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磊 中鐵西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在國家鼓勵企業“走出去”和“一帶一路”政策深入貫徹落實,“三網一化” “十三五”規劃落地實施,以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機制不斷推進的背景下,近年來國內建筑施工企業對外交流合作渠道不斷豐富和拓展,境外項目欣欣向榮、蓬勃發展。2019年,國內企業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完成營業額11927.5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6%;新簽合同額17953.3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2%;其中與“一帶一路”沿線62 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6944 份,新簽合同額1548.9 億美元,同比增長23.1%;完成營業額979.8 億美元,同比增長9.7%。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建筑施工企業在走出國門,開展跨境業務時也面臨著諸多風險,尤其是因國際稅收政策、制度差異而導致的重復征稅、不合理征稅等稅收風險。企業身處復雜的納稅環境且缺少科學有效的稅務籌劃,稅收成本一路走高,逐漸走向不可控局面,從而大大影響了企業盈利和整體發展戰略實施。“走出去”、發展境外業務是企業極具前瞻性和科學發展觀的發展戰略選擇。基于此,分析當前建筑施工企業境外項目稅收面臨的主要稅收風險,思考對策建議,助力企業加強稅務籌劃,提高綜合效益,加快發展步伐,是一項具有時代內涵、現實意義和借鑒參考價值的研究課題。
目前,建筑施工企業發展境外業務過程中容易遭遇國際政策多元化引發的稅務風險。具體表現為:一方面,個別發達國家往往通過稅收政策調整進行自身貿易保護,從而維護貿易霸主地位,致使國內施工企業開展境外項目過程中面臨較高的稅率和不平等的稅收政策,進而增加了企業稅負。另一方面,在“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國內建筑施工企業加快了“走出去”步伐,但是沿線國家法律政策體系多元多樣,同一地區不同國家政策各不相同。尤其是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其法律法規及政策相對不完善,政策走向極易受到政府和領導人主觀意愿影響,政策變化較快,從而大大增加了建筑施工企業境外項目稅收風險。同時,“一帶一路”背景下,一些沿線國家為了吸引國內投資,正逐步完善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但是由于相關執行機構建設不完善,且部分國家居民文化程度相對較低,政策落實系統化、規范化不足,致使企業并未切實享受到優惠政策和待遇,稅務成本居高不下,進而限制了企業經濟效益提升。
不同國家的稅制結構差異也會使國內建筑施工企業在經營境外項目過程中面臨較大的稅務風險。以東南亞地區為例,“一帶一路”沿線涉及東南亞地區11 國,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文萊、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東帝汶。以上不同國家對稅率的設定、稅種的設置、稅收征管方式及稅收優惠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徑庭。如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規定的企業所得稅稅率分別為17%、24%、20%、20%、25%;個人所得稅稅率分別為2%-20%、0%-28%、5%-35%、5%-35%、5%-30%;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還設有增值稅,稅率分別為7%、10%、10%。同時,各國還基于行業性質、經營時間長短、經營活動類型等具體內容分別制定了不同的稅收優惠政策,并對稅務扣除項目作出不同規定,整體而言,當地不同國家稅制結構差異較大。這些稅制結構差異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建筑施工企業境外項目稅收風險,使其稅務籌劃和管理陷入困境,經營發展面臨困擾。
