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刑事案件結構視閾下的類案裁判研究
——以指導性案例4號、12號為例

2020-01-18 21:21:20張國棟
關鍵詞:案例法律結構

張國棟

(南開大學 法學院,天津 300350)

“同案同判”構成了司法裁判的基礎,同時也是案例指導制度的核心價值。以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4號、12號為例,結合刑事案件結構理論對案例指導制度提出的“同案同判”裁判理念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對于“類案”的判斷,除了關注案件法律結構,還應當關注案件社會結構。指導性案例與所裁判案件法律結構之間的判斷屬于形式判斷,而社會結構之間的判斷則屬于實質判斷;“類案類判”在案件的法律結構中會得到合理解釋,“類案異判”在案件的社會結構中也會得到合理解釋。

一、刑事案件結構與法理學、社會學兩種裁判模式

“結構”一詞,意指組成整體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整體由部分組成,組成整體的各個部分的排列組合方式就被稱為結構或者構造。一個由具體事實和相應法律規則所組成的案件當然也就存在特定的內在結構形式,具體到刑事案件,可以將其稱為刑事案件的結構。

“案件結構”一詞主要源于布萊克創立的案件社會學理論,其理論中的“案件結構”主要指案件的社會結構。每一個案件都具有它的社會結構,即案件在社會空間中的位置和方向:誰與誰發生沖突?第三方是誰?案件參與者之間的社會距離有多大?[1]這些人的社會特質及社會位置構成了案件的社會結構的最重要變量。案件的社會結構因素本身是開放的,其實際上涵蓋的內容要比布萊克界定的范疇寬泛得多,在司法裁判中除法律適用和事實認定之外的所有能夠或可能對裁判結果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各種社會因素,如司法場域的參與者(法官、律師、檢察官、法律學者等)的個體特質、公共政策、政治權威、社會輿論、道德文化、民俗習慣、已決判例等,都可以納入這一結構范疇,成為案件社會結構中的變量。近年來,大量證據表明,案件的社會結構對法律結構特征基本相同的案件的法律波動是存在一定影響的,案件的社會結構可以預測案件的裁判發展過程,解釋案件最終的裁判結論和理由。

任何一個案件除了具有由各種社會結構因素所組成的社會結構,在司法實際運作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另外一種結構形式,這就是案件的法律結構。案件的法律結構由案件的實體法律結構與程序法律結構組成,這兩種法律結構在司法實踐中相互交織,共同推進司法裁判向前發展。案件的法律結構,不管是程序性的還是實體性的,都是由法律條文規范與案件具體事實組成具體案件法律結構的基本框架,是一種有關事實與規范之間互動和不斷建構的關系。案件社會結構與法律結構的相互交織決定了案件裁判不僅存在與案件法律結構相對應的法理學裁判模式,而且存在與案件社會結構相對應的社會學裁判模式。法理學裁判模式是一種目光往返流轉于規范與事實之間不斷試錯的過程,在這種模式下,適用法律的過程可以視作邏輯推理的過程。任何一個案件的輕重緩急程度考量都是一種對法律條文的規范適用,由邏輯推理來決定最終案件的結果;在社會學裁判模式之中,卻不把適用法律的過程看作邏輯的推理過程,更主要的關注點是人們實際上如何行動、如何解決糾紛。法理學裁判模式視法律規范從此案到彼案的適用過程是恒定的,法律規范以同樣的形式適用于每一個具體的案件,對同樣的案件事實會給予同樣的裁判結論;社會裁判模式則認為,法律是會發生一定波動的,它會隨著案件結構因素發生變化而出現一定的波動。因此,法理學裁判模式的關切點是針對案件在應然層面上究竟怎樣做出決定,社會學裁判模式更多是關注針對案件的結論在實然層面上是如何做出的。在實際的司法裁判過程中,這兩種特征迥異的裁判模式是不可能截然分開的。也就是說,單純的法理學裁判模式與單純的社會學裁判模式都是不存在的。因為任何具體的案件都是由社會結構與法律結構組成的,每一個案件的裁判過程不能重復進行。在實際司法裁判過程中,法理學裁判模式是外化型的,社會學裁判模式是隱藏型的,二者都為裁判過程賦予了缺一不可的裁判視野。一個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高度契合的裁判,必定是這兩種裁判模式的完美結合。[2]1025

