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廣兵 肥西縣投資促進中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通過調整供給結構使新的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相適應,實現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的動態平衡。調整供給結構包括調整經濟結構、增長動力結構和增長方式結構三大結構的重大調整。第一,調整經濟結構。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產業結構重點是推進現代第三產業的發展,提高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調整產品機構包括生產性消費品結構和生活性消費品結構,變制造大國為制造強國;推進消費升級和消費結構調整。第二,調整經濟增長動力結構。把過去以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為主要經濟增長動力調整為以擴大內需為主要經濟增長動力。第三,調整增長方式結構。把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1、農產品結構不平衡。在供求結構上,部分農產品有效供給不能很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導致供求出現結構性失衡,造成大量的產品和資源浪費,甚至出現谷賤傷農現象,在品種品級結構上,中低端一般性產品過度生產,高精端產品稀缺,不能很好地滿足群眾日益高端化的消費需求。
2、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高效節水灌溉覆蓋率和渠系水利用率還比較低,基本農田改造比例不高,水利設施特別是末級渠系配套不完善,農產品商貿服務信息化水平不高,農業發展的資源性約束依然較大。
3、特色產業集聚水平不高。特色優勢產業經營規模小,產業鏈條延伸不夠,市場體系不健全,農產品加工增值能力較弱、競爭力不強,農業生產效益比較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數量相對較少,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在組織農民進入市場、保護農民利益方面發揮的作用不夠明顯。
1、調整優化產品和產業結構,提高農業質量和效益。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把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按照中央“穩糧、優經、擴飼”的基本思路,調整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提高畜牧業占農業的比重、經濟作物占種植業的比重。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形成結構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農產品供給體系。
2、抓好優勢主導產業培育,擴寬增收門路。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鞏固提升苗木花卉、油菜水稻及畜牧養殖等傳統產業,大力發展綠色蔬菜、無公害蔬菜、特色經果林、生態茶、中藥材、木本油料作物等優勢特色產業,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通過發展優勢主導產業,建立一批標準示范基地,如肥西綠溪洲生態示范園,成功創建省級示范科技園區,力爭培育出引領式發展的優勢品牌,將產業及項目延伸到貧困村、貧困戶,擴大產業覆蓋面、惠及廣大農民。
3、壯大市場經營主體,推進農村“三變”改革。落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創新農業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深入推進“三變”改革,通過項目實施、產業發展及經營主體帶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消除空殼村;建立貧困戶與各級農業園區、經營主體間利益聯結機制,力爭每個貧困戶均有產業增收項目,確保年底達到增收脫貧目標。開展“五聯”促“三變”改革試點,打造利益聯結典型,在基礎相對薄弱的鄉鎮、村居(社區)積極推廣農村“三變”改革,探索脫貧對象“三變”改革利益聯結機制,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
4、加大宣傳力度,打響農業品牌。以優質農產品交易博覽會為契機,以區域農業公用品牌為統領,支持經營主體培育企業產品品牌、申報“三品一標”認證及著名商標、名牌產品認定;在試驗區農業信息網、農業手機報、農業微信平臺開設肥西優質特色農產品宣傳專欄,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打響肥西品牌。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有力促進公平與效率關系的優化,實現以公平促效率、以效率帶公平的良性互動,進而形成農業農村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動能。公平與效率的良性互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既讓改革成為補齊“三農”短板的強大動力,又在改革中不斷促進公平。農民是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主體。在改革中要促進發展機會公平和收入分配公平,提高農民收入占比,從而激發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二是既讓政府對“三農”的投入和支持成為補齊“三農”短板的“加油站”,又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過程中,應努力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完善覆蓋全民的社保、醫保和教育體系;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推進脫貧攻堅。通過這些共建共享的思路與舉措,使廣大農民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者和受益者。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完善農業農村體制機制,還將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促進形成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這不僅能為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提供體制機制保障,而且有利于處理好局部與全局、眼前與長遠的關系,使我國農業現代化行穩致遠。為此,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矯正農業資源要素配置扭曲狀況,讓農業生產更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另一方面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地方政府應圍繞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切實解決政府職能越位、缺位和錯位問題,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好支持引導和統籌協調作用。應當認識到,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并不意味著放任市場自發調節,以犧牲公平、浪費資源為代價實現暫時的平衡。政府應密切關注市場變化,包括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吸引更多資源要素投向農業農村,努力實現積極的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