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菡 李家菊 安徽省壽縣明珠幼兒園
《綱要》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庇變簣@教育活動應寓教育與生活、游戲之中,這是當今“教育回歸生活”這一理念在幼兒教育中的反映。因此,只有將生活作為幼兒教育的資源,才能使幼兒教育更生動、更和諧、更顯張力。為此,我們嘗試把主題活動與幼兒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選擇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素材,為幼兒創設“實習場”式的游戲情境,再現生活,引導幼兒去探究、去創造、去學習。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對課題“如何創設與主題相呼應的幼兒生活實習場”進行了探索與研究。
1、實踐意義:
(1)創設生活實習場是實施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
(2)在實施“生活化、游戲化課程”的過程中,關注現實生活,關注幼兒在主題活動中的關鍵經驗,不斷挖掘課程資源,為幼兒創設富有探索性、交往性、創造性的生活實習場。
(3)通過實踐研究,有效落實《綱要》和《指南》精神,實現“玩中學”、“做中學”,促進幼兒健康地成長。
2、理論意義:
(1)課程的“社會化”。我們的研究使幼兒園的教育不僅僅只局限在幼兒園,還充分利用了各種有利的社會資源。
(2)注重環境,利用環境。陳鶴琴認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一部活教材,因此,我們充分利用好“大自然”這個活教材,讓幼兒了解身邊的事物,認識社會、適應社會,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大膽實踐,嘗試著用自己的方法去改變身邊的事和物,從而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
(3)做中學。皮亞杰倡導“兒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在實習場活動中,我們提供與幼兒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和興趣相適應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在觀察、操作中,想出各種新玩法,無形中發展了幼兒的智力,提高了幼兒動手操作能力。
(4)我們的研究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綱要》《指南》的理論內涵,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根據主題教育目標,充分挖掘社會資源的教育價值,為幼兒創設開放的空間和真實性、操作性、適宜性的“實習場”情境,再現生活,引導幼兒去探究、去嘗試,讓幼兒在合作學習、快樂學習中得到發展,使區域游戲真正成為幼兒體驗生活的實習場、自由暢想的大舞臺。
1.探索如何將主題活動與生活實習場有效地整合起來,開展與主題相呼應的生活實習場。
2.探討在與主題活動相呼應的生活實習場中如何提供豐富的、有層次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能更好地在與操作材料的互動中獲得相應的生活經驗,發展各種能力。
3.探討在實習場活動中教師如何觀察、指導幼兒實現自己的構想,促使幼兒的游戲能順利、有序、深入地進行,讓幼兒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研究方法:調查分析法、觀察模仿法、創設環境法、主題活動法、移情訓練法、角色扮演法、評價鼓勵法、教育觀摩法。
研究途徑:集中學習與自學、各類游戲活動、主題教育活動、實踐活動、觀摩與研討。
本階段,我們進行了課題的各項籌備及開題工作。組織教師進行理論學習和研討,讓參研教師對課題內容有了初步的認識,明確了自己在課題中的作用,能夠根據課題組的計劃和要求,結合不同主題及班級幼兒實際情況,找準切入點開展課題研究工作。
本階段重點組織教師探索:其一,如何將主題活動與生活實習場有效地整合起來,探討開展與主題活動相呼應的生活實習場的實施策略。其二,探討在與主題相呼應的生活實習場中如何提供豐富的、有層次的、操作性強的各類材料。其三,聘請專家指導,幫助教師解決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疑慮和困惑。
通過上一階段的實踐與研究,本階段研究重點是:探索在與主題活動相呼應的生活實習場中教師的指導策略。
1.實習場的創設要具有真實性、操作性、適宜性。
首先,我們關注實習場情境的真實性。我們為幼兒創設的情境是真實的生活場景,包括提供真實物品、創設虛擬場景、提供替代物品,讓幼兒在擬真的游戲中有真實的感受和體驗,從而獲得真實的經驗和能力。例如:在“愛家鄉”主題活動中,我們創設了逼真的實習場游戲“五谷磨坊”,讓幼兒扮演“工人”,用各種豆子、水和磨進行加工活動,體驗豆腐初步的加工過程,獲得真實感、成就感和喜悅感。
