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坤 梁婷 安徽省合肥市濱湖啟明星幼兒園

孩子進入大班后,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幼小銜接教育,做為家長不知道怎樣配合老師讓孩子更好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做為教師有時也不能很好的做到讓幼兒園孩子更順利更融洽的過渡到小學教育,所以導致了很多幼兒上了小學后,出現極度的不適應。由于幼兒園和小學是兩種不同模式的教育,所以很多孩子上了小學后,表現出來的不適應狀態常常讓人很擔心,很焦慮。例如:有些孩子上課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等,很大的原因都是因為幼小銜接不當所導致。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讓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在時間上與小學過渡、在課程上與小學過渡,從思維方式、學習習慣、社會技能等方面適應小學生活,有效做好銜接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幼兒園和小學是兩個完全獨立的辦學機構。雖然幼兒園大班也做一些諸如開展有關上小學的主題活動、參觀小學校園等,但這些點滴的做法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銜接。然而對于教育對象的個體來說,幼兒園和小學都是其完整的教育體系中前后關聯的組成部分。相似的身心特點遇到相差很大的教育課程與課時,給一年級的新生帶來了很大的學習障礙。同時,在課程的安排上也會有所不同,例如在幼兒園每天的教學活動為1-2次,而小學一年級的課程為6節教學活動。這樣的反差導致很多一年級新生很難適應小學的學習。所以為了能夠更好地讓大班幼兒順利過渡幼小銜接,我們開展并實施了適合大班幼兒過渡到小學一年級的幼小銜接課程,結合大班幼兒自身特點,在課程的設置上圍繞著:童趣性、科學性、遷移性和拓展性的原則,即:識字,但不寫一個字;玩好數學,但不算一道題;加強閱讀,但不學一個拼音;注重激勵,但不考一張試卷。依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要求,并且結合大班幼兒的自身特點,在課程的選擇方面選擇適合學齡前5—6歲兒童教育所使用的課程資源。涵蓋了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及區域游戲活動設計等系統的幼小銜接課程,課程內容與要求以活動主題形式貫穿,同時采用游戲化教學的方式,這樣更加適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也能夠讓幼兒更有興趣的投入其中,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避免了小學化的傾向。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教學模式上采用游戲化教學模式開展主題活動,并與區域游戲活動相結合,體現幼兒的個性化學習,提高幼兒動手、動腦能力,從知識體系、學習方法、學習方式、學習品質等多個角度考慮與小學的銜接,力求達到多元、開放、創新的課程形態。
在選擇課程上根據學齡前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學前一年教育的目標,精心選擇了適合低幼的文學作品,以故事作為課程構建與發展的載體,來整合兒童各領域的學習經驗。故事是具體、形象的,兒童的學習也是生動、鮮活的,它一改小學化的教學模式,也不讓兒童僅僅停留在游戲學習中,而是讓兒童在閱讀、體驗和創造性表現文學作品等多種生動活潑的教育活動中,構建兒童對自我、他人,對社會、自然的認識與理解,同時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養成兒童的閱讀和思考習慣,發展他們的語言傾聽、理解和表達能力,鍛煉他們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合作能力。這樣的課程學習形式對兒童來說,是自然的、親切的,是具有吸引力和富有教育價值的,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從內容到形式也都是非常貼切的。例如:在大班一定要重點培養孩子的有意注意,培養孩子的傾聽習慣,因為傾聽能幫助幼兒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幼兒的閱讀興趣,加強幼兒的閱讀能力,因為閱讀能對孩子一生的學習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加大了幼兒的閱讀時間,我們利用每天早上的時間進行簡單的晨誦活動,從而培養幼兒對閱讀的興趣。
幼兒的健康,我們也不可忽視,所以在課程的設置方面,我們加大了體育教學活動,結合《指南》精神,根據幼兒一日活動作息安排,每天的體育活動,增強幼兒的體質教育很有必要,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合的體育內容,從而發展幼兒的多項技能,因此,在幼小銜接課程中納入了足球、輪滑等專項健康課程,并結合主題活動內容,全面培養幼兒身心素質,促進兒童身心和諧發展。