二、刑事案件結構視閾下類案的判斷標準

為了提高審判質量、維護司法公正,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11月26日出臺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案例指導工作的規定》,正式開展指導性案例工作。其中第七條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指導性案例,各級人民法院審判類似案例時應當參照”。這就意味著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指導性案例是最高司法機關通過法定程序確認的,各級人民法院在具體案件裁判過程中應當將其作為典型案例予以借鑒參考,從而達到司法公正和司法高效的目的。截至2019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已經陸續公布了24批共139件指導性案例,其中有22件屬于刑事案件。案例指導制度與英美法系國家的判例制度有著本質區別,最高司法機關頒布的指導性案例的最明顯的價值就是指導價值。[3]將這些具有獨特價值的典型案例公布出來,能夠起到指示、啟示、規范作用,各級審判機關在司法過程中能夠參考借鑒指導性案例的裁判方法或者裁判思維,從而公正高效地處理案件。人民法院構建以指導性案例指導具體案件裁判的制度即案例指導制度,其根本目的是通過指導性案例實現“同案同判”,亦即類似案件其判決結果也應是類似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案例指導工作的規定》條文雖然不多,但是受到了理論界與實務界的廣泛關注,其中相當一部分學者和實務人員對其中規定的“具有指導作用”“應當參照”“類似案件”等一些重要概念可能帶來的司法效應表達了不同程度的質疑。

刑事案件結構視閾下的主要關注點就是案件的社會結構與法律結構,而指導性案例能否參照適用的基礎性前提,也是具體的裁判案件與意圖適用的指導性案例在具體法律結構及社會結構上是否具有相似性。因此,對“類似案件”進行判斷是案例指導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起始之步,而如何理解“類似案件”及“類似案件”的判斷標準,則需要予以明確闡釋。根據以上論述的案件結構理論可以發現,對于“類似案件”的判斷不應局限于案件的法律結構是否相似,即案件基本事實及其將要適用的法律規范是否具有相似性,還應考慮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或者是能夠影響案件裁判過程甚至是決定案件結果走向的案件社會結構中的幾個主要因素是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法官實際裁判過程中,對具體裁判案件與指導性案例進行“類案”的標準比對過程主要涉及兩方面的判斷:對所裁判案件與指導性案例的法律結構進行比對的形式判斷;對所裁判案件與指導性案例的社會結構進行比對的實質判斷。

(一)刑事案件法律結構的形式判斷

案件的法律結構由實體法律結構和程序法律結構組成。這兩種法律結構均是在最基本的刑法原則罪刑法定原則之下存在的規范與事實相互建構的結構關系,作為大前提的法律規范、作為小前提的案件事實及兩者之間的互動共同組成了刑事案件法律結構的三種基本要素。

在具體裁判案件過程中能夠參照適用指導性案例的前提是兩個案件的法律結構具有相似性,也即案件基本事實及相應刑法規范具有相似性。為了能與法定構成要件要素相比較,判斷者必須將其對已發生之案件事實的想象表達出來,并且要能配合法律的用語。[4]以最高人民法院于2011年12月20日發布的第4號指導性案例——王志才故意殺人案[5]為例。從案件的法律結構分析,客觀方面——行為人王志才實施了故意殺人的行為,導致被害人死亡,行為與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客觀上符合刑法規定的故意殺人罪的行為構成要件要素。同時,王志才在被害人所居住的集體宿舍,手持一把單刃尖刀,朝趙某某的頸部、胸腹部、背部連續捅刺,致其失血性休克死亡,屬于手段極其殘忍,罪行極其嚴重,符合刑法規范所規定的關于故意殺人罪的定罪情節構成要件要素。在要件要素方面,王志才存在故意心態,符合故意殺人罪的主觀構成要件要素。在量刑事實方面,王志才平時表現較好,歸案后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符合刑法規范規定的關于從寬處罰的量刑情節構成要件要素。在故意殺人這一特定類型的刑事案件中,司法人員對所裁判案件及與之想要參照適用的那個指導性案例之間進行比較匹配的判斷時,應該先建構該指導性案例的法律結構,通過故意殺人的案件事實與故意殺人罪的刑法規范之間的不斷互動來形成王志才故意殺人案的法律結構,故意殺人的案件事實被依據該罪構成要件的類型要求加以相應的格式化,滿足了故意殺人罪構成要件涵攝的框架要求。而故意殺人罪的刑法規范也納入了王志才故意殺人案這一具體案件事實的情境中,需要進行“本案中”的大前提解讀。然后通過一一對比兩個案件的法律結構,完成“類案”判斷標準中案件結構之法律結構的比對。

