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鴻鑫
浦東說書是上海土生土長的曲藝曲種,因表演者一手持竹簽或筷子(稱為“鼓簽”或“擊心”),一手持小鈸,所以也被稱為“鈸子書”,根據其生發地域和表現特色,也被稱為“滬書”“農民書”。2008年,浦東說書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浦東說書起源于上海浦東的川沙、南匯,后流傳于上海市全境及浙江省平湖市等地,原始形態為佛教的“唱導”,內容以表現當地民眾的宗教祭祀活動及宣傳佛教的因果教義為主,后來逐漸開始演唱民間故事,展現風俗民情。相傳浦東說書的創始者為清嘉慶年間的浦東人顧秀春①,他表演時一手執“單片”(一張鈸子 ),一手執竹簽,以浦東方言語音語調自擊自唱。后又吸收了浦東的山歌、田歌、鹽歌、漁歌的旋律及蓮花落的元素, 逐漸演變成擺脫“梵唄(音bai,四聲)”②的“因果調”。故浦東說書也被稱為“說因果”或“因果書”。

浦東早期的集市是伴隨著鹽業的興起、棉紡織業的發展、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換、商販的往來而逐漸形成的。在明朝前期,浦東就有著名的三集三市。至清代,浦東的集鎮上茶館林立,熱鬧的集市和星羅棋布的茶館為浦東說書提供了眾多的演出場所。
早期的浦東說書藝人大多來自農村。他們農忙務農、農閑演唱。有影響的藝人有顧秀春、諸蘭芳、“唐駝子”、傅炎泉等,繼而有陸雪江、黃少云、傅鳴岐等。再后來則有擅說開打場面的“打煞”喬壽亭,一唱到底的“唱煞”盛根泉,始終站著說書的“立煞”徐連奎,說、唱、演一坐到底的“坐煞”季彩卿等。他們始終與浦東農村保持著親密的關系,這也是浦東說書鄉土氣息濃郁的重要原因。
浦東說書的曲目多以說唱歷史故事及民間傳說為主,格調粗獷,故事性強。長篇傳統曲目有《三門街》《紅蝴蝶》《網船過渡》《大紅袍》《七俠五義》《施公案》《三看御妹》《玉蜻蜓》《月唐》《天寶圖《金臺》《岳傳》等,傳統開篇有《紅娘寄書》《林沖夜奔》《敫桂英自嘆》《玉鰣郎搶親》《借東風》等。
浦東說書的主要音樂聲腔最早是由“說因果”的[因果調]演變而來,早期的[因果老調]具有濃郁的浦東農村山歌風味,旋律為五聲音階、商調式,唱腔結構屬單曲反復。后來吸收當地民歌和“打連發”等的旋律,借鑒“太保書”③等姊妹曲種的旋律因素,聲腔逐漸豐富,旋律則以五聲音階為主,曲式大多為上下句式,旋律平穩,有江南風格,腔少字多,敘述性強。
在20世紀30代前后,浦東說書已形成了“東鄉調”和“西鄉調”兩大腔系。
東鄉調以川沙、南匯為中心,包括奉賢浦東地區,其主要曲調為[基本調]和[東調]。以及在[基本調]和[東調]基礎上采用旋律翻高或低旋形成的[平調][汆調][娘娘調]。東鄉調旋律明快、粗獷樸實、行腔爽朗,調式以徵調式為主,次為商調式、宮調式,總的特點是旋律平穩,腔多字少。[基本調]唱腔結構多為“起承轉合”式,旋律起伏跌宕,曲調優美抒情,用真假嗓結合演唱,適用于表現感情豐富的旦角。另一常用曲調[平調]以七字句格為主,旋律平穩,節奏輕快,行腔爽朗,適宜宣敘。
西鄉調以松江、青浦、金山為中心,旋律高起低落,婉轉細膩,連說帶唱,唱腔節拍較為自由,常隨書中情節與人物感情的變化而變化,散板與不同節奏的板式交替出現。
浦東說書的鄉土氣息還表現在語言方面,它采用上海浦東的方言且常活用群眾唇舌之間的俚言俗語。如最近創作的《養豬阿太》中,“老太造房尋錯仔箍桶匠”“小豬瘦來像只黃瓜棚”“我看?,黃鱔鰻鰱作相打,一樣滑咾一樣長”“鞋有樣來襪有樣,先要自己腳有樣”等,生動風趣,散發出濃濃的鄉土氣息。
浦東說書的表演形式生動靈活,簡約輕便,主要有兩種表演方式。一種是唱,或者說唱相間,主要為單人坐唱(也有立唱)。這種表演方式最初不設書臺,表演者與聽眾圍坐一桌,后兩者分坐,后來又有了專門為表演者而設、稍高于觀眾坐席的書臺。演出開始時,演員拿鈸子,著長衫,用鼓簽敲小鈸表演技巧,以吸引觀眾及靜場,此之謂“鈸子鬧場”,與北方相聲表演開始前的“白沙撒字”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演員在開場唱四句詩或詞才唱開篇,或說唱長篇的正本前唱一段,與相聲的“開門柳兒”也有相似之處。正式表演時,演員的行腔似吟誦,一般為上下兩句,唱時則一般用本嗓,但表現花旦時則要用假嗓。鈸子伴奏是浦東說書的一大特色,它可以用不同聲音表現出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情節的跌宕起伏,它還有一些花式,更有其藝術欣賞的價值。
另一種只說不唱的,演出形式類似蘇州評話,也有對說表、噱頭、手面和口技等方面的講究,如蘇州評話說表一般要用蘇州方言一樣,此種浦東說書表演方式也要求以浦東和上海方言為主,但起角色則可以依照角色的地域特征講各地方言,表演時也常用醒木、扇子、手帕等道具輔助表演。
1949年以后,浦東說書的表演形式更加豐富多樣,出現了雙檔、多檔、小組唱和表演唱等形式。
浦東說書扎根農村,但生長在上海這個中西文化交匯、南北戲曲曲藝薈萃的大都市之中,與姊妹藝術不斷交流,互相損益,在表演方式、書目等多方面都有了較豐富的發展。
盛行于上海的蘇州評彈給浦東說書帶來了深刻的影響,說、表、噱等蘇州評彈表演方式的引入有效提升了浦東說書的觀賞性。而浦東說書的影響力也表現在很多方面。上海的獨腳戲藝人不僅借鑒浦東說書的表演技巧,朱翔飛、袁一靈、張樵儂等還演出過浦東說書書目。如張樵儂表演過過《十稀奇》《方卿奇遇》,袁一靈演唱過《顛倒古人》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