其次,我們重視實習場的操作性。我們根據幼兒“在行動中學習”的顯著特點,為幼兒創設操作、探究的機會,鼓勵幼兒通過自身實際行動、與同伴合作來共同完成當前的實際任務。例如在“小醫院”中,我們投放了醫生的系列用品,鼓勵幼兒通過操作初步嘗試扮演醫生和病人的角色,了解看病的程序。
最后,我們強調幼兒生活實習場的適宜性。在為幼兒創設真實的游戲情境過程中,我們充分考慮游戲內容對于特定階段幼兒發展的適宜性。如:“娃娃家”“小商店”這樣的游戲情境會讓小班的孩子們樂此不疲;而大班幼兒比較喜歡“棋區”“開心農場”等競賽式、小組合作式游戲。
2.結合主題活動創設相關實習場
我們將適宜的主題活動內容巧妙融入到實習場游戲中,提高幼兒對主題活動相關內容的認識和關注程度。例如:我們根據主題活動“我的家鄉”創設了“壽州特產超市”,提供了含有較多關于家鄉特產的教育環境,讓幼兒在不斷操作中不僅能豐富幼兒對家鄉特產的了解,而且培養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3.合理設置游戲空間位置
在創設實習場時,我們注重選擇最適宜的空間來創設活動區。例如:把“壽州牛肉湯”等需要大空間的區域設置在走廊里;把“小書屋”放在光線比較好的地方;把比較嘈雜的建構區放在寬敞的地方;將自然角放在朝陽的地方……
4.從幼兒的興趣出發創設區域游戲
幼兒的知識經驗積累都來源于興趣,興趣能把幼兒的認知與行為較好的統一起來。例如:在“壽州小劇院”里,幼兒饒有興趣地穿著自己喜歡的服裝、選擇自己中意的樂器進行表演,了解了不同樂器的音色,展示了自己的才藝。再如:在“夾豆豆”游戲中,幼兒在專注的夾豆豆過程中,練習了分類、數數、認識各種豆子,同時幼兒的專注力得到了培養,手部小肌肉群也得到了協調發展。
在觀察中我們不難發現:當幼兒對某一事物充滿興趣的同時,他們就會從中學到很多東西,也就是吸取養料,而這種學是積極的學、主動的學、快樂的學。
5.科學制定實習場游戲規則
實習場既是幼兒的一種自主學習活動形式,又是教師所組織的一種教育活動形式。實習場游戲規則的制定應該是由教師和幼兒來共同完成的。首先,有些活動規則需要在活動前就必須提出來。其次,有些規則是在活動中逐步形成的。
6.根據幼兒的不同水平開發和利用多樣性的活動材料
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存在著個別差異。為了使實習場活動真正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并能真正促進每個孩子的發展,在投放新的游戲材料時,我們為幼兒提供的任何一種材料都有多種玩法,能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需要,力爭讓每一個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不斷有新的發現。比如:在《汽車城》中,我們投放了各種各樣的玩具車,讓幼兒根據各種小汽車的顏色、種類進行排序,能力弱的可進行兩種類型和顏色排序,能力強的可進行三種以上類型、顏色排序,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在活動中獲得較好的發展。
7.創設互動性強的區域游戲
我們根據主題的開展及時的調整和增設相應的區域,并采取不同的形式,讓區域游戲能真正互動起來、“活”起來。
例如:在游戲《壽州牛肉湯》中,我們準備了幼兒熟悉的制作牛肉湯的相關材料,通過老師的鼓勵、幫助,初步學習炒、拌、切、剪的技能,進一步拓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讓幼兒了解大廚、服務員與顧客的關系。在游戲《馬路上》中,教師和幼兒一起共同收集玩具小汽車,創設馬路、紅綠燈、各種汽車、加油站等場景。讓幼兒通過扮演司機、加油站服務人員和交警等,進一步了解交通常識,遵守交通規則,同時讓幼兒在與同伴共同游戲中體驗合作的快樂。
8.開發和利用動態性的游戲材料
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水平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盡量提高動態性的材料,例如在“娃娃家”中,我們為初入園的小班幼兒提供了生活中常見、熟悉的簡單模擬家具,讓他們初步嘗試模仿“家庭”游戲。到了中班,我們再為他們提供一些生活用品:各種廚具、洗漱用品等,讓幼兒自然地將熟悉的、真實的生活在游戲情景中加以呈現,同時又獲得新的生活經驗。我們還和幼兒一起根據活動需要尋找、搜集一些適合本階段游戲需要的各種廢舊材料,并和幼兒一起精心設計,將這些廢舊物品制作成各種幼兒喜歡的操作材料,這樣既能幫助幼兒鞏固相關知識,又能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
9.開發和利用本土化的游戲材料
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挖掘出具有本土化特點的區角材料。比如“壽州豆腐腦”“壽春特產超市”中,我們投放了擬真的石磨、豆類等自然材料,組織幼兒進行分類、磨豆漿、義賣等多種系列活動,發展了幼兒的多種能力,探索出了更多的對幼兒能夠產生教育作用和操作能力發展的方式方法。
我們在創設實習場的時候,各班教師充分利用家長園地、家長會、個別交流、開放日等途徑,積極向家長宣傳這些廢舊材料的價值,并以實物展示、觀摩區域活動等方式,讓家長直觀地了解這些廢舊材料在幼兒園的使用價值,動員家長將家中不用的廢舊物品都收集起來帶到幼兒園,為幼兒園開展實習場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
