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光 曲奕蒙 丁曉琳 六環景觀(遼寧)股份有限公司
15 分鐘生活圈是居民日常社區生活的基本單元,即在15 分鐘步行可達范圍內,配備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務功能與公共活動空間,形成安全、友好、舒適的社會基本生活平臺。生活圈規劃即從城市規劃角度解決市民生活居住、設施服務、建設管理等方面的實際問題,因此研究認生活圈規劃應當重點關注四大方面:需求—重點研究居民服務需求與現狀短板;服務—生活圈公共服務要素配建標準與要求;布局—生活圈空間體系的規劃布局;機制—生活圈實施與治理的政策機制。
國內社區空間治理的目標往往僅集中在公共服務設施方面,而無論是從對日本、韓國還是上海的經驗看,社區生活圈的空間目標需要各類空間要素共同協作,方能形成步行可達范圍內生活需求的全方位滿足,因此需要拓展關注更多的規劃空間要素。與社區生活圈相關的規劃空間要素,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類雖不屬于生活圈空間的目標愿景,但卻是構筑生活圈不可回避的前提條件,如適宜的人口密度和開放的道路格局;另一類是生活圈所倡導的生活方式,是生活圈的目標愿景,如多元的設施服務和豐富的公共空間等。以下分別從打造生活圈的基本前提條件、實現生活圈美好生活目標的規劃策略兩方面,分別分析各類空間要素的規劃要求。
1.適宜的人口密度
在居民的步行可達范圍內,盡可能豐富地提供居民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務,是生活圈源起的重要原因。服務設施的配置需考慮服務半徑的同時,支撐服務設施正常運行的最小服務人口規模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僅從設施使用的角度,在步行可達范圍內,人口密度越大、人口規模越大,則設施的服務半徑越小,可提供的設施類型也越多,因此生活圈需要一定的人口密度作為支撐條件;但從綜合的居住環境的角度看,人口密度過大、開發強度過高,會影響到日照采光、城市風貌和道路交通等其他生活條件。因此,需要從兼顧設施服務和居住環境的兩個角度,確定適宜的人口密度和開發強度。
2.開放的道路格局
在生活圈范圍內,服務設施和公共空間是否能通過步行的方式舒適便捷到達,與道路網格局有著重要關系。在一定的道路面積比例的前提下,道路間距越大則道路寬度越寬,對于以倡導步行的生活圈而言,大的道路間距和過寬的路幅不是一個有利于微循環與步行安全的路網格局,進一步會影響居民對公共設施的舒適可達。因此,生活圈需要構筑一個開放安全的道路格局作為空間基礎。
1.多樣化的舒適住宅
住宅是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生活圈首先需確保適宜的人均居住水平,同時通過多種類住宅的混合布局形成包容融合的社區氛圍,避免單一類型居民集聚所導致的活力、安全等各種社會問題,進而影響到生活圈的品質。在確定住宅策略時,需關注城市或者社區現狀住宅結構的問題、人口結構特征及城市發展對人口類型的需求等因素。
2.類型豐富、便捷可達的社區服務設施
公共服務設施是社區居民關注度最高的焦點,也是生活圈概念的源起所在,因此是生活圈規劃策略和標準的關鍵內容。在公共服務設施的策略方面,尤其需要關注的重點是:指標體系需具有包容性,能適應不同年齡和收入的人口結構的差異化需求;服務類型需具有引導性,能符合新的生活趨勢;設施布局需步行可達,體現生活圈的基本特質。
3.綠色開放、活力宜人的公共空間
當下,互聯網及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居民的生活。在上海開展的一次社區生活微信調研中發現,由于網上辦事的日趨普及,居民對郵局、銀行、水電煤繳費處、移動等營業廳及鐵路航空訂票點等方面的出行需求急劇下降,同時對于廣場綠地、文化娛樂與體育等休閑類的出行需求日益增長,因此需要在生活圈的公共空間類型、層次和系統性方面予以關注。①打造多類型、多層次的公共空間,包括構建公共綠地、廣場、綠道、步行街與步行通道等形態多樣的城市公共空間;構建類型豐富的城市公共空間,既包括獨立占地的公共空間,又包括附屬開放空間;構建層次完整的城市公共空間,既包括市級和區級公共綠地,又包括為周邊居民服務的小型公共空間。②塑造高效可達、網絡化的公共空間布局,小型公共空間5 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宜達到100%;居住人口密度較大的社區,小型公共空間宜做到步行3 分鐘可達。
4.更多的就近就業機會
職住平衡需要通過區域統籌來實現,它并不是15 分鐘步行范圍內的必要目標,但生活圈的打造需關注在步行范圍內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尤其是對于以年輕人居多的創意創業社區。
(1)提供更多的就近就業空間,構建合理的社區用地比例結構,并鼓勵以公共交通站點或公共活動中心為核心,在其周邊集中布局就業崗位。
(2)傳承歷史文脈的創新空間,鼓勵將社區內的閑置建筑發展為嵌入式創新空間,為小微企業提供低成本的辦公場所;倡導依托大學院校、研究機構,在臨近地區提供科技創新空間;依托歷史風貌區、舊工業廠房,提供文化創意空間。
(3)提倡建筑復合利用,在同一建筑中綜合設置商業、辦公與住宅等多種功能,提供便利的就業和生活環境。
15 分鐘生活圈是城市發展建設的目標而不是路徑,而城市的生活圈規劃應當提出的是達到這個目標而可以提供的多條路徑和對策。控制性詳細規劃作為直接控制城市開發建設的法定規劃依據,為保障“自上而下”的落實,應當強化控規的作用,將控規作為落實生活圈規劃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