建筑施工企業境外項目建設模式多樣化也會給企業帶來各種稅務風險。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領先領域,也是建筑施工企業參與比例較高的境外項目。但是由于各國實際發展情況和需求不同,國內建筑施工企業開展境外項目方面不免受到各種因素限制,傳統項目建設模式發展活力嚴重不足。為了更好地適應國際戰略形勢和市場環境,各建筑施工企業紛紛加快項目建設模式轉型和調整,目前很多企業已經著手在境外項目建設中推廣應用PPP 項目、工程總承包等具有時代特色的先進建設模式,境外項目建設模式趨于多樣化發展。然而這些新型建設模式雖然理論上能夠有效整合資源、提升建設質效,但實際上于建筑施工企業而言,PPP 等模式項目周期更長、涵蓋領域更廣、涉稅風險更多,將導致企業稅務成本增加,稅務籌劃難度升級。且很多建筑施工企業對新模式缺少成熟的應用和管理經驗,在稅務風險增加的情況下,極易導致項目整體建設風險增加,進而造成施工和進度延誤、面臨工期違約賠償、項目經濟效益降低、企業聲譽形象受損等一系列的消極影響。
現階段,整體稅務籌劃復雜性使建筑施工企業發展境外業務過程中的稅務風險居高不下。當前建筑施工企業同時面臨國際和國內兩方面的稅務變革,深陷復雜的稅務環境和趨勢當中,稅務籌劃難度不斷加大,進而增加了企業稅負的不確定性。一方面,近年來國際稅務監管趨嚴,隨著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BEPS)行動計劃落地,國際稅務申報、稅務稽查制度不斷完善,各國監管機構對稅務透明度要求日趨嚴格規范。加上境外項目本身復雜性、綜合性較強,部分收入難以精準界定其所屬稅種,面對嚴格復雜的稅務環境,企業稅務籌劃、管理的難度和成本不斷增加。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稅務”行動計劃深入推進,金稅三期新系統全面上線實行,國內稅務管理已經步入信息化、智慧化發展新階段;同時“營改增”稅制改革仍在持續深化,這些變革對建筑施工企業稅務風險識別和稅務籌劃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施工企業在發展境外業務過程中應充分熟悉國際稅收優惠政策,從而充分做好稅務籌劃,提升稅務管理水平,促進企業盈利穩增長。具體建議包括,第一,了解項目所在國的整體政策文化環境,做好稅務籌劃準備工作。要主動加強對項目所在國整體政策及貿易文化的了解,判斷該國是否存在出于貿易壟斷、貿易保護目的的稅收政策,并及時思考靈活應對策略,調整納稅部署和規劃,合理規避稅務風險。同時要積極尋求相關稅務部門的稅務指導和服務,加強稅務爭議問題溝通和調節,充分維護建筑施工企業境外經營的合法權益,以期適當降低稅收。第二,深入了解和掌握項目所在國的稅收優惠政策,以此為依據開展稅務籌劃。實時跟進項目所在國稅收優惠政策變化走向,了解稅收優惠政策的具體內容和規定,充分掌握企業享受優惠政策的渠道、方式和路徑,從而充分做好稅務籌劃,切實享受各項稅務優惠政策,實現合法合理降低稅負。第三,梳理本國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尋找有利的節稅點。基于國內稅制改革,全面梳理國內稅制體系下建筑施工企業可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利用好國家對境外項目的鼓勵性優惠政策,以期通過國際國內兩方面雙管齊下,共同發力,設計制定全面節稅方案,實現科學節稅降稅。第四,充分對比國內國際稅收政策,推進稅務管理本地化。做好國內、國際稅收政策對比研究,分析發現其不同之處,在此基礎上采取措施主動適應國際稅收政策環境,如聘請綜合素質較高的當地財會人員按照當地政策處理納稅業務,不斷推進稅務管理本地化,從而加強境外項目稅務系統化、合法化、規范化管理,最終促進提升稅務風險管控水平。