案件的法律結構與社會結構分別對應裁判過程中的法理學模式與社會學模式。案件的法理學模式就是基于案件的法律結構而進行的裁判過程。法理學模式是在規范與事實之間互動的基礎上進行的裁判,類似于傳統羅馬法中三段論演繹推理的過程,在文本規范與案件事實之間建立一種能夠涵攝的邏輯關系。法理學裁判模式可以說是一種以案件的法律結構為基礎的刑法規范與具體事實之間互動的邏輯推理過程。每一個具體案件的判決都是抽象的法律規制在具體事實中的“適用”。[6]具體而言,就是通過刑法文本規定的構成要件要素,按照刑法法條的排列組合對眼前這樁案件進行刑法規范意義上的解構,按照刑法文本排列順序進行修剪、組合,形成一個規范意義上的案件事實。該案件事實并不是原汁原味的案件原始事實,而是被規范裁剪過的法律事實。[7]案件法律結構是一個規范與事實互動的結構關系,所以此時的刑法規范也不是那個文本意義上的法律規范,而是與被其本身所解構的案件事實一樣,融入該具體案件裁判過程,為該案件事實服務,納入特定的案件情境之中去解讀。法理學裁判模式是與現代法治理念相契合的較為理想的裁判模式。[2]1024案件法律結構的規范與事實之間這種邏輯推理的建構過程更多的是法律的適用過程,通過對法律條文的運用來裁判案件,通過邏輯的演繹推理來決定案件的結果。對案件的法律結構進行比對的過程,更像是建構一個符合刑法規范具體構成要件要素的指導性案例模型,然后拿著這個還沒有進行建構的具體案件與已經建構好的指導性案件結構模型,按照刑法規范規定的構成要件要素進行一一比對。在比對過程中,更多的是法條形式意義上的比較和判斷。當然在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之下,案件的基本法律結構要素符合刑法規范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要素,是案件能夠進行裁判的前提。

(二)刑事案件社會結構的實質判斷

案件的社會結構作為與案件的法律結構相對應的概念,具體到刑事案件中主要由三種要素組成:加害方與被害方,檢察官、律師代理人等雙方各自的支持者,介入案件裁判的審判人員。以上三類人員在整個案件中所處的地位及他們各自的傾向構成了每個案件的社會結構。每個案件的社會結構都由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組成。相對于案件法律結構的穩定性,案件的社會結構則存在一定的變異性,組成案件社會結構的任何一個因素都可能會在案件實際裁判的過程中悄無聲息地發生變化,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案件的裁判結果,最終甚至有可能會改變加害人抑或是受害人的命運。

