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小榮 寧夏中懿科技有限公司
所謂綠色節能減排的建筑,首先,我們必須打破人們對于綠色建筑的認知障礙,在一些人的意識中綠色建筑和高新技術及超低能耗建筑是基本相同,但它不確實意味著綠色建筑有昂貴的體系結構,它是節約能源、土地、水、材料和性質以及與建筑保護室內環境。綠色建筑可以與平常建筑一樣正常使用,而且因為我們使用的材料都是綠色可循環的,所以綠色建筑的造價與普通建筑基本一致。綠色建筑風格多變,且鼎力支持創新,使其不僅吸收了傳統的節能理念,而且創新了材料和技術。因此,建設時的原則是以綠色和節約能源為根本,以最大限度提升對資源使用率,并為社會大眾提供一個安穩生活環境,做到人、環境、建筑相適應與融合。我們為節能減排的“領軍者”,應該始終大力發展節能綠色建筑,必須不斷地進行技術換代,選用適宜的管控方式來監控整個建設時期的節能狀況。提升各類資源的運用率,縮減因廢氣及垃圾所構成的污染,對于舊建筑材料也要注重回收和利用,同時也應該注重建筑標準,提高建筑的節能等級,實現綠色節能減排建筑。
建筑的修筑過程中,機械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是起重機還是挖掘機,無論是渣土車還是水泥車,都是機械的力量,而使用這些力量離不開碳基能源,使用碳基能源就會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而想要減少溫室氣體的產生就必須合理使用各種化石能源。為此,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對產業結構加以調整與優化,引進低碳的建材,堅決不使用落后產能,對各類建筑廢料進行充分的處理,促進產業升級。②對能夠循環運用能源加以開發,如太陽能、地熱能、核能、風能以及各種可利用的衍生能源。由于該類能源大多來源是自然界能源,因此,這些能源近乎無污染,而且因為存儲量巨大,可以有效的緩解能源緊缺的問題。然而,由于我國的綠色建筑屬于萌芽期,正在摸著石頭過河,缺乏相應的經驗,最重要的是沒有一個統一的評估體系,因此目前最重要的事情為建立一個綜合評價體系,完善評價準則,以促使綠色節能減排建筑順利推進。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建筑體拆除,從而產生了大批廢棄的老建筑。對此,我國也應對舊觀念加以轉變,創新對舊建材處理方式,應該對其進行回收利用。我們可以排序老建筑,沒有辦法回收的就粉碎去進行道路建設,其他可循環使用的,可以用于加工成其他建筑材料。這樣既可以減少前期支出,又可以解決建筑垃圾問題,極大實現社會資源的減量化和廢棄物的回收利用,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當然,對于那些因為化學或物理變化而造成各種損失的舊建材,我們就無法再次將其循環利用了。由于其性能已損失到了無法符合準則的地步了,如果強行使用會造成安全隱患,可能對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損傷。對于老建材的使用,目前,我國并沒有出臺關于老舊建材回收再利用的相關法律法規,因此,再利用建材市場上魚龍混雜,秩序混亂的問題十分嚴重。所以,我國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對于相關市場的監察,制訂相應的法律法規,并對擾亂市場秩序的人員根據法律進行相關的教育,維護正常市場,建立標準,提高對相應渠道的檢測,建立一個安全可靠高效的渠道。增強行業監督管理。具體可從以下幾點出發:制訂明確的行業標準;支持或國家出面建設相應的回收再利用公司,對已有的相關企業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支持;完善相關部門的權能,預防踢皮球現象的發生,能夠快速準確的解決有關的問題,避免非法使用建筑廢料。
在實現綠色節能的路途上,不能忽視任何一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相應的目的用來實現最終目標。因此,必須從頭到尾加強對于綠色節能標準執行的監控,對關鍵部分及薄弱部分給予極大重視。切實呈現相關部門協調管控效用,做應該做的,以突出執行職責環節中的監管把控,加強監管當事人主要活動的建設是否有效地利用標準,無論是全面落實的標準,還是精確的執行標準建設;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嚴格審查,絕不放過任何一個違反標準的行為,以實現節能技術的全面貫徹落實,以達到節能的概念。故而,對于監控建筑規范與能耗量監督,可創建完整體系,并引導在全過程建設中的低碳舉措予以管控,可建立對能耗實施檢測的平臺。同時實施獎懲機制和能效的測評工作,促使全面監督的落實。
現有的技術對于一般施工來說已經足夠使用了,但是對于當下綠色節能減排建筑的施工來說,其耗能與環保能度還遠遠不夠,我們不能只把目光放在施工后的建筑身上,對于修建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格外注意,做到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應當推廣與實施類似于節能減排形式的建設模式,規避因建設中引發的污水、垃圾、噪音以及有害氣體、粉塵等,全面呈現當代綠色降能耗建筑的建設理念。用先進建設方式取代傳統的現場操作,將一切前提工作做到提前完成,有些環節可在工廠制造組合,隨后到現場實施組裝,即提高了效率也減少了污染,而且對于原材料的利用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同時也確保了其品質和性能及穩定性。安全可靠、綠色環保、節能減排,可以看作是未來綠色建筑行業發展的方向。
總而言之,在建筑的修建中要嚴格遵從節能減排的標準,為了自然,為了綠水青山,也為人類創建一個蔚藍澄清的世界。故而,則需要縮減對化石燃料的運用,且相應提高對碳基能源的利用效率;做到適宜和有序的回收舊建材,同時對此還要增強政策區域的監管力量,以規避因此而引發的安全隱患,呈現出再生資源利用;轉變傳統建設方式,將建設引導和邁入低碳發展形勢,以達到節能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