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奇偉 重慶師范大學
作為國家治理結構的重要補充部分,基層治理始終是黨和政府關注的重要內容,并且隨著我國進入脫貧攻堅戰階段,我國即將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基層治理必然將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除此之外,19 年末爆發的蔓延全國的疫情,更讓我們認識到,基層治理在國家治理體系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由此,本文試圖對我國特色的基層治理結構進行初探,分析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所謂基層治理值得就是對基層地區進行的治理,而基層主要包括的是城市社區以及農村兩大單元,分析基層治理現狀也主要是從這兩個單元來入手把握。
所謂城市社區也即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城區居民組成的居住以及領土結構。城市社區基層治理的主體也即我們所耳熟能詳的“居委會”“街道辦”。以往居委會以及街道辦作為城市社區基層治理的主體,在城區生活中的角色可以說是舉足輕重,但是隨著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化、政府職能轉變進程的進展飛速,以及2016 年國務院發布的“放管服”的政府改革舉措,使得政府的職能日益分化且專業化,這就使得作為政府治理主要載體或者說是延伸單位的“居委會”“街道辦”的角色變得日漸弱化。
而農村社區也就是指的各“行政村”。是我國鄉村的主體結構單元。我們要認識到我國仍然是有著近8 億農村人口的農業大國,盡管近年來我國的城鎮化水平進程日益加快,但要認識到人口或者居住地城鎮化并非真實健康的城鎮化,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是“生活水平的城鎮化”。現階段黨和政府已然認識到鄉村基層治理對于促進我國治理體系以及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性,這也就催生出了“大學生村官”“黨員工作組進村”“駐村干部”等等一系列優化鄉村基層治理的政策的出臺,不僅如此,我們也不能忘記黨和政府始終把“三農”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在鄉村層面就體現出更加積極正面的鄉村治理的發展態勢。
總言之,我們不難發現現階段的基層治理的重點在于農村,作為政府派出機構的城市社區治理的主體已然日漸淡化,但我們并不能放松對其的研究。經此疫情我們并不難看出,無論是“居委會”還是“村委會”,他們都在政府工作的落實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即我們所說的公共政策的具體承擔者、責任者。由此,我們需要對基層工作中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優化方案。
與分析現狀結構一致,我們分析問題同樣從城市、鄉村兩個結構單元出發分別分析。
1.治理主體冗余
由于當下政府職能轉變以及政府職能日益分化與專業化的原因,城市社區治理主體的相關工作與日益分化的政府部門的工作高度重疊,這使得國家財政的不合理的浪費,不僅如此,由于“居委會”等治理主體的部門本位主義的作風,使得居民生活更加煩瑣,這與其設立的初衷是相悖的。
2.事權不對等,開展工作困難
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能感受到的居委會的主要工作就是“調解”,一方面,這是取決于居委會工作對象的特殊性:集中為社區民事,另一方面也正是缺乏權力的體現,正是由于缺乏強制力,使得居委會的工作工具局限于非強制性的調解手段,這也給居委會工作人員帶來很大的工作負擔。
3.工作混亂,職能不清
居委會“什么都管”的特點也恰恰成為其阿克琉斯之踵,工作內容事無巨細就意味著工作重點不突出,職能不明朗,不僅給工作人員帶來很大的工作負擔,同時也給社區居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生活中我們常聽到對居委會的抱怨。而這也對政府“最多跑一次”的政府改革目標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1.工作人員身份尷尬,缺乏認同感
由于村委會不屬于政府結構單元,村委會工作人員編制管理仍具有很大的優化空間,這對于工作人員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桎梏,缺乏身份認同感意味著工作熱情的高度受挫,然而鄉村工作的復雜性與艱巨性需要的恰恰是高度的責任心與榮譽感,兩者相悖跟鄉村工作帶來的極大的困擾。尤其在當下脫貧攻堅戰的時間節點,落實精準扶貧政策需要的正是鄉村基層工作者的高度付出,不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對于我國的脫貧事業也是極大的威脅。