在對“類案”進行案件法律結構判斷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比對案件的社會結構。由于案件的法律結構在裁判過程中會發生改變,所以必須與已經完成實際裁判過程的指導性案例進行同一區間、同一裁判時間點、同一社會結構要素的匹配與判斷,在比對過程中通過不斷地調整、改變具體裁判案件的社會結構,最終尋找到一個與待決案件在本質上相類似的指導性案例,才能保證裁判的規范、安全。以最高人民法院于2012年9月18日發布的第12號指導性案例——李飛故意殺人案[8]為例,此案與上述第4號指導性案例王志才故意殺人案有一定相似之處,均是應當判處死刑的案件。此類死刑裁判案件相對于其他刑事案件,在其案件社會結構之中隱含著一些比較特殊的非刑法規范因素,主要就是刑事政策、被害人(或其家屬)的態度、公眾輿論。而這些非刑法規范因素卻實實在在超越了案件法律結構的地位,改變了案件的最終走向,如云南的李昌奎案、陜西的藥家鑫案。王志才故意殺人案與李飛故意殺人案的相似之處是兩案均是由婚姻戀愛等情感糾紛所引起的故意剝奪他人生命的惡性刑事案件。加害人的犯罪工具都是臨時在犯罪現場獲得的,犯罪手段均被認定為手段殘忍,二人都不構成自首的法定量刑情節,也均沒有與被害人家屬達成協議并獲得被害人家屬的諒解。[9]兩案存在著兩方面的差異:一是從犯罪結果來看,李飛除了打死被害人徐某,還打傷了王某并致其輕傷,李飛案在客觀損害事實方面重于王志才案;二是從主觀惡性看,李飛因盜竊罪被判處兩年有期徒刑,符合累犯的構成要件,因民間矛盾引發的故意殺人案件,行為人犯罪手段殘忍,且系累犯,根據現行刑法的規定,在被告人法定責任刑格之內,應當從重處罰,李飛案要明顯重于王志才案。綜上兩點,李飛案無論是從客觀構成要件方面還是從主觀惡性方面來看,都要重于王志才案。根據刑事案件結構理論,在法律結構方面二者是存在差異的,由于案件的法律結構對應著案件的法理學裁判模式,在找尋符合“類案”標準所需的材料過程中,理應去適用犯罪行為、損害結果、主觀惡性明顯嚴重的裁判參考案例,得出的結論理應是對李飛的刑罰應當重于對王志才的刑罰。從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裁判結果來看,李飛與王志才均被依法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同時限制減刑。

案件裁判的結果是依據法律規則做出的,但是案件法律結構存在差別的案件最終在結果上是一致的。把目光聚焦到案件的社會結構中或許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在王志才案與李飛案中都存在被害人家屬不予諒解的情形,但是在王志才案公布的裁判理由中除了“被害人家屬不予諒解”這一表述,還出現了“要求依法從嚴懲處”這句表述。既然作為指導性案例予以公布,那么任何差異化的表述都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從這一表述可以看出兩案在被害方態度方面的細微不同。結合案件的社會結構理論,死刑案件的加害方與被害方作為死刑案件結構中一對相互對立的矛盾關系體,在死刑案件的裁判過程中一直都居于被“關注”的首位。[2]1028被害方及其家屬的態度在案件實際裁判運作過程中會直接影響法官的裁判思維,從而決定對被告人適用從寬還是從重處罰情節。法官理應獨立、公正地處理案件,不受其他機關、社會團體及個人的干涉,但是處于社會現實生活之中的案件處理不是僅僅注重案件的法律效果即可,更重要的是追求案件的社會效果。因此,王志才案中被害方態度的強硬,導致本在理論上與李飛案基本類似的社會結構出現了變異,使得王志才案從社會結構角度出發所匹配的刑罰勢必會重于李飛案的刑罰。作為案件社會結構中非刑法規范因素之一的被害方態度在案件裁判的過程中出現了變化,實際影響了案件的最終走向,從而導致上述兩案出現了基本相同的刑罰結果。在對案件的社會結構進行比對判斷的過程中,主要就是集中于比對社會結構中的幾個主要因素是否相一致。與案件的法律結構不同,案件的社會結構主要涉及并非純粹的刑法條文規范及被刑法規范裁剪過的案件事實,關注更多的是那些存在于案件事實周圍與案件事實時時刻刻都緊密聯系著的社會因素,如道德習慣、文化傳統、公眾輿論、司法經驗等,這些社會因素隱藏于法理學裁判模式之下。司法裁判者關注案件涉及的各方社會角色的態度、傾向及行為,觀察社會角色的種種變化,悄無聲息地進行著社會學案件裁判模型的建構過程。在法理學裁判模式這一現代法治形式主義的外表之下,綜合考慮社會結構的因素的變異,完成社會學裁判模式下的裁量過程。社會學裁判模式與法理學裁判模式在現代法治的裁判過程中可以說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二者是形式與實質的關系,作為形式意義存在的案件法律結構是現代法律形式主義的價值追求,而作為實質意義上的案件社會結構則更多的是一種實用主義價值的體現,二者相輔相成,水乳交融。作為司法改革重要成果之一的案例指導制度,其核心價值就是實現各級法院在裁判尺度上的統一和司法個案上的正義,標桿性案例既然能夠起到啟示、指引、規范的作用,就不僅要關注案件的法律效果,更要重視那些實質的社會因素,從而實現良好的社會效果。而指導性案例的編選標準也正好契合注重案件的社會結構這一點。指導性案例應符合三個條件:裁判結果正確;裁判的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統一;[10]具有指導性。因此,在對“類案”的判斷過程中,不應局限于案件的法律結構是否相似,即案件基本事實和與之匹配的刑法規范是否具有相似性,更應關注那些隱藏于案件法律結構背后的包含在社會結構之中的刑法規范因素、非刑法規范因素是否相似。指導性案例與所裁判案件法律結構是否相似的判斷主要是形式判斷,而案件的社會結構是否相似的判斷則主要是實質判斷,二者共同構成了“類案”的判斷標準,在對“類案”的判斷過程中,二者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