建筑施工企業發展境外業務過程中應及時關注和分析不同國家稅制結構差異,加快完善跨國稅務管理辦法,從而加強稅務籌劃,充分提高稅務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做好項目所在國的稅制調研,及時建立跨國稅務管理辦法。企業在進入某個國家市場之前,要提前對項目所在國的稅制包括該國稅法體系、與其他國家的稅收協定、主要稅種、稅率設置及優惠政策等情況作充分深入調研。在此條件下,集中精力,重點突破,妥善解決稅制結構差異引發的主要稅務管理矛盾與風險,從核心視角大幅提升稅務籌劃管理水平。要在稅務信息化管理形勢下,充分借助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構建企業稅務信息數據庫,對項目所在國的稅制結構作精細分析,生成詳細精確的稅務籌劃模型,以此為依據,著手制定跨國稅務管理制度或辦法。例如,構建適應國際和國內稅務管理的“大財務”管理體系與核算體系,提升稅務管理科學性和針對性;優化合同管理制度,細化完善合同拆分、合同簽訂主體等具體規定,通過合同精細化管理合理節稅避稅等等。另一方面,國家相關部門應聚焦各國稅制結構差異,從頂層設計角度及時完善跨國稅收機制。相關部門要深切關注建筑施工企業“走出去”過程中遭遇的稅務風險,及時從國家層面健全完善跨國稅收機制,加強國內、國家稅制銜接,為企業實施跨國稅務協調、管理提供充分的法制保障。
境外項目建設過程中建筑施工企業應及時建立風險評估和應對機制,以期全面強化稅務風險管控,做好納稅籌劃,提高境外項目稅務管理實效。一方面,要建立完整的稅務風險信息化管理系統,全面加強稅務風險預測評估。開發設計符合企業實際需求的信息化稅務風險監管系統,對項目實施從立項、施工到竣工驗收全過程的動態跟蹤分析,實時捕捉項目潛在稅務風險因素,為稅務籌劃管理提供思路和信息參考。建立信息共享中心,及時獲取項目所在國稅務環境變化動態,充分拓展基礎信息采集渠道和范圍,提高信息數據及時性、完整性和真實性,從而為稅務風險識別、預測和評估工作提供充分可靠的信息數據依據。另一方面,要建立貫穿項目全流程的稅務風險應對機制,促進強化稅務風險管控。一是要不斷優化完善稅務風險控制組織體系,優化崗位配置和職能設置,做實做細責任劃分,以期切實提升和保障稅務風險控制機構和崗位完整性與執行力,以及整體稅務管理工作連貫性、持續性,實現對境外項目稅務風險的全流程管控,從而有效加強稅務風險應對力度。二是要不斷推進稅收風險應對體系與財務管理系統、資金管理系統深入融合,促進加強稅務風險集中高效管控,從而不斷降低境外項目稅務風險,提高企業綜合效益。
開展境外項目過程中建筑施工企業還應不斷創新稅務管理方式,科學降低稅務管理成本,從而優化稅務籌劃,強化稅務管理。具體實施上,一是要及時更新稅務管理理念,推進稅務管理方法創新突破,不斷提升稅務風險管控能力。拓寬視野,積極學習了解發達國家先進稅務管理理念,并充分借鑒國內大型企業境外項目稅務風險控制和稅務籌劃的成功經驗,實現跨國稅務管理理念轉變、更新與創新,為加強境外項目稅務管理奠定科學的理論基礎。在先進理論加持和引導下,結合企業實際,積極探尋稅務管理新思路,實現跨國稅務管理方法和模式的創新突破,從而持續強化稅務風險控制力度,大幅降低企業稅負。二是要加強稅務風險轉移,實現合理避稅節稅。從工程分包、合同拆分、稅收協定、產業鏈與價值鏈管理等方面拓寬稅收合作渠道,實現風險共擔,加強稅務風險和成本轉移,合法合規實現降稅避稅和節稅。三是要積極培養國際化稅務管理人才,促進提高稅務籌劃管理水平。健全培訓體系,建立常態培訓機制,并緊密結合國際稅務環境及時更新培訓內容,為企業培養儲備綜合素質較高的國際化稅務管理人才;并采用外聘、外包等多種方式加強國際財稅人員隊伍建設,充分提高稅務人才綜合實力與創造性,自主推進稅務管理創新,促進稅務管理水平提升。
目前在政策鼓勵和國家戰略倡議下,建筑施工企業整體境外業務發展日新月異,前景廣闊,形勢大好。企業走出去,迎接更過闊的市場和更大發展機遇的同時,必須時刻警惕和防范境外發展過程中因國際政策差異、稅制結構差異、合作模式差異和稅務籌劃不到位所引發的各種稅收風險。并不同完善內部管理體系,提升稅務管理水平,通過熟悉國際稅收政策,推進國際稅務管理“本土化”;聚焦稅制結構差異,精細稅務籌劃與管理;完善風險評估與應對機制,強化稅務風險控制;創新稅務管理方式,靈活應對稅收風險,科學降低稅務成本等舉措,切實加強境外項目納稅籌劃,有效抵御稅務風險。從而助力企業不斷提升境外項目經營管理水平,切實適應海外戰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