小汽車保有量都呈快速增長態勢,表現為正相關關系。有些人據此認為,隨著未來經濟不斷發展,公路貨運量和汽車保有量還將持續增長,所以公路特別是高速公路還需要大量建設。其實未必,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運輸方式的多元化和生產力區域布局的改善,GDP和公路貨物運輸量耦合度不一定正相關,有些地區盡管GDP會持續增加,但公路貨運量卻可能會下降;此外,受土地、能源、環境等因素制約,我國人均汽車保有量不可能達到美國等發達國家水平。所以,公路規模要綜合經濟發展、產業結構、運輸結構、人口和自然資源等多方因素來考量,既借鑒過往和國外經驗,又不能簡單類比,要做到適度超前,避免投資浪費
一介書生,兩鬢染霜;
三余讀書,四十有惑;
五味俱全,六根不凈;
七言八語,九行十業。。
還有一種線性思維是將結果簡單歸因,或者把次要因素當成主要因素。比如說,交通事故的發生大多是由于駕駛員操作不當。但現在有一種令人費解的傾向,出了大事故,一定要在公路方面找原因,路線直也好,曲也好,路面平坦也好,起伏也好,都是缺陷。事實上,線路的直和彎、路況的好和差,與交通事故的出現并不形成必然的因果關系。有時候,路線順直,一馬平川,反倒會讓駕駛員放松警惕,油門一不小心就踩猛了,事故因此就發生了;有時候,路線彎彎曲曲,路面起起伏伏,倒讓駕駛員加倍集中精力,車速不敢過快,生怕有什么閃失,“小心駛得萬年船”。這可不是想當然,咱們用數據說話:目前統計的事故中,約98%以上是由于人和車的因素直接導致的,道路和環境因素占比不到1%。可見網上熱傳的所謂“十大危險路段”“十大死亡路段”等都犯了不科學、不合邏輯、不符事實的謬誤,卻在公眾心中形成深刻的錯誤導向,其負面影響至今無法消除。據此加諸路方的種種嘲諷、批評甚至指責,也是極不公平、不負責任的。
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里,線性關系是特例,非線性關系才是常態。要認清現實世界的復雜性,打破線性思維的慣性,運用系統思維、辯證思維、逆向思維、動態思維、發散思維等非線性思維,對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維度去思考,才更容易看清其實質、成因,找出解題的關鍵。
既看當前,又看長遠;既看靜態,又看動態;既看局部,又看全局——這并不容易,它需要我們廣泛涉獵多學科知識,盡量獲取研究對象系統、全面的信息,建立起“多元思維模型”。著名投資家查理·芒格說:“只要掌握100個思維模型,就具有普世智慧了。”對于普羅大眾來說,掌握它十幾種,你就算是個“老司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