三、刑事案件結構視域下“類案”裁判結果的合理性分析

案件的法律結構與社會結構的交融共存,意味著在任何刑事案件的裁判過程中都存在以這兩種結構形態為基礎并相互交織的法理學裁判模式與社會學裁判模式。關注規范與事實之間互動過程的法理學裁判模式會在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下嚴格適用刑法規范,對經過刑法文本規范剪裁的案件事實做出形式上的判定,而法理學裁判模式也意在實現“同案同判”的價值目標,即相同的案件事實會有相同的裁判結果。相反,“同案異判”在法理學裁判模式下則會被視為“異己”而受到差別對待。法理學裁判模式僅僅把案件的法律結構作為“類案”判斷標準,這就意味著法理學裁判模式下的“類案”只是一種案件法律結構意義上的相似,其并沒有關注案件的社會結構,所謂的“類案”也只是形式意義上的相似,而不是實質意義上的相似。而案件社會結構在整個裁判過程中所占的權重會直接影響“同案”“類案”的裁判結果,最終導致法理學裁判模式下的“類案”出現“類案類判”“類案異判”的現象。

(一)“類案類判”存在的合理性分析

案例指導制度建立的目的之一就是統一司法尺度,要求各級法院在處理類似案件時參照指導性案例的裁判尺度和裁判標準,實現“同案同判”抑或是“類案類判”的目標。裁判尺度統一的前提是指導性案例必須與所裁判案例屬于“類案”或“同案”?!巴浮笔侵笍亩ㄐ苑治錾洗_定待決案件的事實與指導性案例的事實在整體性質上涉及相同的法律問題,從定量分析上看兩個案件的量刑情節可以視為相同,[11]對“類案”“同案”也理所應當地給予類似或者相同的裁判結果,否則就是徇私枉法,破壞司法的公信力。

根據案件結構理論,“類案”不僅要存在類似的法律結構,而且要具有類似的社會結構,符合形式與實質相似的標準之后,所對應的裁判結果也必定是類似的。但是在實際的司法過程中,司法人員往往會忽略案件的社會結構,所謂的“類案”可能也僅僅是案件的法律結構類似,也即只關注具體案件事實與刑法規范相互建構的法理學裁判模式。這種只關注案件法律結構是否相似的法理學裁判模式所形成的“同案同判”具有片面的合理性,并不能存在于所有的刑事案件之中。

