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蔚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
與傳統投顧業務相比,智能投顧有著信息和效率等方面的明顯優勢,利用大數據和先進算法進行分析,為投資者提供參考,提出有針對性的有效建議,不僅提高了效率,同時有利于改善傳統投顧業務當中信息不充分,主觀性較強等問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智能投顧的應用經過了一定的發展,開始逐步走向成熟,為金融機構的業務效率提升、效果優化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在智能投顧顯示其科技優勢的同時,由于客戶門檻較低,一些缺乏投資經驗的非合格投資者大量涌入智能投顧市場,由此產生的風險問題也應受到關注。要實現智能投顧業務的規模化和規范化,進一步提升業務質量,需要對其發展現狀進行客觀全面的認識,然后制定有針對性的監管策略。
智能投顧是傳統金融業務與科技融合的產物,21世紀初開始首先誕生于歐美國家,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方法,為大眾投資者提供更高效,更便利的投資顧問服務,給投顧業務的發展帶來了模式上的重要創新。2008年12月,Kaching 推出了在線金融顧問并轉型為在線財富管理公司。緊隨其后,2009年7月Personal Capital 成立,公司定位是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投資咨詢服務。2010年5月,Betterment 推出了機器人顧問,標志著智能投顧業務正式上線。2011年Nutmeg 在英國成立,并于2016年成功獲得了巨額融資。可見,西方智能投顧業務擴張速度較快,迎合了2008年金融危機后大眾的理財需求。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智能投顧業務覆蓋的客戶群體較為全面,包括低、中、高端客戶,服務費率整體較低,在完善監管、充分披露信息方面也已經有了較顯著的發展。
在我國,智能投顧也在近些年嶄露頭角,成為金融機構智能化進程中的一大熱點。雖然相較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發展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值得關注,多數機構在2015-2016年左右開始涉足智能投顧領域,出現了一批較有代表性的產品或平臺,如平安一賬通,可以更好的為受眾群體提供智能投資、保險和貸款等相關服務,并結合實際情況,評估其常見風險,對其風險特征進行分析,評估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然后推薦匹配的投顧產品。在銀行領域,招商銀行率先在2016年推出了“摩羯智投”,其后,光大、廣發、中行等也先后推出了各自的智能化投資產品。據Statista估算,2017年我國的智能投顧管理的資產達289億美元,其年增長率高達261%,資產規模在全球僅次于美國。預計到2022年,中國智能投顧管理資產的總額有望超6600億美元,用戶數量超過1億。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的智能投顧業務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智能投顧的發展和擴張,需要有穩定且不斷增加的客戶群體,要求金融機構大力發掘潛在客戶,因此目前部分平臺采取低費率甚至免費的方式來吸引客戶,對平臺或金融機構的利潤貢獻非常有限,如果客戶數量無法在短時間內有較大增長,存在一定的運營壓力。再者,目前國內的智能投顧產品本身尚有待完善,存在客戶畫像不精細,對客戶風險承受能力的評估過于粗放;產品選擇范圍較窄,與客戶需求的匹配程度不夠高等問題,整體吸引力還比較有限,客戶認知度不足。此外,作為一項新興業務,相應的制度空白,法律空白相對較多,規范化程度有待提高。因此,如何結合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方法和措施,有效的進行監管,以輔助智能投顧業務的健康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法律法規的完善是保障智能投顧發展健康的關鍵性基礎,由于其自身是一個新興領域,監管過程中缺乏充分的經驗,相關行業發展的過程中也缺乏足夠的法律指導,故而要首先夯實法律法規基礎,為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方針和指導,規范行業發展。以目前來看,以《證券法》和《基金法》為主的基本法律為監管提供了頂層依據,為行業發展規范指明了基本方向,此外,2017年,人民銀行等監管機構共同起草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首次將智能投顧納入監管范疇,在智能投顧業務的細化監管上踏出了重要一步,在隨后落地的《資管新規》中明確智能投顧業務的經營需獲牌照資質,并且應避免同質化交易。雖然新規的出臺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過去監管對于該領域的空白,但從整體上看,監管政策的可操作性,具體的實施細則均需要更進一步的討論,監管效果有待檢驗。因而法律法規的進一步明確與完善,是促使業務走向規范化,促進整體的行業發展的必然需要。
智能投顧走向規范、持續發展需要監管部門執行力的支持,只有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措施,法律法規的整體實施質量和效果才可以得到保障,使得智能投顧業務在資金安全性、發展規范性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出現發展風險或者不合規的現象。監督部門必須要不斷增強自身執行能力和水平,依法行政,針對性的進行管控,實現智能投顧相關業務活動的合理管控,針對監管過程中出現的細節問題,還需要不斷推動法規細則的更新。同時,智能投顧業務機構應落實隱私管理、信息管理制度,做好客戶個人信息和財產信息的保護,配合相關部門的監管。相關監管部門還需要進行動態管理,利用大數據、信息化技術開展檢查工作,面對有關產品和平臺有可能出現的信息泄露問題,則需要嚴格進行管控,一方面要積極規避常見的信息泄露風險加強主動管理,另外一方面還需要有較強的事后管理能力,能夠及時止損并處理、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此外,由于智能投顧業務涉及銀行、證券、保險等多個金融領域,存在跨部門聯合監管的需要,相關監管部門間應建立起高效的合作機制,明確監管主體及各自的職責范圍,避免政策頒布與實施間的銜接缺位而導致政策的實施效果受到影響。
當前,在智能投顧的發展中,人工智能的運用成為影響投顧產品質量的關鍵因素。對于人工智能而言,算法是其核心,人工智能算法不公開、不透明,被稱為“算法黑箱”。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對智能投顧的合規性進行檢測和管理的難度。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不少人主張和呼吁算法透明,但算法是人工智能技術開發者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應屬于商業機密,不公開有其本身的依據,對其透明度的要求與一般意義上的信息披露要求不可相提并論。因而針對算法不透明而導致的監管困難,有學者提出了相對更為可行的折中的處理方案,通過某些替代的方式實現算法的相對透明,而非要求公開算法的內容。如要求算法提供方就算法提交備案,算法或算法邏輯不向社會公開,但監管機構或自律組織應知情,并在模型或算法修改時再次備案。另一種可選的替代方式是向客戶或監管機構提供算法解釋,以更易理解的方法、算法或模型來代替原始的過于復雜且難以解釋的方法。有學者認為,是否向大眾投資者提供算法解釋尚有待探討,但賦予監管機構算法解釋的要求權具備合理性。本文認為,從投顧業務本身的特點來看,服務的過程應當被記錄和監管,也是傳統投顧業務監管的重點,而智能投顧的提供過程通過人工智能完成,那代表其原理的算法也應當得到適當的披露與監測,如何確定監測與管理的具體手段,對算法透明性的需要如何實現,既要充分保障投資者的利益,也需要兼顧算法所有者的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智能投顧的發展是金融與科技協同發展的成果,其自身具備明顯的優勢,是我國乃至全球范圍內投顧服務未來發展的方向,但只有在有效監管、科學監管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防范智能投顧業務中潛在的風險,發揮其在金融業務革新進程中的積極作用。在這一點上,我們仍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