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陽 魯山縣水利局
預防和水土保持,保護、改善和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在全面展開的水土保持水土保持設施、節水、水質維護、防風固沙效果,生態維護等功能的基礎上,綜合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的發展與城市建設的社會經濟功能是一門綜合性的科學技術。主要的工作內容是保護和建設,以水土保持植被、水土流失防治為核心,輔以工程措施、農業措施和管理措施的全面工作,本質上是使用有限的空間,通過采取綜合措施,繼續發揮其生態和生產能力,生產更多更好的生態和綠色的產品,服務社會;因此,水土保持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支撐,也是河流治理、山區農村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重要基礎支撐。
水土保持與環境保護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可以看到從上面的概念和內涵,分析水土保持是一項基本的工作領土的控制,結合其專注于水和土壤,更加注重陸地生態系統保護和建設、關注的河道交匯區域河流、水庫、湖泊水沉積物和水源污染,其中更注重山區丘陵和沙塵暴對農業生產的水土基礎,更注重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發展。在過去的20 年里,水土保持領域的生產建設項目在水土流失控制和生態修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時,水源保護、水生態安全、城市海綿和防洪排水的作用也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環境保護是一個更宏觀指導思想但強有力的指導。環境保護建設是在人與水和諧的指導下對水利建設的再思考和再發展,水利建設理念得到了高度的弘揚。總而言之,環境保護與建設中的水土保持主要是對陸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與建設,旨在為環境保護與建設提供良好的土壤、水和植被條件。
首先來說,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并且地震頻發,氣候較為復雜多樣化,容易遭受氣候和地質因素的影響,而環境因素的影響則無法避免,反而會加重水土流失自然災害的發生率,對于我國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都會造成巨大的損失。除此之外,我國目前存在著人口密集和資源應用不合理的問題,部分地區在進行生產時技術水平較為落后,而對土地和森林資源無節制的開發也會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除此之外,由于我國幅員遼闊,但水資源的分布極為不合理,我國水污染的問題也是十分嚴重的一個社會問題對于水土保持工作來說具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就目前來說,如何建立良好的水土保持工作,使我國的生態環境與人類發展互相協調,互相促進,是我國環保工作中艱辛且漫長的道路。
開展有效的樹木種植,能夠使土壤和水分得到保留,起到固沙固土的效果,而通過綠地表面的植被能夠阻攔自然風,在減緩風速的同時對地表資源形成保護,避免暴風將沙土帶到空中而形成風塵天氣。而對于干旱地區內采用耐寒耐凍的植被,能夠建立天然的引流工程,通過合理的儲水節水,能夠使當地的生態環境得到良好的控制,使生態圈更為穩定。
增加植被、有效開拓森林和草地面積,能夠幫助地表恢復正常的生態結構。有效的植被覆蓋能夠強化土地對水源的蘊含能力,避免出現水土流失,而根據不同地區的地勢條件進行有效規劃,對于地勢起伏較大的區域,可以選擇建設梯田的方式來提高土壤的保水率,強化地表的徑流下滲能力,降低地表上徑流交匯的情況,盡可能降低水土流失事件的發生率。
在進行水土保持時,需要針對當地的農務環境進行合理的調整。修復農田能夠使土壤的肥力保持正常狀態,并且配合其他防護措施的開展,能夠有助于維持土壤的含水量,而通過水土管理能夠實現對林草的保護,提高氧氣的釋放量,這樣能夠避免在惡劣環境下由于當地的農務工作導致土壤缺乏養分而發生土質疏松的情況,土壤的肥力能夠為植被的生產提供良好的環境;而足夠的植被還能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凈化,提高空氣中的含氧量,使普通居民的居住環境更為良好。
具有主導生態維護功能的區域主要分布在東北黑土區,如大小興安嶺、長白山、三江平原、呼倫貝爾高原等。特別是青藏高原,自然條件差,生態系統脆弱。一旦原有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就很難恢復。水土保持措施體系:加強現有森林植被的保護,嚴格執行禁令;山區地區森林植被嚴重破壞,山區應該禁止砍伐來培育森林,森林水土保持應該積極建設,次生森林應該改變生態系統,應該將重點集中在農田森林和草原,生態修復措施應推廣。加強草原保護,實施草原輪牧,嚴格控制牲畜數量。采取休養還沙、退牧還草措施,進行治理和更新,大力推進飼草房、草庫區建設。加強沿海防護林的保護和建設。
我國的環境維護的主要重點整治地區主要分布在天山北坡沙塵暴區,北部和遼河平原北部落基山區域,由于不合理的生產建設活動,導致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影響了生活環境。因此應當加強的水土保持措施體系如下:加強城市水土保持工作,運用水土保持生態理念指導河道整治和城市建設,推進郊區清潔小流域建設。當地良好的植被應當保持,水土保持工作應主要集中在森林和草地植被的恢復和建設,以及監督管理生產建設項目,應當加強預防和控制人為水土流失。使用以上多種方法,人為或自然的加強水域流失的整治措施,從而達到生態文明的建設目的。
農田保護主要分布在東北黑土地區的三江平原和松遼平原,北部沙塵暴地區的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在多風季節農田風害嚴重。環境問題主要是水土流失,在地表侵蝕中有許多緩坡旱地、粗放耕作和溝壑侵蝕。水土保持措施:鞏固、完善和提高農田防護林的建設網絡在綠洲農業面積內,禁止隨意開墾荒地,培育森林和草地,穩定的發展特色森林水果基地,發展人工森林,太陽能、風能及其他新能源,促進林業產業體系建設合理的綠色島嶼。結合運河、溝渠、道路等的建設,將平原農業區發展為多屏障、多層次、多功能的農田防護林和道路防護林。在丘陵區,加強以蓄水為主的邊坡溝壑綜合保護,實行蓄水引水提相結合的方法,建設小型水利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發展和生存的基礎,由于一些內外因素的影響,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造成了較大阻礙。因此,必須把握科學規律,將復雜工作簡單化,在全面統籌的基礎上,將理論與實踐相互聯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促進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