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鈺鴿 西安財經大學
廣義的教育成本,即教育支出與機會成本。狹義的教育成本,即教育支出,不包括機會成本。
1.按照能否直接計入成本對象
按照能否直接計入成本對象,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能直接確定并歸集至成本對象。間接成本,無法直接確定并歸集至成本對象。
2.按照成本受益對象
大多數高校是非營利性的,其受益對象主要包括社會,學校和個人。因此,將成本分為社會,學校以及學生個人所承擔的成本。
3.按照成本所屬內容
按照成本所屬內容,分為教育事業、科研事業、學生事務、行政管理、后勤保障以及離退休等方面的支出。
高校教育成本主要分為必要性支出和建設性支出。其中,必要性支出,指日常必需發生的費用;建設性支出,指用于購買和租賃固定資產或設備所產生的費用。
作業成本法,以作業為對象分配所消耗的資源,再以產品所需的作業來集合成本,進而確定產品消耗的資源,其內涵為“作業消耗資源,產品消耗作業”。
1.提高成本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實性
作業成本法,將成本轉化為作業活動,使成本核算更符合事實,并細化核算過程,保證成本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實性。
2.幫助企業識別非增值作業,從而降低成本
作業分增值與非增值作業,以便準確核算成本,消除或減少非增值作業,增加高增值作業,提高產品價值與資源使用效率。
3.提高決策有用性
作業成本法,把企業的各活動視作作業,核算部門、程序、環節的成本,優化各部門協作過程,提高決策有用性。
同時,作業成本法也存在局限性。首先,在系統開發,程序規范等方面需投入大量資金,并且,后期維護費用比較高。其次,程序復雜,加之對系統不夠熟悉,導致核算工作量大且周期長。
1.必要性分析
經濟發展使得高校教育發展日益受到重視,要求不斷創新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方式。作業成本法,通過核算各作業的成本,準確核算各活動的成本,能夠提高高校會計信息質量,使高校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可行性分析
首先,高校的間接成本大于直接成本,需要作業成本法來準確核算間接成本。其次,高校各部門,各層次的成本對象結構復雜,而作業成本法能將各層次的成本對象按照消耗的作業,準確算出消耗的成本。最后,高校一般都會具備專業的會計核算人員與完善的硬件設備,給實行作業成本法提供條件。
1.確定資源
大部分高校采取“收付實現制”,并且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不符合作業成本法的核算原則。所以,以“權責發生制”重新計算相關數據,將固定資產重新計提折舊。
2.劃分資源動因
資源動因,即消耗資源的動因,在資源動因的牽引下,資源流向作業。不同的資源有具體的資源動因,以反映資源的使用情況,為作業成本計算提供基礎。
1.確定作業和作業中心
作業是指高校運行中的環節和活動。作業中心是指負責完成一項特定產品制造功能的一系列作業的集合。
2.確定作業動因
作業動因是造成作業消耗的原因,也是計算確定成本對象應該承擔的成本的基礎。
將資源匯集到作業中心,根據作業中心找到作業動因,再根據作業動因的數量,得到間接成本。同時,將間接成本與直接成本求和,計算出總成本。
1.作業成本數據搜集困難
作業成本法需要核算高校各作業消耗的成本,這些數據在高校原記錄中是缺失的,所以現在想獲得是一件很煩瑣的事。
2.成本費用劃分不準確
高校的很多成本并不能明確成本對象,如教學成本與行政費用等。
3.盲目套用作業成本核算法
作業成本法有新穎性和開創性,并且,高校會計核算人員不能深入理解相關理論。作業成本法的核算步驟復雜,若實行不到位,會影響其在高校中的作用。
4.沒有適合的高校會計制度做保障
高校目前的會計制度對成本的界定和劃分比較模糊,會計科目的設置不符合作業成本法的要求,尤其是收付實現制和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等會計準則,與作業成本法的要求差距很大。
1.細化日常統計工作
應用作業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按照要求細化日常統計工作,明確同一作業的成本,并匯集至同一作業中心,進而明確到成本對象。
2.劃分作業成本核算責任
高校成本核算部門應不斷完善責任制度,明確業務范圍,落實任務,并保證有關部門和人員能嚴格實施。同時,為了提高會計工作效率,高校會計管理部門應建立并完善有效的激勵懲罰機制,監督和指導會計人員和會計工作。
3.提高會計核算人員的專業水平
對高校會計核算人員進行培訓,并且定期考核,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達到作業成本法與高校教育成本結合的效果,提高高校會計信息質量。
4.高校應給予作業成本法實施的制度保障
以權責發生制代替收付實現制,明確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將固定資產按規定計提折舊,詳細劃分資源、作業等要素,從而給予作業成本法以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