2.鄉村工作責繁事重,工作負擔沉重
先前黨和政府對于鄉村工作的重視并未達到現今的高水平,所以很多問題并未能完全暴露出來。隨著精準扶貧政策的部署,隨著疫情期間諸多鄉村工作人員由于過度勞累而倒在了工作一線的噩耗的頻出,我們需要反思,鄉村人口的體量大,事務煩瑣復雜,也就決定了鄉村工作任務艱巨,而鄉村工作存在人才匱乏的窘境。兩者相悖,對于鄉村工作的良性展開以及鄉村人員全面發展都是不利的。
3.鄉村工作手段單一,相關政策知曉度低
由于鄉村工作者的主觀原因以及工作慣性緣故,鄉村工作者乃至大部分行政人員都講人民群眾視為單一的“受動者”,忽略了村民在工作中的基礎性作用;其次由于村民獲取相關政策信息渠道的狹窄,以及自己對政治生活的參與度不高,相關的政策知曉度低,這不僅不利于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進而影響村民自身的利益。更對鄉村工作的展開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由于筆者自身的局限性,對于問題的挖掘與分析能力仍待提升,由此本文主要就探討以上相關問題。在此基礎之上,筆者將提出相應的針對性優化建議。
1.精簡機構,撤銷職能重疊機構
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日漸提升,隨著城市居民參政能力、參政意識、參政素質的不斷提升,伴隨著政府工作的日漸民主化、法制化、透明化,作為城市居民與政府的中介媒體、中間橋梁的居委會,已然到了其生命的拐點,我們需要承認其在歷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時代之下,居委會已然到了一個處境尷尬的境地,對其進行適當的裁撤或許才是正解。
2.合理賦權
為了提升居委會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效力,我們需要有權力的保障,適當的強制力是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確定將居委會作為政府工作的重要載體,發揮其“群眾內部”的優勢。
1.優化鄉村工作人員的編制管理
規范化鄉村工作人員的編制管理,優化其工資福利待遇,合理的人力資源激勵與獎勵機制,提升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與責任感。真正做到對工作負責、對黨和政府負責、對人民負責。
2.加大鄉村工作人員培訓力度
作為鄉村工作的主體,工作人員的素質與能力決定了工作的結果與效能。因此對于鄉村工作人員的培訓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注意到的是,由于行政環境的高度差異性,在人員培訓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結合當時實際情況”,尤其是我國南北方鄉村的極大差異也就決定了鄉村工作方式的差異。由此,培訓工作要做到從實際出發、從當地出發、從問題出發。
3.強化黨對鄉村工作的領導
黨始終重視對于鄉村工作的領導與引領,這體現出了黨對過往經驗的高度提煉與吸收,也體現出我黨是一個與時俱進,不忘初心的政黨。鄉村工作關乎國家大局,鄉村治理關乎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大業,由此黨和政府始終將三農工作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將鄉村工作視為黨和政府工作的壓艙石的地位。因此,我黨要繼續保持對于鄉村工作的一貫重視,發揮其基礎性的作用。
4.強化鄉村工作的人才引進
黨和政府出臺的“大學生村官”“駐村干部”等政策正是體現出對于鄉村工作中人才作用的重視,這也是順應了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發展的趨勢,發揮優秀人才的帶頭示范作用,推進鄉村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
從全文行文結構不難看出,筆者對于鄉村單元的基層治理更加重視,這也是基于筆者自身的生活經驗得出,筆者相信城市社區單元的基層治理內容與相應政府部門高度重合,這也意味著發展前景的日益弱化。因此來說,未來基層治理的研究中心已然應該集中于鄉村,這也符合我國農業大國的基本底色。
伴隨著全面小康時代的到來、脫貧攻堅進入決勝期、鄉村振興戰略落實等等一系列政策或是時代環境因素的作用,基層治理日益成為生活中難以脫離的話題,這也成為行政管理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這是必然的,同時也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