根據案件結構理論,刑事案件根據案件結構的復雜程度可以分為簡單案件和復雜案件,同時根據案件的社會結構與法律結構又可以粗略地分為四種類型:法律結構復雜的案件、法律結構簡單的案件、社會結構復雜的案件、社會結構簡單的案件。當然,由于案件結構的二元性,也會出現案件結構與法律結構復雜程度不同的案件。案件的社會結構越簡單,其占整個案件裁判結果的權重就越小,對案件裁判結果的影響因子也就越小。同時又由于在實際司法裁判過程中,社會學裁判模式相較于法理學裁判模式本身是一種隱性的存在方式,再加上司法人員在裁決案件的過程中對案件社會結構觀察度相對較低,所以說社會結構簡單的案件在實際的司法裁判過程中往往是最貼近于實務過程中的“類案”標準的那個“類案”,此種類型的案件所形成的裁判結果也就符合“類案類判”的標準。雖然忽略了案件的社會結構,但是由于此類案件中社會結構因素占整個案件結構的比重較小,幾乎影響不到案件的裁判結果,所以說此種情況下“類案類判”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前述已經說明只注重案件法律結構的“類案”的裁判結果僅僅具有片面合理性,因為社會結構簡單的案件只占到全部刑事案件的一小部分,社會結構復雜的案件在實務中出現得往往更多,所以說“類案類判”也只存在于這些社會結構相對簡單的案件之中,而那些社會結構復雜的案件卻因得不到妥善的分類處理而難以解決。此外,由于案例指導制度建立的初衷是解決實務中疑難案件裁判過程中難以處理的問題,可是社會結構簡單的案件可能連成為指導性案例的資格都不具備,更不用說社會結構復雜的案件,而這些社會結構復雜且恰恰需要引入指導性案例予以解決的疑難案件,卻可能會在實務部門中由于得不到準確的判斷和分析而最終未能參照類似案例,出現對接錯誤,甚至是對接失敗,從而導致冤案錯案的發生。

案件結構視域下的“類案類判”是符合邏輯的,裁判也是準確合理的,法理學裁判模式下的“類案類判”只有在案件社會結構簡單并對整個案件結構影響甚微的情況下才可能具有合理性,這是一種片面的合理性,不可能在所有的刑事案件之中都具有合理性。也就是說,在屬于其他三種案件結構類型的情形下得出“類案類判”的裁判結果都是應該被懷疑甚至是被否定的。

(二)“類案異判”存在的合理性分析

人民法院實行案例指導制度的目的除了要實現裁判標準的統一,也要實現個案的公平與公正。雖然案例指導制度的核心意義是通過指導性案例實現“同案同判”,亦即類似案件的判決結果也應是類似的。在案件結構視域下,“同案同判”“類案類判”是完全可以解釋通的,是同時符合以案件法律結構為基礎的邏輯判斷的法理學裁判模式和以案件社會結構為基礎的價值判斷的社會學裁判模式的。[2]1025但是在忽視案件社會結構的法理學裁判模式下的“同案同判”“類案類判”只有在一些極端情況下(社會結構簡單、社會結構因素對整個案件結構的影響微乎其微的案件)才會成立,而在以案件社會結構為基礎的社會學裁判模式之下往往更可能出現“同案異判”的現象。

“同案異判”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合理的“同案異判”,即對于兩個在實質上本不相似的案件,根據差別原則作了不同的判決;另一種則是不具有可接受性的“同案異判”,對兩個本來應相似處理的案件進行差別對待。[12]在案件的社會結構理論之下去解釋“同案”,就會出現兩個法律結構完全相同的案件也可能出現完全不同的裁判結果的現象。在一些社會結構較為簡單的案件中,以案件的社會結構為基礎的社會學裁判模式往往占整個案件裁判的權重低,此類案件由于文本規范與案件事實完全匹配,在規范與事實之間就可以建立一個封閉的單一涵攝關系,案件事實符合刑法條文規定的全部構成要件要素,不需要明確的價值性指引,使得以社會結構為基礎的價值判斷的社會學裁判模式被以法律結構為基礎的演繹推理的法理學裁判模式所遮掩。而對于一些社會結構較為復雜的案件或者由于案件本身的特殊性而使得案件的社會結構因素在整個案件結構中占較大比重的案件,這些社會結構因素存在,并且不斷起伏、波動,使得案件的裁判運作過程出現變化,法官在裁判案件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在對犯罪嫌疑人定罪量刑方面受到這種隱性的社會結構因素變化的影響,并最終導致案件結局出現變異。