與主題活動相呼應的生活實習場的組織過程中,教師應觀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導在后,因勢利導,幫助幼兒實現自己的構想,促使幼兒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1.實習場活動中教師的集體指導
在實習場活動中,教師是操作材料的投放者和幼兒活動的觀察者、引導者、支持者。如:在開展主題活動“愛家鄉”時,我們根據孩子們的興趣創設了實習場“壽州麻辣燙”。剛開始,我們投放了制作麻辣燙的步驟圖、麻辣燙的半成品等,幼兒通過操作學習制作麻辣燙,在制作過程中出現了爭論。因此教師讓幼兒回家和家人一起觀察一條街麻辣燙,并讓家人為不同的麻辣燙拍照,等到了幼兒園向大家介紹自己看到的麻辣燙,并將圖片放到展示區供大家欣賞、交流。教師根據幼兒的疑問,沒有將答案直接告訴幼兒,而是引導幼兒自己從觀察、交流以及自己的操作過程中,獲取所知,使幼兒從中體驗到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知識的樂趣。
2.實習場活動中老師的隱性指導
我們開展實習場活動的目標就是充分發揮幼兒的個人潛能,讓幼兒自由、主動、活潑地去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實習場活動中,我們充分理解、尊重、信任幼兒,鼓勵他們按照自己熟悉、喜歡的方式進行游戲,尋找快樂,獲得發展,有效避免了孩子被動接受、一味模仿的現象。比如:中班幼兒的語言有了一定的發展,理解語意的能力也在逐步增強,于是,我們就可以直接采取用帶有啟發性、建議性的語言來引導幼兒主動地去參與游戲,實現自己的構想,促使自己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3.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熟練、靈活地運用技巧解決問題
實習場活動屬自主的游戲活動,幼兒在高度的自由活動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時就又需要教師發揮其主導作用,熟練、靈活地運用技巧來解決問題。在“小老師”游戲中,由于老師及時、巧妙、有效的引導,孩子們不僅能開心、快樂地進行游戲,還學會了互相禮讓的好習慣。
4.引導幼兒遷移經驗、運用經驗
我們在引導幼兒講述經驗、展示成果的同時,堅持啟發、引導幼兒進一步遷移、整理、提升所獲得的經驗,并能積極、主動的進行再探索、再游戲。例如大班的“燒烤店”游戲中,我們先請“小設計師”大膽介紹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讓其他小朋友說說自己的建議,這樣,讓幼兒在相互交流中樹立了創作信心,豐富了創造經驗,使幼兒能更自信地進行游戲。最后,我們為幼兒提供了展示作品、介紹作品、推廣作品的機會,讓幼兒在不斷豐富的游戲情境中積累了經驗、體驗了成功感,并將游戲情節向更深的方向發展。
5.組織幼兒進行簡單講評
教師對實習場游戲中的指導還應包括游戲后評講的指導策略。由于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他們在每一次的游戲中都會產生很多的問題與糾紛,教師必須認真觀察,并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有效引導幼兒進行評講、總結,以便于幼兒在下次的游戲中吸取經驗,解決問題,更好地將游戲深入開展下去。我們可以引導幼兒說說自己是怎樣玩的、學到了哪些本領、遇到了哪些問題、還想怎么玩等,幫助幼兒積累經驗,鼓勵幼兒到沒有玩過的區域去嘗試,以獲得均衡、全面的發展。
1.教師、幼兒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2.形成了一套如何將主題活動與生活實習場有效地整合起來的設計思路。
3.探索出與主題活動相呼應的生活實習場的環境創設、材料投放和觀察指導的策略與方法。
4.形成了以課題組為主導,全員教師共同推行課題的研究機制。
5.研究形成了結題報告集一份。
1.充分挖掘社會資源的教育價值,為幼兒創設開放的空間,讓社會角成為幼兒體驗生活的實習場、自由暢想的大舞臺。
2.將五大領域和運動、認知、情感等發展領域有機聯系起來,為幼兒創設一個富有探索性、交往性、創造性的生活實習場。
3.探討出在主題性區域活動中如何提供豐富的有層次的可操作的材料,從而讓幼兒更好地在與材料互動的過程中獲得相關的知識經驗,發展相關的能力。
4.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有效推進了新課程的實施,促進幼兒園的可持續發展。
5.有效落實《指南》精神,實現“玩中學”、“做中學”,促進了幼兒健康地成長。
經過一年半的實踐研究,現已完成了課題的設定任務,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但此課題研究給我們留下了幾點思考:
1.要進一步加強教師對幼兒生活實習場開展過程中的觀察與指導,注重生成區域活動的創設與組織。
2.幼兒園要在幼兒生活實習場活動中有持續的跟進策略,堅持深入研究,鞏固研究成果,真正達到幼兒園、教師和幼兒的共贏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