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巍巍 沈陽環境科學研究院
在出現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后,為有效控制問題影響程度、降低損失,因此需要在短時間內針對性制定合理環境治理方案、開展治理工作。但在環境治理方案制定與工作開展前,需要開展應急監測工作,在短時間內對所出現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各項特征(如污染源種類、事故出現成因、濃度以及污染范圍)進行采集、制定環境監測評價報告,為后續環境治理工作的開展提供正確方向、信息支持。
在應急監測工作開展過程中,監測人員在所采集各項環境監測信息數據基礎上制定環境監測評價報告,深入分析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后續發展態勢、提供合理的事故解決與環境治理參考建議。此外在環境監測評價報告中也需要明確指出具體的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種類、污染源濃度含量、實際污染情況。
在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出現的一定時間范圍內,各級地方政府相關主管部門需要在所掌握情況與信息基礎上,及時制定具有高度合理性與可行性的事故解決方案。而對應急監測工作的開展,則可為相關部門提供有效決策信息與科學依據,降低人為因素對環境治理工作質量及效率的影響系數(在所制定事故解決方案缺乏合理性時,不但無法做到對環境污染事故的有效控制,還有一定可能加劇問題嚴重性、擴大污染范圍)。
在事故出現的一定時間內掌握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具體污染物種類成分、明確事故主要出現成因與事故類型。
對各類污染物的分布情況、濃度與含量進行有效監測,并在其基礎上精確劃定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邊界線、指出事故的薄弱污染環節、不同區域的污染情況。(3)開展現場環境監測工作。相關人員在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出現后的第一時間,攜帶小型便捷儀器設備前往事故現場開展環境監測以及數據采集工作,從而快速判定污染物濃度、分布范圍、事故危害程度等關鍵環境監測數據。
首先監測人員需要使用試紙等相關儀器設備對污染物氣味、顏色以及溶解性等情況加以了解掌握,隨后在已掌握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特征的基礎上,推斷可能產生的反應以及事故發展態勢。
在應急監測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根據事故現場實際情況(主要污染物種類形態)選擇適當監測方法。例如在出現泄漏事故,泄露大量液體有害污染物時,可根據污染物種類針對性選擇應用化學比色法、紅外光譜檢測、GC-MS 法等監測技術。
在出現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時,由于多數污染物普遍為石油、化工產品等具有高度污染性與有毒性的有害性物質,因此會對事故影響范圍內的生態環境、生物體以及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與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危害。因此需要提前構建起配套的預警體系(該體系由自動預警以及預警方案共同構成)、配置適當規格型號與數量的自動感應裝置。在監測到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時,所配置裝置及時向相關部門自動發送預警信號,隨后針對污染物種類及時采取相應預警方案。此外,也需要建立起相對健全的事故危險檔案,在檔案內記錄各處區域中所分布危險物品的具體種類、數量與位置。而在出現各類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后,在事故危險檔案基礎上快速明確應急監測方向、制定合理應急監測以及環境治理工作方案。
相比于常規環境監測工作而言,為保障工作時效性與監測結果準確性,普遍在應急監測部門中配置了大量的各類儀器設備,且多數儀器設備的實際使用頻率較低,并需要持續消耗大量人力資源與經濟成本開展設備日常維修保養工作。針對此,可選擇及早構建起區域性應急監測網絡,將現有各處應急監測部門進行高度整合、統一儀器設備配置方案,以實現對所配置各類儀器設備實際利用綠的優化提升。
部分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出現成因普遍為設備缺乏運行穩定性與人為因素影響。針對此,政府相關主管部門可選擇定期對轄區內的生產型企業(同時包含各處事故隱患源頭)開展前期調查工作,分析各類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出現成因、事故發展態勢,并在其基礎上針對性制定有效的事故預防措施。此外,也可及時發現所存在的各項事故安全隱患,例如及時更換部分臨時使用壽命(或是存在運行異常情況)的危險品貯存設備、監督生產行為及時制止違規生產作業等等。
從制定程序角度來講,需要對應急監測工作的具體開展程序、監測評價報告制定程序進行明確規定,最大程度降低人為因素對應急監測工作質量與評價報告真實性的影響系數。例如明確自動預警程序、現場應急監測程序以及監測報告審核程序等等。而從應急監測評價報告形式角度來講,部分應急監測部門與人員在評價報告制定過程中,并沒有對各項環境監測數據加以全面記錄、且普遍存在缺乏補充環境治理與事故解決建議措施的問題,導致應急監測評價報告的實際參考價值有所不足。
總之,唯有對應急監測在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中的應用開展深入研究,并結合實際工作開展情況采取上述各項優化策略,才能進一步提升應急監測工作的質量及效率、有效控制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影響范圍與損失程度,不斷推動我國環境應急監測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