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龍菊 中共黔東南州委黨校
1.政治和意識形態領域。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階層分化加劇,多樣多元多變是當前社會思想文化的主要特點。此外,我國已經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區”,問題更加復雜,矛盾更加激烈,而復雜多變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我國的持續影響不容忽視,與中國傳統文化不同的大量思想、觀點不斷涌入,使得意識形態的沖突和較量依然激烈。而在信息化快速發展、人人自媒體的時代,主流輿論的引導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必須高度警覺。
2.經濟領域。我國經濟形勢總體向好的同時,局面有日趨復雜和嚴峻的趨勢。如某些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地方政府債務問題突出、資產泡沫不斷增大、債務杠桿持續攀升等,都是可能導致危機出現的風險點,而在上述風險點中,高杠桿問題尤為突出。要想促使經濟運行恢復到正常健康的區間,去杠桿應該是今后一段時間的長期和重要任務。
3.科技領域。科技領域的安全是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基礎和保障。而創新,將是科技領域持續發展的第一動力。世界歷史已經證明:想要在世界前沿占據領先優勢,必須依托創新、依托技術及工業革命。創新,毫無疑問是未來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而當前我國科技領域面臨著創新體系不健全、創新主體功能定位不清晰等問題。
4.社會領域。三農問題、腐敗問題、貧富差距問題、就業問題、安全生產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犯罪問題、誠信危機等等問題都隱藏著巨大的社會風險。例如就業。隨著全球疫情、經濟動蕩等“黑天鵝”、灰犀牛事件的發生,國內消費、投資、出口均有不少下滑,就業形勢復雜多變,就業壓力明顯加大。而就業是民生、是基礎、是社會穩定的前提,更是促消費擴內需、盤活國內大循環的基礎和保障。
5.外部環境。一方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主要體現在全球化的進程之變、世界經濟重心之變、國際權力的結構之變、全球治理體系之變、科技與產業之變、人與自然的關系之變等方面。并且在不斷地加速深刻演變,這就導致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增多,我國所處的外部環境日趨復雜嚴峻;另一方面,不斷凸顯的不確定的中美關系,是我國當前面對的外部環境中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6.黨的建設。世界歷史證明,當一個國家步入到中等收入階段,有兩大問題會非常迫切需要解決,一個是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另一個是腐敗問題高發。而放眼全球,能夠跨越中等收入階段走進高收入國家行列的大部分國家都是在反腐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以,必須要以永遠在路上的堅韌和執著,堅決打好反腐敗斗爭的攻堅戰、持久戰。
1.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促進發展,從源頭上化解風險。實踐證明,當前我國出現的很多問題、風險及挑戰正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的,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所導致的,所以,欲從源頭上化解風險,仍然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促進發展,靠高質量的全方位的發展來解決根源問題。
2.加大開放力度,提升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如果說1978年改革開放是主動迎進去,那2013年的一帶一路倡議就帶有更強的開放觀念和意識。越是受到少數國家的排擠和抵制,就越要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聚焦重點又統攬全局,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3.提高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目前而言最迫切的任務是要加快補短板,建立自主創新的制度機制和優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建設,建立風險預警機制等等,最終目的是使創新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又增厚科技領域風險的緩沖墊。
4.筑牢社會安全網,守住風險底線。前文所分析到的諸多社會問題,如果不能夠得到及時解決,可能會增加整個社會的不安定因素。當下亟待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要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改善收入分配結構,做好有關民生方面比如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食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住房市場調控等各個方方面面的工作,提升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社會更加穩定,風險才能夠得到有效控制。
5.加大輿論的引導力度,形成共識。前蘇聯的解體,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經驗教訓,那就是當主流輿論的引導和塑造出了問題以后,它所造成的損失將是不可逆轉的。而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教訓之一,就是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坍塌。所以,越是處于發展的轉型期,關鍵期、社會矛盾的多發期,就越需要鞏固壯大主流輿論力量,加大輿論引導力度,形成共識,構建合力。
6.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提升黨的執政能力。進入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已經向深水區推進,各項工作都有新的要求與標準,這就需要黨根據新時代的新任務不斷強化自身建設,進一步提升執政能力。黨的十九大閉幕后,習近平總書記同中外記者見面的時候說到:中國共產黨是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大就要有大的樣子。既是鞭策,也是宣誓。
實踐證明,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國際金融危機以后,我國較早的預見了經濟轉型中存在的各種風險,并采取了有力措施,依靠質量和效益提升的內涵式發展方式,使整個國家在經濟增速大換擋的時期沒有發生重大系統性風險,且經濟社會仍然處于穩定、穩中有進的態勢。所以,只有充分認識、把握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和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提高防控能力,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才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