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 中共重慶市渝北區委黨校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鄉居民對農產品消費需求日益增長,城市核心區、近郊區和遠郊農村之間農產品交易的區域一體化、國際化趨勢進一步增強。建設一個現代化農貿市場體系,連接農產品的生產、流通和銷售等環節,助推區域間農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顯得越來越重要。
根據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總體部署,各地農業經濟普遍向服務、流通、精深加工方向發展,宜采取異地生產的模式擴大生產規模,采取區內外一體化的模式向下游延伸產業鏈。需要有一個現代化農貿市場體系連接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環節,引導農業適應市場的需求,發展產銷對路的農產品;需要農貿市場體系配置農業科技、資金、市場需求、信息等要素資源,支撐農業轉型,把高附加值環節留在我區。
農產品的生產具有季節性,產品上市時間往往比較集中,需要有與外界廣泛聯系的市場進行銷售。從山東壽光的經驗來看,他們建有全國性的大型蔬菜批發市場,農民生產的蔬菜,基本可以就近銷售,保證了農民收入穩定。因此,需要建立區域型的大型農貿市場體系,形成強大的農貿市場,匯聚市場的需求信息,促進農業的發展。
很多偏遠地區特色農產品品種較多,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突出。需要建設三級(鎮級)農貿市場體系,匯聚本地和周邊地區農產品滿足需求,引導產業鏈延伸,增加農民收入,助推“超萬”行動、縮小城鄉差距。
總體來看,各地基層農貿市場普遍存在硬件設施水平不高,市場設施簡陋,功能不完善,部分農村甚至還是馬路市場,沒有形成完善的農貿市場體系。還有的地區農貿市場數量不夠多;一些新興區域配套設施發展滯后,還缺乏相應的市場;從質量上看,有些偏遠地區的初級市場,特別是一些三級市場的服務水平還很低。
很多二、三級市場信息設備配備不夠,缺乏一個把政府、市場、客戶和生產者連接起來的網絡,雖然各級政府建立了農業信息網絡,但網絡在鎮、村出現斷層,農民不能及時獲取信息或獲取信息成本過高,導致農產品產銷信息不對稱,產銷半徑小,和國外大都市農貿市場信息化水平相差甚遠。需要一個公益性的農貿市場信息系統,為社會提供具有前瞻性、準確性、權威性農貿市場信息。
多數地區存在農貿市場數量雖多,但規模小,缺乏品牌效應的問題。經營主體與農戶沒有契約關系,行情好就收,行情不好就不收,屬于“散兵游勇”型銷售。沒有形成農貿市場帶動農業發展的良好局面。網絡平臺則普遍存在拍賣交易、網上電子交易、合約、訂單交易少。還沒形成現代化的交易體系。有些農民沒有充分參與市場的儲存、物流、加工、配送等業務,市場專業分工不明顯,還在自給半自給的經濟圈中循環或盲目地單槍匹馬闖市場,難以形成規模較大的人流、物流和資金流,農貿市場沒有起到配置農業資源的作用。
少數地區缺乏對全區農貿市場的整體規劃,對具有全局性、前瞻性農貿市場對策研究不是太多,導致農貿市場建設缺乏前瞻性思路。個別職能部門對發展農業的總體思路轉變不到位,有重生產輕流通的傾向,導致政府對農貿市場的指導、管理、宏觀調控力不足。各環節的稅收政策缺乏系統性的配套;財政資金對農貿市場體系建設投入少,農貿市場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滯后。
充分發揮國家農業科技園產業集聚、科研支撐、連接市場的優勢。孵化一批科技型精深加工企業,形成集群式的生產基地。在農業園區建設高智能化綜合性樓宇,引進行業內龍頭企業,集聚地區總部、研發中心、營銷中心、財務中心等高端服務業,培育農業科技、中介服務、對外貿易等產業,形成區域間大型農產品生產企業總部集聚地。
以提高農業技術、品牌、人才和管理機制為抓手,大力培育一批農村經濟合作社或引進農業龍頭企業,開辟農產品生產基地,形成“本地總部+外地生產基地”的農產品生產體系,引導區域間農產品向中心市場集聚、區域間市場一體化發展。
做好信息收集、分析、整理工作,建立專門的農產品信息數據庫,實現區域內外農貿市場信息互通。采取網絡、有線電視、市場內信息大屏幕和電子觸摸屏等多種形式,準確地向農民和交易者提供價格信息、生產信息、庫存信息以及氣候信息,提供中長期市場預測分析信息,幫助農民和交易者按照市場需求安排生產和經營。
堅持公益化原則,建設標準化農貿市場設施,不斷完善農貿市場檢測、包裝、加工、儲藏、運輸等配套設施功能。引進大企業或鼓勵農民辦一批規模大、科技含量高、輻射能力強的精深加工企業,鼓勵農民就地辦前店后廠式微型企業,實現生產、加工、銷售直掛。按照現代農產品流通業態的管理要求,積極引導市場開展網上交易、訂單交易和電子統一結算業務,實現市場內部交易結算、物業管理、客戶管理、財務管理、人才管理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