社會結構因素影響整個案件走向的案件近些年來屢見報端,從遼寧的劉涌案、廣東的許霆案到云南的李昌奎案、陜西的藥家鑫案、山東的于歡案等,無不顯示出社會輿論、刑事政策、被害人家屬態度等社會結構因素對刑事裁判過程甚至是整個案件結局的影響。在幅員如此遼闊的中國,與上述案件具有相似甚至是相同案情的案件在現實生活中是一定存在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們的最終裁判結果可能不是相類似或者是相同的。這些案件的法律結構也許完全相同,均是符合某一特定之罪的法定構成要件要素,成立了該罪;同時又具有某些法定的量刑情節得以從寬抑或是從重處罰,也即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類案”判斷標準中的形式判斷,在法律結構上是完全相似的,但是將目光聚集到案件的社會結構之中時就會發現兩個案件之間的差異。例如在藥家鑫案中,被害人家屬拒絕接受藥家鑫之父的和解請求,在媒體上曝光藥家鑫在犯罪過程中的殘忍行徑,使得網上輿論一邊倒,“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呼聲高漲,最終的判決結果當然在某種程度上也順應了民意,藥家鑫被判處死刑。藥家鑫的犯罪行為與上述王志才案、李飛案基本一致,他們都被認定為罪行極其嚴重,但是案件的最終裁判結果大相徑庭。究其原因可以發現:案件的社會結構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法官定罪量刑自由裁判權的行使。[13]在這些案件中社會結構因素可以說占據了整個案件結構的絕對部分,直接影響法官的裁判過程及最終的裁判結果。案件的法律結構從案件發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固定在那里,等待著司法人員去找尋、分類、建構,案件的事實不會再發生變動,除非是一種“人為的變動”,當然這已經超出了本研究的論述范圍。因此,穩定性就是案件的法理學裁判模式的最鮮明的特點。相反,案件的社會結構卻是會變化的,并且還可能會隨著案件裁判過程的向前推進而發生變化。因此,在社會學裁判模式之下,案件的社會結構時時刻刻都充滿了變數。通過案件的社會結構理論去解釋,“同案異判”是完全存在并且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四、結語

本研究從刑法學的視角結合案件結構理論,對案例指導制度所提出的“類案類判”“同案同判”裁判理念進行了分析:對于“類案”的判斷標準,不應局限于僅僅是案件的法律結構相似,案件的社會結構中的主要因素也應具有相似性。指導性案例與所裁判案件法律結構是否相似的判斷主要是形式判斷,而社會結構是否相似的判斷主要是實質判斷;對于“類案”的裁判結果,“類案類判”在案件的法律結構中會得到合理解釋,“類案異判”在案件的社會結構中也會得到合理解釋,而任何案件的裁判都是不僅存在基于案件法律結構而進行的法理學裁判模式,而且存在與案件社會結構相對應的社會學裁判模式。這兩種裁判結果在客觀上都有存在的可能性,也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只有在案件結構理論基礎上完善現有的案例指導制度,增加其內在張力,而不是將其僵化,才能真正通過這一制度實現司法裁判尤其是刑事司法裁判的公平與正義。

猜你喜歡
案例法律結構
《形而上學》△卷的結構和位置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3:34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隊活動(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論結構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隨機變量分布及統計案例拔高卷
發生在你我身邊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國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38
論《日出》的結構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國衛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
一個模擬案例引發的多重思考
中國衛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日本一区高清|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综合网|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亚洲性一区| 99精品高清在线播放|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全裸无码专区| 欧美 国产 人人视频|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亚洲人成网址|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欧美天堂在线| 伊人色天堂|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国产丝袜91| 免费国产黄线在线观看| 国产白丝av| 精品国产www| 国产经典免费播放视频| 一个色综合久久|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国产|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天天更新| 国产91视频免费| 在线欧美日韩|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四虎AV麻豆| 欧美爱爱网|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不卡|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免费不卡视频|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91色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一级毛片网| 婷婷成人综合|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国产自视频| 欧美日韩免费|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五月天天天色| 日韩区欧美区| 欧美人人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