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靖鈺 云南農業大學熱帶作物學院
在2019 年的“兩會”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明確指出,我國將會進行規模更大的減稅降負工作,增值稅的稅率將會出現進一步下降。新一輪“減稅降負”工作是我國在經濟大環境整體出現下行情況的一次針對性、實質性稅收改革工作,“減稅降負”對于我國財政制度的現代化發展、確保社會經濟發展成果、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條件等存在較為重要的社會現實意義。雖然《增值稅暫行條例》的相關內容已經得到了修訂,但在法律角度、稅收優惠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增值稅改革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第一,“減稅降負”背景下的增值稅改革符合我國社會經濟形勢的變化要求。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新經濟層次也在增多,傳統的增值稅稅法無法滿足實際需求。比如,對于新興的跨境電子商務等新型經濟主體,傳統增值稅法無法對納稅信息等進行準確界定。
第二,可以推動依法治國進程。我國強調依法治國,而在依法治國工作當中,增值稅立法就是重要的組成內容。增值稅稅法的改革,主要包括了稅收優惠與稅率等,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在增值稅改革中,如果可以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加以完善,就能保證增值稅法的適用性,也能實現依法治國。
第三,可深化我國稅收體制改革。我國增值稅所占稅收比重不斷增加,但增值稅投入時間并不長,所以缺乏相應的完善制度等,從而影響了增值稅的效用。如果想要實現稅收體制改革,就要對增值稅進行合理改革。
我國的增值稅稅率,結構變動較為頻繁,在“營改增”工作開始之前,增值稅制度結構為“17%+13%”,并且對小規模納稅人按照3%簡易計征。而在“營改增”工作開始后,加入了11%、6%兩個檔位的稅率,并加入5%征收率。而之后又出現了“16% +10%+6%”的稅率結構,輔以3%與5%兩個檔位的征收率。這種較為頻繁的結構變動,對于征稅、納稅雙方都提出了較高要求,且企業的涉稅風險也出現了提高。
在《增值稅暫行條例》當中,加入了很多適用低稅率的項目、免稅項目等,且在“營改增”期間,也制定了多項優惠政策。但是,增值稅的稅收優惠缺少免稅共通性,且大量采用免稅方式,導致稅收優惠力度達不到預期目標。
在增值稅領域當中,《增值稅暫行條例》是由國務院制定,《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是由國務院稅務部門制定,這兩項條例在增值稅改革中占據主要地位,這也導致我國增值稅出現了“法律缺位”的情況。如果《增值稅法》出現缺位,就會導致增值稅的體系出現頻繁變動,且隨意性較強,對于納稅人一方的會計核算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納稅人的涉稅風險增多。
我國強調“依法治國”,且人民群眾的稅收意識、法律意識都在不斷增強,這就給我國增值稅相關立法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針對“減稅降負”增值稅改革,需要嚴格保障立法機關的自身地位。立法機關需要從多渠道入手,不斷實施民意表達,爭取讓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增值稅立法工作,并且不斷落實增值稅法定原則等,出臺符合實際情況、人民利益的《增值稅法》。此外,相關立法機關還要不斷完善增值稅的稅制要素,針對此前“營改增”等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對《增值稅暫行條例》的不足內容進行完善,并將該條例上升為法律角度。
針對增值稅改革,一定要做好稅率結構的優化,對稅率檔次進行科學整合。相關立法機關可以降低稅率水平的實施視為增值稅稅率改革的起點,并且對低稅率水平下行業的發展、經濟受到的影響、政府經濟收支等問題進行分析,對最優稅率結構進行分析。立法機關需要對稅率檔次進行科學的壓縮,避免稅率結構較為復雜,以免影響經濟發展。
我國應當在“減稅降負”背景下,針對增值稅改革實行“單一稅率化”模式。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變化較快,如果實行“單一稅率化”,可以減輕稅務機關的工作負擔,且服務、勞務等選擇同等稅率,也能避免納稅人產生偷稅漏稅的動機。“單一稅率化”可以在增值稅進項稅額抵扣鏈條完整的基礎上,確保我國國內生產環節、銷售環節稅率統一,從而確保出口退稅工作不出現未徹底退稅的情況,可以保證我國國內的貨物與服務等以不含稅價格進入國家市場環境,這符合國際稅收慣例。
如果稅收優惠政策的適用范圍出現過大情況,對于未享受優惠的納稅人而言,就成為變相的稅收歧視,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會給市場經濟行為帶來直接影響,而在增值稅的稅收中性效應當中,未能得到較好的體現。此前,我國增值稅稅收優惠政策較為零散,且一些不應享受優惠的納稅人,則被按照更低的應納稅額進行征稅,導致企業的稅收風險出現了增加。
相關部門一定要對增值稅優惠范圍進行明確,明確優惠政策的目標,基于稅收中性角度進行分析,一定要謹慎確定優惠政策的適用范圍,不斷增強稅收政策的社會目標。對于優惠政策,相關部門可以考慮在《增值稅法》當中針對保障基本生存項目、特定群體權益、特定政策的免稅客體、公益活動免稅客體與一些特點理由免稅項目等制定優惠政策。立法機關一定要從法律角度對增值稅優惠政策進行法律規范,這樣才能確保稅收優惠的統一和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