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和平
公元725年,李白辭親遠游,出蜀至荊門時,寫下《渡荊門送別》。此前,李白一直生活在四川,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此時,二十幾歲的李白遠渡荊門,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游全國。
李白為何要渡遠呢?從地點看,詩人從蜀地出發,經過荊門,目的地是楚國(今湖北一帶)。這樣的渡遠,行程已達數千里。從“萬里送行舟”看,詩人此次遠渡似有萬里之遙,但“萬里”的說法并非實寫,只是形容此次漫游行程之遠罷了,或者說,詩人此次漫游將會有萬里之遙。那么,詩人為何要“不遠萬里”呢?盛唐土壤孕育的李白,滿腹經綸,斗酒詩百篇,絕不甘于寂寞,他也渴望進入仕途,實現“四方之志”,因此,他才“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李白在渡遠的過程中看到了什么景象呢?詩人總共描繪了四幅景象:第一幅是“山隨平野盡”,一個“隨”字,化靜為動,給人以青山挺立紛至沓來,舟行江上應接不暇之感;第二幅是“江入大荒流”,一個“入”字,寫出了江流奔騰傾瀉的氣勢;第三幅是“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飛下的天鏡;第四幅是“云生結海樓”,云霞飄飛,如同海市蜃樓般變幻莫測。這四幅圖中,“山”“平野”“江”“大荒”“月”“天鏡”“云”“海樓”這些物象,都具有博大的特點?!半S”“盡”“入”“流”“飛”“結”這些動詞,有一種飛動的蓬勃的氣勢。從這些景象中,我們不難讀出二十幾歲的李白,此時正滿身活力,滿懷希望,欲大展宏圖,實現人生抱負。
李白渡遠荊門,漫游楚國,所見之景,大氣磅礴。可這與題目中的“送別”似乎并無關系。那么,詩題何以寫“渡荊門送別”?結尾何以說“萬里送行舟”?其實,我們需要清楚,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蜀地去漫游,去尋求四方之志。對于他生活了二十幾年的蜀地,他是萬般不舍的。但李白就是李白,他表達不舍的方式也很獨特,他說可愛的故鄉水不遠萬里送“我”出蜀漫游,以此表達對故鄉的牽掛與思念。
人物速評
李白渡遠荊門,漫游四方,尋宏圖之志。山水有情,不遠萬里,隨山川相送。年輕的李白,盛唐的山河,在這里相融,噴薄而出的,便是那仗劍的豪情和壯志。