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淑民 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審計局
招商引資是鄉鎮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力,也是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審計中應關注招商引資取得的成效及盲目招商決策造成財政資金損失和土地資源閑置浪費的問題。通過查閱黨政辦公會記錄(紀要)、鄉鎮工辦(招商辦)提供的招商引資統計表、與招商落戶企業簽定的投資協議以及土地出讓合同等資料,掌握審計年度內落戶企業的基本情況,然后向稅務部門采集分年度稅源基礎數據,對應篩選出未繳稅的企業,實地調查其生產經營狀況,看是否存在項目擱淺造成損失的問題[1]。同時,通過采集國土資源部門土地出讓明細數據,與落戶企業進行比對,篩選出未摘牌土地的企業,并實地調查是否存在先建后批、違法占用土地的問題。
重點關注以多種途徑向企業返還土地出讓金、稅收及其他配套資金等問題。通過審查鄉鎮財政總預算、招商專賬以及其他財務資料,篩選出撥付到企業的資金明細,再逐項進行調查核實。從審計情況看,主要存在三個方面問題。一是先簽協議后掛牌出讓土地,且協議價遠低于國家規定的最低標準。審計應重點關注商貿、服務業項目,土地掛牌出讓后,高于協議價的部分以基礎設施建設費等名目返還給企業。有的鄉鎮未制定統一協議價標準,而是與企業個別談判協商,極易造成惡性競爭和權力尋租[2]。二是通過稅收貢獻獎、資金扶持等方式返還稅收。《國務院關于稅收等優惠政策相關事項的通知》(國發〔2015〕25號)文件下發后,有的鄉鎮為引進稅源,仍以返還稅收的優惠措施從其他鄉鎮引入建筑安裝、運輸物流企業。三是為保住僵尸企業,以技改、基礎設施建設、品牌宣傳等名目無償向企業撥付財政資金。
通過查閱被審計單位的工作報告、辦公會記錄(紀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數據,掌握審計年度內單位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情況,再對應查閱項目檔案資料,發現違規違紀問題。審計中重點關注三個方面[3]。一是應招標未招標。如某鎮為了照顧關聯企業,將達到公開招標限額的集鎮道路建設項目,以競爭性談判的方式在鎮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進行采購,使關聯企業順利中標。二是工程拆分規避招標。如某鎮建設文化服務中心項目,工程預算200萬元,為了規避到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公開招標,將工程拆分為土建和裝飾兩部分,建設時只對土建部分邀請相關建筑公司進行競爭性談判,確定中標單位后,再將整個工程發包其建設。三是企業代建回避招標。部分鄉鎮為招商引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時,委托企業進行建設,再由政府支付工程款[4]。如某鎮為兩個落戶企業進行場平建設,工程造價248萬元,先由鎮政府直接確定施工單位后,再由企業分別與施工方簽定合同,但工程驗收、結算都由政府負責。四是違規設置條件招標。部分鄉鎮為照顧本地企業,在招標文件中注明,必須在本鎮注冊的企業才有資格報名。
通過查閱單位的財務資料,按照政府采購相關標準的規定,篩選出應履行政府采購程序的小型建設和購置項目,然后查看其是否按規定履行了采購程序。從近幾年審計情況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對未達到公開招標限額的項目直接采購,未履行競爭性談判、詢價等采購程序;或者先采購后走流程,補辦資料,弄虛作假。二是履行程序不規范,主要是簡化采購程序,影響采購公開公平。
通過查閱工程建設合同、竣工結算審計報告以及相關財務資料,審查是否存在多支付、提前支付工程款的問題。如某鎮2018年投資建設集鎮道路,工程造價280萬元,合同約定工程款支付方式為:竣工驗收合格并審計后,付審定價款的60%,工程完工一年后無質量問題付清。實際操作中,工程竣工后施工單位以資金周轉困難為由,向鎮政府借支60萬元,實際支付工程款超過80%,提前支付工程款20%。
通過查閱財務資料,對比審計期間負債數據,分析被審計單位債務結構及舉新債情況,并對每筆舉債進行調查核實。在各級出臺禁止舉債相關規定的情況下,鄉鎮舉新債問題仍然較普遍[5]。如2017年對某鎮審計中,將2016年與2012年債務進行比較,結果增加219%。經調查,該鎮以政府成立的融資公司名義,向市農商行貸款1500萬元,用于建設廣場及綠化工程,截至審計期間累計支付擔保手續費和貸款利息190萬元,造成大額財政資金損失。
雖然國家擔保法明文規定,國家機關不得為保證人,但鄉鎮政府為企業提供貸款擔保的問題仍然存在,不過在擔保形式上發生了新變化,演變為由國有擔保公司為企業貸款擔保,而鎮政府以財政資金或相關資產向擔保公司提供反擔保,實質上擔保責任仍由鄉鎮財政承擔。
鄉鎮是我國最基層的政權組織,最接近人民群眾,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作為黨政一把手,其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對鄉鎮經濟社會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新修訂的《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中明確了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的七個方面內容,涵蓋了鄉鎮一把手應履行經濟責任的主要方面。在實際審計工作中,要根據被審計鄉鎮的經濟發展特點及現狀,確定重要的審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