在數學活動方面,以往的教學模式都是采用教師教——幼兒學的傳統模式,基本上這種教學模式,幼兒是被動的、不情愿的,違背了幼兒的心理發展,從而時間久了,勢必會大大降低幼兒對數學的興趣。《指南》建議幼兒“在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依據這一理念,我們打破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改變教學觀念,讓幼兒在生活中尋找數學,逐步形成數學感和數學意識;將數學活動引入到生活中,真正的做到了學以致用,并且通過運用數學,來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從而獲得自信。在幼小銜接課程的設置上,數學領域我們從多方位,多角度去選擇適合幼兒開展的教學活動,例如超腦麥斯課程,在科學探究中主要通過一些數學的操作來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利用多種材料加以多種感官,通過讓幼兒動手操作,感知數學活動的有趣,體驗在玩中學,學中玩的樂趣。
除了數學領域,在課程的設置上我們還加入了藝術領域相關的教學內容,結合《指南》中藝術領域的目標: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獨特方式,它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藝術對一個人生理和心理的調節,讓人受益終身的好處。所以在課程設置上我們大膽的將幼兒的感受作為主體,通過所教授的歌唱、韻律等教學內容,充分與平時的區域游戲活動相結合,讓幼兒感受和大膽表現音樂旋律的美,并且能夠跟著音樂的節奏進行大膽的創編,真正將平時開展的音樂活動融入到游戲活動中。美術活動我們依然以孩子的興趣做為切入點,加入了中國傳統的民間手工藝活動,通過剪紙、彩繪等各種各樣的民間特色活動,讓幼兒真正感受到藝術活動之美,從而去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并且通過藝術活動的熏陶,能夠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中國特色傳統文化,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
總之,幼小銜接課程中五大領域活動的有效融合,主題活動、區域游戲等活動的開展大大激發了孩子們學習興趣和學習愿望;開設的超腦麥斯、經典誦讀、圖書館課程等更是讓幼兒在動手、動腦中提升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足球和輪滑的課程設置更是增強了幼兒的體魄和自信。豐富的課程設置及實施對幼兒適應小學生活,減緩入小學后學習壓力、生活壓力及心理壓力起著重要的作用。
課程的設定,需要幼兒園、小學教師的共同配合,園、校兩方教師經常相互聽課,吸取對方授課經驗,取長補短,找出各自身上的教學風格和學習方式,共同探究銜接“點”,達到教學一致。例如:在開展數學活動時,幼兒園老師制定的目標依然是以培養興趣,動手能力等技能方面為主,而小學老師制定的目標是學會,理解,動手操作,表達等多方面技能,所以當幼兒進入大班下學期時,幼兒園教師相應的將學習目標提高一些,在培養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有意識的引導多知識和技能的培養。當然小學教師也根據幼兒特點,把目標層次略微降低,教學方式由小學化教學模式轉為游戲化教學方式,以游戲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更適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兩校教師教學方式的統一促進了課程計劃的制定與有效實施。
我們結合課程的設置,利用資源的便利,帶領大班幼兒近距離的參觀小學,走進課堂,熟悉小學課堂環境,感受小學生的學習氛圍;帶幼兒走進圖書館,跟哥哥姐姐們一起看書、閱讀,學習借閱圖書,了解圖書館禮儀;同時讓大班幼兒多與小學的哥哥姐姐們進行交流,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從而感染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對以后的學習更加有興趣。并且通過組織大班幼兒參與小學的升旗儀式、慶六一節、讀書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加強幼兒與小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幼兒對小學生活更加向往。

幼兒園一日活動時間與小學的作息時間是不同的,為了能夠更好地做好銜接工作,我們把作息時間安排也相應的進行了調整。如:我們的入園時間與小學生進校時間相統一;幼小銜接實驗班在上學期入園時間為生活活動,在下學期調整為晨間誦讀;幼兒園集中教學活動每周是5-7節,而在幼小銜接實驗班我們上學期將課程逐步調整為一周9-10節集體教學活動,下學期調整為一周11節教學活動。生活作息時間及課時的調整旨在于培養幼兒入學的良好作息習慣和學習習慣,既區別于幼兒園,也不同于小學,讓幼兒從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向小學的時間慢慢過渡,給幼兒一個適應期。這樣的安排給幼兒作息時間一個緩沖,在進入小學階段不會突然適應不了。
為了做好幼小銜接課程,我們將一些有關于入小學的主題活動滲透到幼小銜接的課程中。例如《我要上小學啦》《再見了,老師》等,圍繞此類主題活動,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有關幼小銜接的主題教育,通過走進學校、班級,感受小學生的生活,請小學生和老師到班級開展相關講座,將主題活動融入區域游戲活動,設置小學課堂讓幼兒在游戲中了解小學學習和生活等等,緊扣主題教育,將習慣、能力、認知培養滲透其中。
結合大班下學期的活動內容,我們相應的將幼小銜接方面的內容巧妙的滲透到區域活動中。例如:在語言區提供看圖講述,有趣的漢字等游戲,幼兒通過動手操作,感知和加深對漢字的了解和認識,豐富詞匯及語言表達能力;在數學區我們增加了認識時鐘、統計、空間方位等相關知識的操作材料,幼兒通過動手操作,感知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且通過動手操作,能夠知道時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學會合理安排時間,珍惜時間。利用平時的生活,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經驗,來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并能夠合理進行解決,提高自身數學能力。同時我們在其他游戲區,也增添了一些和幼小銜接相關的游戲材料,供幼兒游戲操作。
幼兒園和小學雖然是兩個獨立的教育機構,但是兩者之間又或多或少的存在著必然聯系,雖然說幼兒園與小學課程的設置完全不一致,但是找到兩者之間存在的聯系,研發一套幼小銜接課程作為園、校之間的紐帶,讓幼兒在幼小銜接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獲得知識、能力、技巧、興趣等等,從智力、能力、身體、心理等多方面做好準備,為順利入小學打下堅實良好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